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面對 泰特美術館談英國殖民史400年

一次大戰結束前,英國曾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當時有許多藝術家以殖民地為創作主題,描繪遠洋航行、軍事戰爭、人民風俗等情景,但1940年代起殖民地紛紛獨立,這些畫作也不再受到人們歡迎,很少在美術館展出。不過,英國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決定正視英國的殖民歷史,花費三年時間蒐集相關畫作展出。

George_Stubbs《A_Cheetah_and_a_Stag_with_two_Indian_Attendants》。圖取自Tate。.jpg
George Stubbs《A Cheetah and a Stag with two Indian Attendants》。(圖/Tate)

去年11月,英國泰特美術館以「藝術家與帝國」(Artist and Empire)為題策畫展覽,展示超過200件繪畫、地圖與文物,時間橫跨約400年,作品內容則與北美洲、加勒比海、大平洋、亞洲與非洲等地有關。展覽展至4月10日。

策展人艾莉森‧史密斯(Alison Smith)表示,殖民歷史塑造了英國現今的文化,但倫敦主要的美術館不願展示殖民時期的作品,認為這些作品有種族主義的傾向、缺乏藝術價值。

她也說,這是泰特美術館有史以來做過最困難的展覽,策展團隊在挑選作品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與討論,希望展覽能反映歷史事實,讓觀者自行詮釋。因為館方並不想要道德說教,期盼人們欣賞展覽時,能回到個人經驗與回憶裡。

斯沃博達《Bakshiram》。圖取自Tate。.jpg
斯沃博達《Bakshiram》。(圖/Tate)

畫殖民地風俗與戰爭 表達人道關懷
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統治期間,英國國力鼎盛,在海外積極拓展殖民地。維多利亞女王曾數次委託藝術家替印度籍僕人畫肖像,或直接派遣畫家到印度創作,紀錄當地人民的生活。

奧地利畫家斯沃博達(Rudolf Swoboda)於1886年接受女王委派,遠赴印度繪製一系列平民的肖像。他的代表作《Bakshiram》便描繪一位印度老工匠,這位老人白髮蒼蒼,穿戴橘色頭巾與白衫,表情有些疲倦,但目光堅毅、炯炯有神。

據說,這位老工匠已經有102歲,年輕時一度被關入監獄,在監獄裡學會製陶工藝,但斯沃博達沒有畫出老人卑微的過去,反而描繪他睿智、自信的模樣,表達對工匠的敬意、當地居民的人道關懷。當時藝術家常以犯罪題材或人類學角度,刻劃殖民地人民。

除了以殖民地風俗為題材,藝術家也喜歡描繪英國發動的軍事戰爭。英國歷史女畫家伊莉莎白‧湯普森(Elizabeth Thompso)作品描繪戰爭壯烈或殘酷的情景,她曾說,自己作畫從不是為了描繪戰爭的榮譽,而是描繪戰爭中的痛苦。

伊莉莎白‧湯普森《殘兵敗將》。圖取自Tate。.jpg
伊莉莎白‧湯普森《殘兵敗將》。(圖/Tate)

伊莉莎白‧湯普森的代表作《殘兵敗將》(Remnants of an Army)描繪英軍在第一次英國阿富汗戰爭(First Afghan War)結束後,準備撤退回國的情景。畫面中一位男性士兵獨自騎著馬匹,正要從遼闊荒蕪的土地離開,而馬匹看起來相當疲倦,彷彿累得癱倒在地。

《殘兵敗將》批評英國未能記取教訓,曾三度向阿富汗發動戰爭。英國為了掌控中亞地區,在1839年首次出兵阿富汗,但在阿富汗人抵抗下,英軍節節敗退,約有4500名士兵被殺害,結果未能控制阿富汗。

策展人艾莉森‧史密斯表示,儘管當時有人認為《殘兵敗將》描繪士兵勇於生存的英雄形象,但伊莉莎白‧湯普森常被視為批判英國殖民政策的畫家,作品展現戰爭帶來的災難。

【原文網址】
http://artemperor.tw/focus/1222
【圖片資料來源】Tate
http://www.tate.org.uk/whats-on/tate-britain/exhibition/artist-and-empire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