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

by 研之有物 2020/10/25

(本文經《研之有物》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本文從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嚴選兩宗館藏,透過「日記系男孩──葉盛吉」的個人觀點,與「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的資料分析,重現日治時期台灣人生活的光景。

少年維持著煩惱:葉盛吉日記

請試著想像,若你是一名出生在1923年日本大正民主時代的台灣青年,住在學校宿舍裡,努力想考上高等教育學校,卻面臨皇民化運動的身分認同考驗,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01.png

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當時青年的煩惱與熱血,不亞於當今的厭世代,而這些心情真實地被記錄在《葉盛吉日記》中。
資料來源:《葉盛吉日記(一)1938-1940》封面。(圖/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葉盛吉日記》是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珍藏的「葉盛吉文書」一部分,由葉盛吉本人以工整的日文書寫,始於1938年15歲前往澎湖進行「臨海教育」,終止於1950年被國民黨逮捕的前一天。

本文暫不概述葉盛吉成年後的艱辛生平,而是聚焦在就讀台南第一中學校的校園生活。透過日記描繪的點滴,你會發現原來從古至今,少年、少女維持的煩惱都那麼相似!

澎湖臨海教育、日本修業旅行

台灣人葉盛吉,以優異成績進入台南第一中學校與日人共學。除了課堂接觸現代化學科、民主思潮,也透過「澎湖臨海教育」和「日本修業旅行」,類似現今的戶外教學,在開放水域學習游泳、鍛鍊精神體魄,並周遊日本,見證進步的建設、體驗文化風情。

現今的學生若有機會到澎湖戶外教學,大多在海灘踏踏浪、拍拍照,但1938年葉盛吉跟隨學校前往接受臨海教育,真槍實彈地在澎湖西邊的海灘學習游泳。

日記裡除了讚嘆澎湖海水真的非常乾淨、有許多珊瑚礁,也寫道當時辛苦的情景,「依游泳能力分成三班,我們與老師排成一橫列,游到遠方。回程非常吃力,波浪很大,難以寸進。因為喝了相當多的鹽水,喉嚨刺痛。」

葉盛吉認真的精神,除了透過游泳體現,也在1939年日本修學旅行日記中,以令人驚嘆的作為展現──「蒐集日本各地印章」。在21天的旅程中,共蒐集了200多枚完整漂亮的紀念章,而且顏色繽紛多樣。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02.png

1939年7月10日,葉盛吉跟著學校搭乘大阪商船「蓬萊丸」,從基隆出發至福岡,並一路周遊至東方的日光市,沿途留下完整的日記和紀念章。
資料來源:《葉盛吉日記(一)1938-1940》內頁。(圖/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03.png

1939年7月10日,葉盛吉在日記中,蓋了大阪商船「蓬萊丸」的印章。
資料來源:「1938年至1940年校外教學遊記與日記」,葉盛吉文書。(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出遊前除了打包行李,葉盛吉也先了解各城市的概況,例如人口、文化、交通建設等,並將這些所見所聞記錄在日記中。

1939年7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車站前的博多人偶很好看。攤販和賣冰的很多,有賣香蕉的,也有什錦麵。水蜜桃多,來來往往的人也很多,不愧是人口三十萬的都市,卻沒有太多大型的建築。」而7月20日搭乘特急電車離開奈良的八木站時,日記描述,「軌道是寬軌,車速之快稱得上日本第一。向車掌一問才知道通常車速是每小時70公里,快的時候可以達到每小時130公里,頗感驚奇!」

鹿仙貝早在300多年前就已存在!為什麼日本奈良有這麼多鹿?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04.png

1939年7月11日,葉盛吉在日記中,蓋了「博多驛」的印章。
資料來源:「1938年至1940年校外教學遊記與日記」,葉盛吉文書。(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05.png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葉盛吉在日記蓋下奈良遊覽紀念章。
資料來源:「1938年至1940年校外教學遊記與日記」,葉盛吉文書。(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這些日記內容看來稀鬆平常,卻為有興趣了解飲食史、城市史、交通史的人們,呈現日本當時的概況。

許多遊客到日本會買伴手禮,葉盛吉和同學也心生嚮往。兒玉老師向他們介紹「文明堂這家店從前是不錯的,但現在福砂屋的蜂蜜蛋糕比較好吃。」這句話開啟了悲劇的起點!

葉盛吉和西田同學等人捨棄旅館附近的「文明堂」,前往路途遙遠的「福砂屋」,但繞來繞去、問路問了五次,腳也走出水泡,甚至穿越電車軌道而挨了車掌一頓罵。「帶著很狼狽的模樣搭電車回旅館,今天實在是受夠了。」就寢前,葉盛吉疲憊地寫下這段落難記。若下回你和朋友出遊迷路,別太自責,從古至今這種旅行窘境皆會發生。

徒步旅行的10大勝地!全球最美的壯遊祕境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06.png

除了蜂蜜蛋糕落難記,「長崎駅」印章也保留在葉盛吉的日記中。
資料來源:「1938年至1940年校外教學遊記與日記」,葉盛吉文書。(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07.png

有美學才華的葉盛吉,也透過不同顏色的印泥套印,蓋出呈現當地風情的彩色紀念章。(此圖為日記原稿掃描)
資料來源:「1938年至1940年校外教學遊記與日記」,葉盛吉文書。(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考試的挫折、學校的試膽大會

結束了愉快的日本修業旅行,葉盛吉面對的是考取日本高等學校的壓力,然而因為台灣人身分敗北數次。1940年4月5日的日記寫道:

一想到考試讓我懷疑「究竟努力是否就能合格」時,考試實在是罪惡。我好想就此不回學校,就這樣消失不見啊!

日記中一度自我否定,但很快地葉盛吉開始信心喊話,「如果現在有對我同情的『女友』,難免溶解我的意志。朝著正道、正途與正確方法的努力,將為我一年後帶來『合格』這個禮物!」無論是1940年或2017年,承受升學壓力的青年們,皆面臨相似的徬徨焦慮,以及渴望情竇初開的壓抑。

校園生活並非只有考試而已,葉盛吉與同學們也曾舉辦「試膽大會」,現今許多學生皆有類似的體驗,走在黑漆漆的校園裡、看著學長姐裝神弄鬼,拉著旁邊的同學害怕地大叫。此外,當時「台南第一中學校」也會與「台南高等工業學校」舉辦足球練習賽,「比起高工,我們一中還是強多了!」熱血的葉盛吉在日記中傳達著信心,若當今鄉民看見,可能會起鬨要戰學校了。

台南除了食物甜,竟還有一個飛行場?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08.jpg

葉盛吉於1936年進入台南第一中學校(今國立台南第二高級中學)就讀,並於1941年畢業。就學期間住在學校的宿舍。
資料來源:「台南第一中學校」,費邁克集藏。(圖/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後來葉盛吉成功考取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但因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1946年回到台灣大學醫學院繼續完成學業、開始行醫。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半對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感到失望,寄望於共產黨成為一種選項,葉盛吉也走上了這條路。

從歷史結果來看,這並非一條光明大道,而是領著他來到馬場町刑場,於1950年以死刑被結束生命,此時只有27歲。《葉盛吉日記》的主編,中研院台史所許雪姬研究員便嘆其:

27年,他過得如此短暫而又充實,不輸給一個活了72歲的人。

葉盛吉於1938年至1950年寫下的日記回憶,讓人們得以了解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成長經驗,與白色恐怖的民間觀點。這些資料由葉盛吉的夫人──郭淑姿女士保存,轉交給兒子葉光毅教授,最後開放成為供學界研究的史料,並數位化保存於「台灣史檔案資源系統」供大眾檢索。

而葉盛吉日記中的日本修業旅行紀念章,也於2017年中研院院區開放活動中,搖身變成印章與明信片,讓民眾體驗套印紀念章、為明信片塗色。雖然日記中的印章看起來沒什麼,但透過親手實作,會發現要重現日記原稿的美麗色彩還真不容易!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09.png
2017年院區開放活動,透過親手套印紀念章、幫明信片上色,跟隨葉盛吉體驗日本修業旅行。(攝影/張語辰)

一夕爆紅!台灣總督府職員錄

除了文情並茂的個人文書,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還有一宗有趣的館藏,可透過量化分析重現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職場概況,那就是「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日治時期,總督府會為府內和所有地方職員編印一本職員錄,可以查找某個人在某個單位的任職情況,包含編制、任職時間、官職名、薪資等資料。台史所檔案館收錄了1896年至1944年,共51本職員錄,並以標準化欄位將95萬筆資料數位化,開放給需要的使用者查詢,用途除了學術研究、家族尋根、Google搜尋,更曾發生一個特別的故事。

「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每月約有3000使用人次,但在2014年某月突然湧進大量流量!

2014年正參與台北市市長選舉的柯P,被爆卦爺爺柯世元在日治時期擔任官職,是皇民化的後代。但沒資料沒真相,許多人就來到「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查詢究竟爺爺柯世元是什麼官職,原來職名是「訓導」,也就是最基層的小學老師。

若以此系統95萬筆資料續查,會發現當時每4名職員就有1名是「訓導」,再調閱影像資料可看到,訓導的月薪約為48元,然而職員錄中男性平均月薪為67元。從資料分析,就能了解傳言是否與歷史相符。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10.png

以台北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為例,於大正15年(1926年),設有主事1名,訓導31名,囑託13名,雇員6名,共28個班級。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台灣女性受重用嗎?職員錄也查得到

日治時期,台灣女性在公文書署名需加上「氏」這個字,例如蔡依林要寫成「蔡氏依林」,然而台灣男性和日本人則沒有這個規定。這個特殊規定在職員錄資料庫中,反而能成為找出台灣女性職場發展的線索。

在95萬筆資料中,人員姓名欄位有「氏」、且本籍為「台灣」的女性資料,約有1萬6千多筆,不及整體職員人數的2%,再續查這1萬6千多筆資料,其中75%職名是「訓導」、「雇」等,即小學老師與職員;其次是「電話交換手」(接線生),月薪範圍普遍低於職員錄平均月薪。顯示日治時期的台灣女性在職場發展頗受壓抑。

然而,仍有部分女性嶄露頭角,例如職員錄可查到「陳氏進」,也就是1934年以〈合奏〉畫作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的台灣女畫家「陳進」。在1934年至1937年於屏東高等女學校擔任「囑託」,職務內容類似約聘的美術老師。

你可能會問「囑託」的行情是多少?這個答案就留在「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任你體驗查找史料的樂趣了。

話說回來,這些檔案哪裡來

相較於「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集中保管官方檔案,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希望呈現多元的歷史觀點,從國內外徵集保存「個人」、「家族」和「機構團體」的民間檔案,並數位化建置公開的資料庫。

日記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台灣-11.png
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檔案整編室一隅,仔細整理得來不易的民間檔案。(攝影/張語辰)

以個人文書史料為例,檔案館團隊會先辨識檔案內容和日期等基本資訊,建置目錄或掃描影像上傳資料庫,但不做深入的判讀。檔案館主任王麗蕉說明,「建立檔案資料庫時,不能有太多主觀詮釋,否則會誤導使用者觀看史料。這些史料可以探究哪些議題,就交給使用者發揮。」

這些檔案後續可以延伸哪些應用?例如中研院台史所許雪姬研究員,從日記的字裡行間重現清代、日治、白色恐怖不同時期,人們生存於當代的看法與具體行動;曾品滄副研究員閱讀林獻堂的日記,發現當時知識份子經常約朋友在家裡吃「鋤燒」,成為溫暖的社群活動。

古人可能沒有料到,後來的歷史學者和大眾,會那麼喜歡他們寫的文書與機構檔案。會否現今的Facebook、Instagram等連續性圖文紀錄,甚至是勞保資料庫,在遙遠的未來也會成為歷史學者探究的題材?

(本文經《研之有物》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讀達利的祕密日記 窺視他的創作泉源與戀情
透過服裝探討日治時期的台灣!金點新秀設計獎揭曉 年輕學子展創意與企圖心
普普大師安迪沃荷的影像日記《安迪沃荷拍立得名人錄1958-1987》 近距離紀錄傳奇名人
演《小丑》到入魔!瓦昆日記曝光「最後一頁超黑暗」,光迅速減重 23 公斤就讓他腦袋異常!
【模特兒的一天】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亞洲首位Maybelline全球代言人吳宜樺的紐約快步調日記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