【和食古早味】懷石料理必備食材 豆腐背後的日式精神

(本文節錄自《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有記憶以來,在台灣吃的豆腐都是超市所買由機械製造的盒裝豆腐;然而,在日劇中卻經常看到一般民眾到住家旁的豆腐店買當日現做的豆腐。日本的手作豆腐店家雖然沒有便利商店那麼多,但是至少都在家庭主婦可以到達的範圍內。

和食古早味(第103頁).jpg
豆腐是日式料理中常見的食材。(圖/ 時報出版)

每家豆腐店所使用的黃豆不同,但幾乎都採用日本國產的黃豆。先將豆子放在石製的臼磨裡研磨,這樣磨製出的黃豆粉較渾圓,而渾圓的黃豆粉能散發出更豐富的香氣。(案:相較之下,機械磨製的黃豆粉較尖削。)接著把磨好的豆粉倒入滾燙的沸水裡,過程中要仔細且不停地翻轉與攪動,之後使用粗濾袋和細濾袋加以過濾。濾好的液體是豆漿,第一次濾完的豆漿日文稱為「一番」,而第二次的稱為「二番」,絹豆腐使用的是前者,木棉豆腐則使用後者。

慢而繁雜:手作豆腐的堅持

根據《東京下町職人生活》的紀錄,要使豆漿凝固必須打進鹽滷,打入的速度和方法會使豆腐的凝結度和質地產生差異。凝固之後必須將多餘的水分擠壓出來,先在滿是圓洞的箱子中鋪上綿紗布,接著放上竹簾,並以重物壓在箱子之上,豆腐就會在擠壓的過程中逐漸成形。豆腐的硬度和質地的鬆軟程度,取決於排水的速度、時間。製作過程的每一個步驟端賴經驗的累積,也必須隨著氣候、豆子的保存和溼度的差異做出調整。

鮭魚廚藝教室開張!「亞洲廚神」李佳其示範簡易鮭魚料理

【和食古早味】懷石料理必備食材_豆腐背後的日式精神10.jpg
南禪寺奧丹遵循古法製造的手作豆腐。(圖/奧丹清水官網)

豆腐店的工作時間極長,師傅往往早上四、五點就要起床準備,直到太陽下山才能關門。很難相信在這種求快、求便利的時代,日本人還堅持以慢而繁雜的手續準備及製作豆腐。

【和食古早味】懷石料理必備食材_豆腐背後的日式精神6.jpg
【和食古早味】懷石料理必備食材_豆腐背後的日式精神7.jpg

 

豆腐之旬味

就算是每天買同一位師傅的手作豆腐,吃起來的感覺也不大相同,更不用說與機器製成的豆腐的差別。黃豆的產地、水質和氣候的差別也影響著豆腐的味道。職人說著豆腐之「旬」味:

「旬」是指食物味道最美好的時期……如果使用盛產期的豆子,做得出好吃的豆腐嗎?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用了新豆來做,豆腐的確會發出光彩;它比放了一年的老豆子要好,但做出來的豆腐會帶一點黏性。將這種新豆子放著過冬,到了二月的時候,因為豆子的水分消失了,這時候的豆子味道特別濃,所以,二、三月時,可以做出凝結感較好的豆腐。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

豆腐由中國東傳日本

豆腐雖然普遍用於中式料理,但是手作的傳統,甚至是豆腐的真滋味,只能在日本尋求,就像很多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書籍、文化和思想,在中國已經消失,卻仍然在日本流傳。

豆腐,據說是漢代淮南王劉安時發明的,現存的資料中,最早的要算是宋代初年陶穀的《清異錄》,其中記載:「潔己勤民,肉為不給,日市豆腐數個。」而當地百姓「呼豆腐為小宰羊」。由這段紀錄可以發現宋代或五代時,豆腐已經在民間流傳,而當時的人稱豆腐為「小宰羊」,是因為發現豆腐的高營養價值,可以在不吃肉的時候當成代替品。

餐桌上的「人民皇妃」!英國皇室御廚揭露戴妃維持身材窈窕的美食秘訣

【和食古早味】懷石料理必備食材_豆腐背後的日式精神4.jpg

 

從寺廟往民間流傳

對於出家人來說, 豆腐能夠彌補他們缺乏的蛋白質和營養需求, 遂成為寺院重要料理。日本出現的最早記載是壽永二年(公元一一八三年)春日神社的供品紀錄,將豆腐稱為「唐符」。「唐符」以日文發音的話,與豆腐相近。宋代時,日本有不少僧人入宋習法,或許這是豆腐流傳入日本的原因。

江戶時代,在京都的寺廟周邊有許多很出色的豆腐,本來是寺廟中的飲食,或許是因為豆腐味淡,頗符合日式料理的精神,附近居民也對其產生興趣,遂逐漸往一般民眾的日常飲食傳播開來。江戶時代的《豆腐百珍》記載了各式各樣的豆腐作法,且加以品評。

不同的飲食文化使豆腐有不同的吃法,中國菜有名的麻婆豆腐和蟹黃豆腐,主要強調豆腐嫩滑的口感,而非豆腐的香味和色澤,調味則重在麻婆和蟹黃的醬汁,使黃豆的味道被抹去。想吃到豆腐真滋味,就一定要吃「湯豆腐」,而冬日是吃湯豆腐最好的季節。但由於氣溫的關係,豆腐很容易變冷,所以會在餐桌上放一個盛滿熱水的木盆加以保溫。

Burberry倫敦攝政街旗艦店增設咖啡店「THOMAS’S」 全日提供正宗英國當令美食

【和食古早味】懷石料理必備食材_豆腐背後的日式精神2.jpg
南禪寺順正。(圖/Visit Kyoto fb)

 
南禪寺的湯豆腐

湯豆腐老鋪以南禪寺附近的「奧丹」和「順正」最有名氣,奧丹可能是附近店家中最老的一家,有三百多年歷史;而順正則除了湯豆腐之外,還將懷石料理與豆腐搭配,推陳出新。雖然豆腐已經不是禪院中的簡樸料理,但我一向喜愛懷石料理的季節感和精緻的搭配,故在京都旅行時,除了到平安神宮、南禪寺附近參拜,也到了順正用餐。

雅致的庭園來自以往的順正書院,屬於蘭學家新宮涼亭所有。我從正門進去之後,先在步道上參觀庭園的景致,想著用餐時面對的就是這樣如畫的景色,便覺心曠神怡。

【和食古早味】懷石料理必備食材_豆腐背後的日式精神9.jpg
順正書院。(圖/Visit Kyoto fb)

我預訂的湯豆腐懷石料理, 一上桌之後先來了一杯溫暖的豆漿, 去除寒氣與溫暖脾胃, 味道和台灣所喝的不同, 有濃稠且香醇的豆香, 應該是「一番」的豆漿。接下來的上菜順序和一般懷石料理相同,由生到熟、冷到熱,鯛魚生魚片、水煮蝦、鮭魚卵,以及使用京野菜所醃製的醬菜。

【和食古早味】懷石料理必備食材_豆腐背後的日式精神3.jpg
順正的湯豆腐料理。(圖/Visit Kyoto fb)
這頓飯的高潮在於湯豆腐,搭配以昆布熬煮的清湯。豆腐使用的黃豆由農家直送,從灌溉到製作的鹽滷,用水都要達到標準,據說南禪寺附近的水質很好,所以湯豆腐才聞名於此。我以往在台灣所吃的豆腐, 都在超市購買, 是外表潔淨無瑕, 還帶著點化學光亮的豆腐;但在日本吃的湯豆腐,放在木鍋中,卻帶著自然的白,每塊大小不等,樣子和質地也不一樣,咬下去的口感柔軟,可以感受到豆腐的紋理,也有悠悠的豆香和甜味。在湯豆腐之後上桌的則是豆腐田樂燒─烤豆腐配上山椒紅味噌和白味噌,一鹹一甜,味道都很柔和,能提味卻不會蓋過豆腐的味道。

用餐過程中,我看著落地窗外的大片庭園,冬日的松樹依然綠意盎然,潺潺的小溪穿過,陽光灑落在溪旁的苔蘚上,宛如一塊柔軟的地毯,周圍木製的建築與蒼松、小溪和苔蘚相映,形成一種古樸風雅的氣氛,這真是一次難忘的美食體驗!

1019和食古早味正封-01.jpg
本文節錄自《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圖/ 時報出版)

資料來源:時報出版、Visit Kyoto fb、Tofu Okutan

(本文節錄自《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從中研院到廚房 Dears Waffle甜點顧問JOJO:「美食,不用複雜」

餐桌上的「人民皇妃」!英國皇室御廚揭露戴妃維持身材窈窕的美食秘訣

【日式庶民美食】 日本人過年不可缺少的糕點:伊達卷原來是玉子燒的前身?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