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美術獎首獎 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17臺北美術獎獲獎名單揭曉,首獎由1994年生的新生代藝術家王煜松獲得,展期逢臺北市立美術館內部整修,故移至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8).jpg
參展藝術家與評審團、開幕嘉賓合影。(圖/非池中藝術網)

參展藝術家共13位,優選藝術家為吳其育、洪瑄、姚仲涵、陳亮璇、孫培懋,入選藝術家為江凱群、楊季涓、蒲帥成、吳思嶔、邱杰森、李承亮、黃逸民。由2016年所增設的觀眾票選獎,從網路改為現場投票的方式。第一階段開票結果公布,獲獎數前三名高票的作品分別是李承亮《路上的萬年站》、姚仲涵《動次動次+光電獸#2—天花板》、洪瑄《供帝居》。

王煜松《花蓮白燈塔》獲首獎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12).jpg
藝術家王煜松。(圖/非池中藝術網)

王煜松成長於花蓮,他閱讀作家楊牧〈花蓮白燈塔〉一文,遙想過去曾矗立於港邊,卻已經遭到炸毀的白色燈塔。「想像燈塔曾經存在的樣子,就好像墮入那個時空裡面…」他說,開啟了一次追尋燈塔遺跡的旅程。

王煜松對港邊的地貌做過調查,仍找不到燈塔遺跡,決定以寫生的方式留下紀錄。他游入燈塔過去所在的海域,以鋼板代替畫紙,在上頭上刻下刮痕。他也將攜帶鋼板、游入海中的過程,以影像的方式保存下來。他說明,「拍攝它時,周圍的影像都會融入鋼板的畫面裡,我覺得這個過程好像也是一幅繪畫的呈現。在海下繪畫時,感覺最深刻是一直看到我自己,看到我在環境裡掙扎、搏鬥。」

吸管不再只是塑膠 你要焦糖或香草口味? 海龜鼻子插吸管 痛苦神情引爆環保議題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15).jpg
王煜松《花蓮白燈塔》。(圖/非池中藝術網)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6).jpg
王煜松《花蓮白燈塔》。(圖/非池中藝術網)

當時海流強勁,他也想測試自己的極限,在海裡繪畫的過程約九分鐘,卻感覺好像過了幾小時般漫長。從閱讀引發創作動機,一連串的追尋歷程裡,傾注了對家鄉過往的想像。

姚仲涵《動次動次+光電獸#2—天花板》 顛覆日常生活經驗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10).jpg
姚仲涵。(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13).jpg
姚仲涵《動次動次》。(圖/非池中藝術網)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2).jpg
姚仲涵《光電獸#2—天花板》。(圖/非池中藝術網)

聲光藝術家姚仲涵擅長轉化日常物件的特質,探索藝術裝置在環境中的更多可能性。他將《動次動次》設於牆面,一排裝置向下投射光束,當觀眾觸摸它時,將發出相對應的電子音效;它們各自代表的音階也不相同,像個大型的樂器,觀眾可以藉由互動譜出特殊的曲調。

《光電獸#2—天花板》則裝設在天花板上,在燈光明滅之間,讓當代藝術館富有歷史的天花板夾層顯現,而聲光的閃動,賦予LED燈光裝置生物般的活力。展場裡的視聽體驗,挑戰了觀眾對日常生活物件的想像。

陳亮璇《時時》拍攝小市民的空間行旅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1).jpg
陳亮璇。(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時時》是陳亮璇的影像作品,在此之前已完成《日日》,以及未來將推出的《年年》,是一連串關於台北時間的三部曲。片中主角是藝術家的母親,請她在台北的城市角落裡,重演平凡居民的生活片刻。例如乘坐捷運、收看股市、在河濱種菜、帶孫子…等行為。母親的身影被放大、投影在展間牆上,好幾段影像圍繞著觀眾,乾淨的畫面、緩慢而奇幻的音樂,讓日常生活變得有些玄妙。

以髒話為名:英藝術組合Gilbert & George抱持初衷做藝術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3).jpg
陳亮璇《時時》。(圖/非池中藝術網)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9).jpg
陳亮璇《時時》。(圖/非池中藝術網)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4).jpg
陳亮璇《時時》。(圖/非池中藝術網)

陳亮璇說明,這些影像其實代入了許多的反思,「這些是大家不太會注意到的,屬於市民生活,不是歷史大事,但又是推動城市前進的核心。好像是跟我無關,卻又能代入的過程。這些時間不能成為史詩,但有一些批判性在裡面,尤其是對自己。我其實是很乖的孩子,由家庭全力支持讀書,但它不是自己的目標,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價值。同時這也是中產階級往上移動的過程,媽媽的生活都隨著這個目標走,在我之後,她又把心力投向孫子輩。」

在重複的片段中,陳亮璇安排了幾個魔幻時刻,像是咖啡杯突然冒煙、在天空中飛翔,都是生活裡小小的異想,轉瞬出現又消逝。觀看這位母親時,觀眾似乎也能代入自己的角色。

揭露視覺之下的藝術性及時光回溯 英國X光藝術家尼克維西

洪瑄《供帝居》 將傳統水墨引入施工場域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14).jpg
藝術家洪瑄。(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7).jpg
洪瑄《供帝居》。(圖/非池中藝術網)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11).jpg
洪瑄《供帝居》。(圖/非池中藝術網)
臺北美術獎首獎_王煜松《花蓮白燈塔》海中寫生歷史遺跡_(5).jpg
洪瑄《供帝居》。(圖/非池中藝術網)

洪瑄的《供帝居》將傳統文人階級所賞玩的水墨畫,和工地的物件結合,兩者的融合塑造出巧妙的反差感。例如,寫上「禁止進入」的塑膠警示帶,背後卻是以水泥臨摹《清明上河圖》的城市景觀;而紅白相間的塑膠袋上,則以菩提葉形狀的十八羅漢圖來表現;將水泥塊轉化為太湖石…等。水泥與水墨媒材的結合,不僅是對媒材精神的挑戰,也銜接了古代與現代生活的趣味。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17紐約重量展覽回顧─里查塞拉 雕塑與繪畫的重量
女皇衣櫥曝光!透過展覽一窺伊莉莎白二世九十年來的訂製服風華
承載太古以來的記憶 觸發觀者心靈深處的曾經 金丸悠兒的藝術創作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