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歷經大火、疫情、資金考驗... 紀錄片見證優人神鼓30多年蛻變重生歷程

台灣知名表演藝術團體優人神鼓紀錄片《非想非非想》,從2019年開始拍攝,結果同年8月,一場大火燒毀了山上的排練場,將優人的鼓和練習場地,一切都燒毀殆盡,卻也因此開啟了優人的重生過程。拍攝期間經歷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和資金短缺,終於在去年底完成拍攝,更預計於12月27日在台上映。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藝術總監黃誌群,以及導演陳懷恩和許多貴賓還有和優人神鼓有許多淵源的好友們,都在首映會上透過大銀幕,觀賞優人神鼓這30多年重要且極具意義的歷程。
By BeautiMode  |  2024/12/25

《威~連你也Podcast了!》藝術與金融交會:從表演到翻譯,譯者·朱安如《雷曼兄弟三部曲》演譯之旅。

歷史總是如此巧合,1844年9月11日Henry Lehman踏上紐約,2008年9月15日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宣布破產。2023年同樣是9月中旬,安安翻譯的《雷曼兄弟三部曲》即將在台灣上市,將近180年的Lehman Brothers故事推薦給大家!也可以關注朱安如的文章。
By BeautiMode  |  2023/09/08

亮相不到20秒,做這麼辛苦幹嘛?舞台華服背後的創作者心聲

歌劇不僅僅是當年大家的閒暇娛樂,同時也承載了服裝、劇場、道具甚至是政治因素等等的連帶關係。看戲的仕紳名伶無不花枝招展的炫耀著當下最新的流行,與台上表演者互別苗頭,從高聳入雲還有一艘船長在上面的假髮,更別說華美的蕾絲到奢華的刺繡。這些引人入勝、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為何能夠一演再演?不同的導演就更換不同的卡司,不同的服裝,不同的佈景。
By BeautiMode  |  2019/11/09

台灣也有Opera!以歌仔戲為題 Charinyeh交織時代轉換的衝擊

說到在台灣本土發展成形的傳統戲曲,首先會讓人聯想到歌仔戲,以閩南語演唱的歌仔戲,用歌唱表現方式來演出戲劇,可以說是最具台灣文化特色的民間劇種。有感於走過台灣歷史不同時代轉換衝擊下的歌仔戲,曾被扭曲並壓抑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師努力傳承下,才得以重新凝聚再次展現的傳統民間藝術。台灣設計師葉珈伶以歌仔戲作為2019秋冬系列的主題,深厚的在地文化基底,加上無國界的設計結構思考,呈現台灣文化的美妙。
By BeautiMode  |  2019/08/19

藝術家在Met Breuer外創作#Metoo表演藝術

12月3日,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布魯耶展館(The Met Breuer)內正展示著已逝攝影師拉祖比爾辛格(Raghubir Singh)的作品;而館外,一群人手持寫有「我也是」(Me too)紅底黑字的牌子,用紅色絲帶堵住嘴沉默的站著,與展館的灰色外牆及灰暗的陰天形成強烈的對比。此一作品由藝術家賈思莉阿比強塔妮(Jaishri Abichandani)領導,主要是抗議辛格曾在1995年擔任其助理的期間性騷擾、性侵她。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1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