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洹:你要有當乞丐的準備,才能當好藝術家

(本文經《遠見雜誌》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張洹:你要有當乞丐的準備,才能當好藝術家_(1).jpg

中國頂尖藝術家張洹,作品富含震撼力並反映社會百態。《遠見》獲邀參觀其創作基地,一窺無數傑作背後的奧祕,以及張洹對創作的熱情。

深冬,上海。灰撲撲的天空,飄飄的細雨,10度不到的低溫。

國際知名華人藝術家張洹的偌大工作室,就隱身在這座國際繁華城市裡:上海市松江區。

他的工作室,沒有門牌,外人很難找到,更鮮少對外開放。即便是住在附近的當地居民,也很少人知道這座祕密基地。

不怕被罵「瘋」只在乎作品

但只要進入他的創作天地,絕對會受到震撼。占地約1萬5,000平方公尺(約4,537坪),面積相當於七個上海藝術廳,由20多間舊工廠組合而成的場域,與其說是「工作室」,倒不如說是張洹的創作基地、藝術工廠。

當張洹出現在工作室入口時,戴著一頂灰色的棒球帽,帽上架著老花眼鏡,身穿全套灰衣的他,臉上線條比平常出現在藝術作品裡的樣子,柔和許多。這是台灣媒體第一次在張洹的帶領下一窺其創作天地的堂奧。

首先,進入一座偌大、幾近空無一物的廠房,自然的談笑聲,迴盪在其中。在淺淺呼吸間,飄來淡淡的線香味。隨即映入眼簾的,是張洹以香灰為材料的香灰畫,包括《問孔子》和《耶穌與十二門徒》這二幅巨幅作品,面積足足有半個籃球場之大。

談到張洹,他的國際成名作是2002年時,身穿生牛肉縫製而成的「衣服」,在紐約出演的行動藝術,名為《我的紐約》。

個頭不算高大的他,只露出一顆光頭,臉上是稜角分明的輪廓、堅毅的神情,整身血紅色的生牛肉裝,就像是個「筋肉人」。他沿路把籠子裡的鴿子拿出來,給路人放飛,作品表現出一個東方人對美國身為世界強權,又是眾矢之的一種詮釋。

當年張洹的牛肉裝,是五個裁縫師,花費一天一夜,一片一片地縫製。真材實料的牛肉裝重達50公斤。「很多人說我瘋了,說我是變態,是自虐狂,這是他們的觀點,我只在乎我能做好作品…」張洹述說著創作理念。

張洹在1998年離開中國前,就曾有不少引發爭議的行動藝術作品。例如名為《十二平方米》的創作。他赤身裸體,塗滿蜂蜜和魚腹腔黏液,待在一個大小12平方公尺的北京公廁裡,那是極其惡臭的環境,任憑蒼蠅沾滿他的全身,他一動也不動地待一小時,終致遭村民舉報。

這個作品反映當時他的真實處境與一般北京人生活的狀況,讓他聲名大噪。他曾如此說:「一個河南人,跑到北京,你不大聲喊我來了,誰知道你。」

那些年,孕育了這些台灣藝術家!

全球首創香灰畫註冊專利

遠赴紐約後,他更加出名了,但他選擇於2005年返回中國,在上海買下大型舊廠房成立工作室,之後陸續嘗試以香灰、版畫印刷、鍛銅、油畫、牛皮等為材料,從事大型創作。

其中香灰畫更堪稱藝術史的創舉。初回到中國的張洹,在上海靜安寺與香灰結緣,他看到人們虔誠地敬香拜佛,彷如進入另一個世界,讓他深受感動。因此他首創以香灰為創作材料,但工程浩大繁複,透過不斷實驗才成功使用香灰創作巨大的畫作和雕塑,並為香灰畫註冊專利。

張洹巧妙地將孔子與耶穌的這兩幅香灰畫比鄰而掛,稱之為「東西方的對話」。到底完成這些香灰畫的「鉅作」要花多少時間,張洹比喻,「跟生個孩子差不多!」

再來,讓人視覺上有著更大震撼的是張洹送給自己50歲的生日作品—《知天命》。素材是從他河南家鄉運來的牛皮,堆疊而成的藝術作品,高度幾乎到廠房的頂部,定睛一看,層層疊疊的牛皮中間,還有一幅臉朝下的牛皮佛像,此幅作品乍看讓人難以知其所以然。

張洹解釋道,孔子說「五十知天命…,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但他認為,藝術創作就是要踰矩,必須破格、必須突破歷史與古人的藝術道路,或者是先繼承才能破。人的命,自己改變不了多少,我們認清自己及認清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就可少做錯誤的事,可做一些相對有智慧的事,但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未認清自己與身處的時代。

學習傳統油畫出身的張洹,以行動藝術在國際嶄露頭角,中年以後的他放棄行動藝術,忌諱並反對重複,在工作室不斷有不同素材、多種形式的創作,同樣直接而震懾人心,且獨一無二。

只是,張洹整個人的轉換,從早期看似充滿攻擊性和反叛性的氣場,因為宗教之故,至中年轉而變得柔和、收斂。

他的另一半,也是藝術家的胡軍軍提到,張洹有著稜角分明的五官,對陌生人不苟言笑,外界對他有個極不容易接近的印象。但其實,在她的了解中,張洹的樸實和真誠貫穿了前前後後,在最激進、最前衛的藝術型態下,他像個渾沌未開的孩童,始終對世界保持好奇及高度的新鮮感。

用羊毛織出台灣豐富森林面貌!阿根廷藝術家的「綠色織品」技藝

創作動力不安頓、想不通

外界好奇張洹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他的答案是從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起眼的小事,如吃飯、睡覺、工作、拉屎,在這些極不被人注意的平淡生活中,去發現和體會人性的本質,而創作的動力則是要超越自己,「藝術家創作的動力,是不要安頓,因為想不通、看不明白,所以要持續創作,」他說。

回到現世。無論是行動藝術、大型香灰畫或雕塑創作,甚至於拍電影等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張洹認為,身為一個當代藝術家,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最大的不同,是對當下社會、身處的環境提出問題。他直言,如果當代藝術家只沉醉於筆墨,沉醉於自己的藝術本身,那不是現今需要的藝術家,「我們所需要的藝術家要跟各個領域、各階層的朋友,共同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發出聲音,發現不足之處。」

他常跟許多年輕藝術家說,如果你要從事藝術,要做好幾個準備。一是做好當乞丐的準備,二是你要用生命去做藝術,三是你要特別熱愛藝術。

而齊白石60歲才從湖南家鄉到北京,真正開始他的藝術,他以前是一個木工,教雕刻課,沒有正規的去創作。因此張洹認為,學習藝術永遠不嫌晚。

50出頭歲的他,雖然藝術表現形式與20、30歲的他已大相逕庭,但內心底對身處環境的反思,沒有不同。

(本文經《遠見雜誌》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壞狗狗! 蔡瑞恒身體創作藝術混種
2018年,這四場時裝藝術展不容錯過!
藝術家在Met Breuer外創作#Metoo表演藝術
拍賣史上最貴畫作!達文西《救世主》4.5億美元成交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