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服裝品牌的國產率下滑至3%,「日本製造」向何處去?

(本文經《華麗志》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日本目前是否還有自己的超一線服裝品牌?

或許有不少人能列舉山本耀司、三宅一生、Comme des Garçons、Sacai 等品牌,但這些品牌並非日本本土製造。在日本大學的品牌創建、市場行銷等課程中,教授們僅表示「如何與顧客溝通」很重要,但不會將「產地」列為重點。這一思維模式不同於注重產地的歐洲。

截至 2014年,日本服裝國產率已下滑至 3%,這一現實讓眾多的日本工廠面臨危機,甚至破產倒閉。日本的服裝生產巔峰期是 1990年,當時的服裝國產率為 50.5%,約有 100萬人在工廠工作。該資料在此後不斷下滑,2005年,服裝工廠工人人數已下滑至 40萬人。

快時尚的興起是日本服裝生產行業快速衰退的原因之一。消費者開始偏向低價格商品,高品質和高價的商品銷售出現下滑。1991年,日本百貨店行業銷售額達到峰值 9.713萬億日元,2016年,該數據已下滑至 5.978萬億日元。日本百貨店協會的調查顯示,快時尚是引發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日本服裝品牌的國產率下滑至3%,「日本製造」向何處去?_(2).jpg

此外,工廠和消費者之間,還有層層的中間商,最終導致分包工廠難以獲得利益。一般來說,工廠的收入約為產品售價的 20%。售價較高的商品能保證一定程度的工廠利益,但價格戰的出現快速侵蝕了工廠的利益。

1990年,日本開始進入通貨緊縮,各家工廠開始削減成本,「海外研修生」(指日本為了保障企業勞動力,接收外國勞動者的制度)逐漸成為了支援日本製造的中堅力量。201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約有 1.2萬的研修生從事與服裝、纖維製品生產相關的工作。這一情況產生的大背景在於:薪資偏低的縫紉行業難以聚集日本本土的人才,只能依賴研修生。

但這一情況導致了一種閉環:好不容易上手的研修生在為期三年的進修生涯結束後便要離開,工廠只能招聘和培養新人,與「將技術傳給後人」的理想漸行漸遠。此前去往日本當研修生的多為中國人,因近年來國內工資增長,人數逐漸下滑。目前大部分的研修生多來自越南、緬甸等國家。但當這些國家的工資水準上漲,日本會再次出現勞動力不足的情況。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確保工廠的利益,提高勞動者的薪資,聘請能長期工作的本土居民。

日本服裝品牌的國產率下滑至3%,「日本製造」向何處去?_(1).jpg

因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等原因,如何用好在日本的海外勞動力成為服裝行業的一大機遇。截止至目前,留日外國人約有 270萬,其中 220多萬人來自亞洲。此外,日本的「奢侈品牌熱」已成為過去。原 LVMH 集團日本董事遣田重彥表示:「LV 是一個很棒的品牌,但現在已經不是全身 LV 就是潮流的年代。」

這或許是日本時尚復興的契機。日本首個主打「日本製造」的互聯網品牌 Factelier 創始人山田敏夫表示,振興日本服裝行業需具備三個要素:關注市場,擁有自主性,投資低效率的手工生產。

關注市場

儘管日本製造產品的品牌頗受讚譽,但設計方面還有待改良。在保證技術的前提下,品牌提供的商品一定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義大利和法國的工廠都會考慮市場、流行趨勢等因素後安排生產。」

自主性

日本的工廠多採用分包生產模式,因此都是根據合作方提出的樣式、質地等要求進行生產。品牌如果想要獨立,就必須脫離這種模式,培養自己的縫製、打樣技術,真正擁有對產品的掌控能力。

投資低效率的手工生產

在中國、越南、緬甸等國家,擁有大量資本的企業引入最先進的機器,高效生產大量的服裝。但勞工成本高昂的日本應尋求差異化,採用老式的動力織機、耗時的染布技術。如像崗山的傳統工廠一樣,生產為 Chanel、Louis Vuitton 等奢侈品牌所用的丹寧布。「其它工廠也應該如此,投資低效率的手工製作,提高產品本身的附加值。」

(本文經《華麗志》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時尚酷爹地: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
川久保玲談創意 「不斷創新如同在沙漠尋找綠洲」
山本耀司將與三麗鷗合作 推出史上最酷凱蒂貓Hello Kitty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回顧展五月登場 川久保玲揭露更多展覽細節
卡地亞Cartier藝術基金會將屆30週年 展出三宅一生優雅陰翳燈具
揭開「三宅褶皺」的神秘面紗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Exhibition》展覽日本盛大展開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