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勳導演的名字,過去總與歡樂、奇幻、充滿生命力的台式喜劇畫上等號。然而,在與億萬監製葉如芬、李烈這組「黃金鐵三角」第三度攜手合作時,他帶來了時代題材上的重量級開拓。這部以1954年台灣為背景的《大濛》,雖然基調沉重,一改過往純然輕鬆的風格,但在亂世悲歌中,仍揉入了其標誌性的幽默與溫情,讓觀眾在淚水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光亮。
這部作品不僅獲選為金馬影展開幕片,更一舉以入圍11項大獎的氣勢成為本屆金馬最大贏家。提名清單中除了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核心獎項,更包含了對時代場景還原能力的高度肯定——最佳美術設計一項。這印證了這部電影在製作上的巨大工程,也彰顯了幕後團隊在「金獎億萬團隊巨資打造」之下,為還原那個「沒有景可以拍」的迷濛時代所付出的艱辛與匠心。
創作的四年孤寂:導演陳玉勳的時代懺情
《大濛》的故事核心,是一場為愛與親情賭上性命的旅程。民國43年(1954年),15歲的嘉義農家少女阿月(方郁婷 飾),聽聞在台北讀書的哥哥(曾敬驊 飾)被槍斃的消息,她不顧一切獨自北上,只為贖回遺體。在台北,她與從廣東撤退來台、思鄉而歸不得的三輪車伕趙公道(柯煒林 飾)結識,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異鄉人,在動盪的亂世中發展出一段動人的溫暖情誼。
陳玉勳導演將《大濛》定義為:「這是一部雲與霧的故事,那些曾被時代遺忘、卻構成我們風景的人們。」這股對歷史受難者的關懷,促使他耗費了將近四年的時光來創作與拍攝這部電影。
在映後活動的致詞中,陳玉勳透露了這段漫長又痛苦的心路歷程。他以一個焦慮的姿態面對觀眾:「今天對我來講心情很像高中生參加成發會,面對六七百個老師同學,非常的焦慮跟緊張不安。」他坦言,整個拍攝過程中他「都沒有做別的事情」,整個人就像片中困在甘蔗園裡的哥哥一樣,長期與那個悲傷的時代背景糾纏。
這份沉重源於創作的初心。陳玉勳感性地說,在劇本發想的階段,他覺得「冥冥中有股神秘的力量,看不見的力量,一直引導著我在做這個電影。」在沉浸於大量史料的過程中,他常常失眠,在午夜、凌晨時分,他彷彿回到那個歷史場景,很想跟那些受難者家屬說一些話。最終,他決定用電影來完成這份無言的告白:「後來我就決定把它寫成劇本,然後拍部電影給他們看。」這份對歷史的責任感,是《大濛》得以誕生的精神動力。
巨額投資的勇氣:監製葉如芬對台灣電影的期許
當陳玉勳將這份沉甸甸的劇本交給兩位監製時,他心裡其實已經準備放棄。他坦言:「我覺得這不可能拍的,然後要花太多錢,也沒有景可以拍。」然而,這部作品最終在金獎億萬團隊巨資打造下得以完成,監製葉如芬與李烈的勇氣與決心,成為撐起這部時代史詩的關鍵。
葉如芬監製在致詞時,以她一貫的務實與理性,闡述了接下這部挑戰的意義。她表示,雖然知道「大製作真的非常的辛苦」,但她也堅定地認為:「我覺得我們可以挑戰這樣的電影,這也是我自己覺得我們身為台灣電影人呢,很應該有的一個,有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這份對自我挑戰的堅持,讓《大濛》成為了「開創台灣電影新格局的代表作」。
在感動之餘,葉如芬也迅速將話題拉回電影的現實面,她懇切地向在場的影人與媒體請求支持:「電影不能白看,所以我還是要拜託大家可以走出這個戲院以後呢,幫我們在社群平台上多推薦跟支持。」她坦言,只有這樣才能讓團隊獲得動力,「還可以再做不一樣的題材跟故事」,為未來台灣電影挑戰多元題材爭取更多可能性。
時代的重現:美術設計與取景的極致匠心
《大濛》能獲得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的入圍肯定,正是對幕後團隊克服導演所言「沒有景可以拍」困境的最高回報。為了讓觀眾置身於1954年台灣農村與城市交錯的年代氛圍,美術組必須從零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實景改造與場景搭建。
劇組的取景,力求貼合角色阿月與哥哥在貧困農村中相依為命的真實感,找到大片甘蔗林作為重要的情感場景。飾演兄妹的曾敬驊與方郁婷在這片甘蔗林中奔跑,甚至曾因在泥濘中奔跑而險些扭到腳。美術團隊更對貧苦的生活細節進行了考究,讓兩位主角為戲「受苦」。他們被「全身抹黑」搞得灰頭土臉,成為劇組口中的「泥沙兄妹」,同時必須狂嗑帶皮地瓜和燒餅來貼合家貧的人設。曾敬驊便為戲狂嗑了20顆地瓜,方郁婷則回憶:「我沒吃過帶皮地瓜,口感好特別,燒餅也好乾!」
為了讓方郁婷這位毫無下廚經驗的「國民女兒」能演出農村少女「燒柴生火煮飯」的流暢感,她必須不斷練習。在其中一場戲,方郁婷因操作不慎而慘遭火吻,頭髮全捲起來,嚇壞眾人。這些真實的身體受苦與環境細節的還原,共同構築了時代的殘酷與真實。
天才的蛻變與抗癌的堅韌:方郁婷與柯煒林的極限挑戰
《大濛》在選角上的精準,造就了兩位主角在金馬獎上的雙雙入圍。他們為戲的付出,各自達到了身心靈的極限。
金馬新人方郁婷在片中降齡詮釋15歲農家少女阿月,是她首次挑戰全程台語演出。導演陳玉勳對她的天賦讚不絕口,直呼她是「天才型演員」,透露她原本一句台語都不會,但經過老師指導,「第一堂課結束後她發音就比我還標準,完全沒腔調,就像土生土長的本省人。」陳玉勳甚至笑言在拍攝現場對她的表演「不敢指導她,我怕一講,反而把她扭歪了」,展現了對她靈動演技的極度推崇。
香港準影帝柯煒林飾演的「趙公道」,身負三種語言挑戰——粵語、國語、台語。為了詮釋這個從廣東撤退來台的退役阿兵哥,他需要飆出廣東口音的國罵「草林良」、「馬你個逼」。導演陳玉勳為了角色的真實粗獷感,對他的口音要求極為嚴苛,一個喜劇片段甚至被導演苦刁重拍了15次,讓他壓力大到半夜驚醒。柯煒林為此大量閱讀外省兵故事,並實地走訪景美人權博物館田調,力求貼合角色的複雜心境。
更令人動容的是,柯煒林於七月坦承罹患肺腺癌四期,但他始終堅定抗癌。為了親自宣傳電影和參與金馬活動,他特地首度飛抵台灣,一下飛機便直呼:「好想台灣啊!」他將《大濛》這段拍攝旅程視為「非常重要的一段旅程」,這份對生命的熱愛與對表演的敬業,賦予了趙公道這個角色最深層次的堅韌。
迷濛的淚海:獻給所有曾被遺忘的風景
電影《大濛》在舉行試片後,隨即引發滿場的「淚海」。監製李烈在映後哽咽表示:「看見柯煒林在片中說『走囉!』的那一刻,就感動得快哭出來。」這份真摯的情感,透過鏡頭感染了無數觀眾。
導演九把刀分享觀影經驗:「我坐在陳玉勳導演旁邊,看完電影我在他面前輕輕鼓掌,結果他害羞地逃走,不到十秒我的眼淚就大爆發!」導演沈可尚動容盛讚:「看完久久無法言語,台灣電影有你們真好!」
導演林君陽的一番話,則完美總結了這部電影的時代重量:「那曾經的故事一直在湮沒在土裡、沒在風裡、沒在大濛裡。每一個小人物他們也是蒸散在雲霧裡的水滴,成了我們這些他人眼裡的風景。」
《大濛》不僅是陳玉勳導演在創作題材上的重量級開拓,也是台灣電影工業透過巨額投資和極致匠心,獻給大時代下一群默默奮鬥的平凡人的一份誠摯禮物。它用一場跨越血緣與語言的溫暖情誼,在迷濛的歷史中,為所有為這片土地奮不顧身的小人物,留下了最動人的時代註腳。
資料來源:牽猴子、華文創
開創台劇新高度:《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以特效與科技打造空中救援史詩 台灣首部沈船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8K超高畫質呈現海洋的壯麗與哀愁 國際影史留名!台灣合製史詩鉅片 看見大航海時代「阿爾及爾末代王后」的傳奇一生 送給臺灣的禮物!《臺灣三部曲》重現大航海時代史詩電影 導演魏德聖:希望出品人就寫上臺灣人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