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山本耀司前打版師之手,日本男裝品牌 sulvam 的成長之路

by 華麗志 2017/05/15

(本文經《華麗志》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如果身體不能動彈,不能做衣服的話,我會想死,」這句話來自日本男裝設計師藤田哲平(Teppei Fujita)。

生於 1984年,藤田哲平(下圖)21歲時加入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Yohji Yamato)的品牌當助理,學習經營、布料加工、生產等方面的知識,為自己創立品牌打下基礎。雖然報名參加了文化服裝學院的夜課,但因不知道上學能做什麼,便不常去。「對我而言,山本耀司就是我的學校。服裝製作的節奏、公司風氣等,如果依然有所欠缺,就去不同的打版師傅那裡學習。」

出自山本耀司前打版師之手,日本男裝品牌_sulvam_的成長之路.png

2013年,藤田哲平個人創立男裝品牌 sulvam,2014年辭去山本耀司打版師工作。今年一月,他去往義大利 Pitti Imagine Uomo 舉辦首場海外單品牌秀,今年 2月入圍 LVMH Prize 決賽。

不會畫設計圖,不會用電腦軟體,藤田哲平只能拿著布料在人體模型上比劃,製作作品。2015年,在獲得 Tokyo Fashion Award 後,藤田哲平將品牌秀場搬到了巴黎。對於一個日本品牌而言,在本土僅發佈三個系列就將秀場搬至巴黎,無疑是幸運的,但未來依然充滿未知。

(2014年,東京都和纖維時尚產學協議會、日本時裝週推進機構合作推出 Tokyo Fashion Award。獲獎者能獲得為期一年的支持,包括在東京、巴黎的時裝週發佈作品,商業資源對接服務等)

初進巴黎並未獲得任何成果的藤田哲平發現,「不能一味追求市場行銷,要突出自己品牌的特徵」。因此,在第二次參加巴黎的貿易展之時,他決定不迎合市場,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最後被紐約奢侈品百貨 Barneys New York 的買手看中。截止至目前,sulvam 在日本的複合品牌店 UNITED ARROWS 等有售,還入駐了 Barneys New York、H.Lorenzo、連卡佛(Lane Crawford)等商場。

出自山本耀司前打版師之手,日本男裝品牌_sulvam_的成長之路_(3).png

2015年,sulvam 被義大利版《Vogue》的 Sara Maino 看中,邀請藤田哲平參加面料展 Milano Unica。同年,他參加義大利版《Vogue》在迪拜舉辦的 Who is on next? Dubai 活動,拔得頭籌。

藤田哲平認為,商業化是品牌發展的大前提。品牌最基本的需求是把產品賣出去。傳播不一定等於銷售,「我們的顧客都是因為覺得好才買,我們既沒有一眼望去的印花 T恤,也沒有定價稍低的產品線。sulvam 沒有神奇力量,讓人一聽到就一定會買,產品才是一切。這是品牌的立命之本。」

作為一個年輕的品牌,sulvam 不可避免的會遇到資金問題。藤田哲平認為,在不產生利潤的情況下硬著頭皮做品牌,或通過在其他公司打工補貼自己的品牌就是「玩票性質」。如果一開始不是想著從出售產品獲得利益,養活自己,並持續製作下一批產品,就根本無法回本,會逐漸陷入無力回天的窘境。「可以因為美好的憧憬而創立品牌,但不能吊兒郎當地做,畢竟,『誰也沒求著你做一個品牌』。」

截止至目前,sulvam 的年銷售額約為 1億日元,但藤田哲平表示,批如果發管道銷售額不到 1億日元的話,很難繼續擴張海外市場。關於來自品牌外部的支援,藤田哲平表示,雖然自己是因為獲獎而進入海外市場,但不能一直接受和依靠這一資源,「不能理所當然的得寸進尺。雖然如今進軍海外的品牌比比皆是,但有時候還是覺得節奏亂了。」

藤田哲平表示,除了參與 LVMH Prize 之外,之後還會積極參加 ANDAM Fashion Awards 時尚大獎賽等比賽,也會「不計代價」繼續在巴黎辦秀。

出自山本耀司前打版師之手,日本男裝品牌_sulvam_的成長之路_(1).png

(本文經《華麗志》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時尚酷爹地: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
日本服裝品牌的國產率下滑至3%,「日本製造」向何處去?
日本設計大師聯合策展《Architecture for DOGS》 秀創意狗屋
日本設計師山本寬齋與臉書Facebook合作 線上轉播V&A博物館服裝秀
揭開「三宅褶皺」的神秘面紗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Exhibition》展覽日本盛大展開
2014法國Hyères時尚攝影藝術節競賽結果出爐 日本設計師松重健太Kenta Matsushige奪冠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