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朗機工 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台灣新冠肺炎在1月中疫情升溫,導致2021台灣燈會32年來首度停辦,
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這次負責打造的主燈《乘風逐光》,蘊含許多台灣元素,
傳述了島嶼的傳統與未來,而這件作品在主體不變下,將採地景藝術或其他形式予以保存。

(本文經《城市美學新態度》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21台灣燈會因疫情加劇不得不停辦,但由豪華朗機工所操刀,承載風光竹電語彙、韜韞著豐厚在地脈絡,同時攏聚傳統與創新的原主燈作品《乘風逐光》,依舊會在主體不變下,將這件輻輳台灣人事時地物的裝置,採地景藝術或另種形式予以保存。燈會驟止,唯初心不改,就像林昆穎說的,「團隊之所以願意用短時間去衝一件大型作品,除了自身藝術追尋,更在於它象徵了在地。」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jpg

紀錄片《鬼才狂想曲》(Why Are We Creative? ),導演 Hermann Vaskem罄其30年訪遍馳譽國際的藝術家和創作者,提問只有一個:「為什麼你有創意?」其中山本耀司談到,「被稱為藝術家的人……創造就是他的命,他停不下來,就像不會停靠的火車。」至於西班牙導演Isabel Coixet則自嘲,「有創意的人都是受虐狂。」

無法停止創造、痛苦並快樂著的內在驅力,儼如全球創作者共同寫照,這種「症頭」,也如實呈現在豪華朗機工(LuxuryLogico)這個擅以機械動力來詮釋作品的藝術團隊。承接2021台灣燈會主燈擘劃的豪華朗機工,當時面對的是一個執行期不到90天的工程,但一如張耿華所言,「做完《聆聽花開的聲音》這樣的巨型作品後,我們不斷自問,接下來挑戰會是什麼?有限時間中還能創造哪些可能性?」

漫天機械花朵,藏有台灣魂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2).jpg
豪華朗機工大型機械動力作品《乘風逐光》,為2021台灣燈會主燈。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3).jpg
以風、光、竹、電四個主軸打造成的17米燈光裝置。

|| 從元宵祈願主燈轉身,新命題從何而立?
原先緊鑼密鼓籌備中的2021台灣燈會,因國內新冠病毒疫情在1月中旬升溫,防疫優先下,中央暨新竹市政府連袂於1月19日宣布32年來首度停辦。操刀本屆主燈的豪華朗機工,現場裝置也約莫到了竣工階段,和所有參與燈會的創作團隊一樣,錯愕中不免多感惋惜。名為《乘風逐光》的主燈裝置合計108個運動組件,雖不及2018年台中花博《聆聽花開的聲音》697個來得複雜,但高達17米的量體尺度卻是團隊迄今最大作品。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4).jpg
林昆穎說團隊每次完成的成品,幾乎都和模擬圖高度相似。因為團隊構想之初就把後續都想好了。

林昆穎談到,「確定停辦後,後續安排處理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工程緩下來,接著看協調會結果。對我們來說,評估必須很審慎,畢竟從燈會再到另個保留的形式,能量是絕對不同的。」一直在工程前線的張耿華則提到,「覺得可惜是一定有的,因為主燈從元宵燈節發想,同時根據新竹文化脈絡來建構,加上今年官方對主燈的概念轉向科技藝術,再搭配整體燈光環境以及互動表演,都讓人很期待今年新型態主燈的呈現。」

2021台灣燈會不僅走出十二生肖年獸主題的傳統窠臼,更是首度打破單一燈區的城市型燈會,讓遊人得以在舊城內隨意地漫覽蹓躂。這樣的主燈、這樣的辛丑年是場難得風雲際會,只是當一切戛然而止,雖裝置主體不變,但原有祈福目的、場域儀式性和燈區串聯下所醞釀的能量,不論最終保留形式為何都將截然不同;對團隊來說更重要的,則是屬於裝置的新命題、新論述該從何而立了。

在遼闊地景上的遺世小屋:Darya Shnykina以夢想構築寂靜風景插畫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5).jpg
2021台灣燈會首度以科技藝術為主題。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6).jpg
《乘風逐光》一共使用108個運動裝置。

|| 四大主軸,鐫刻土地、傳統和文明
雖32屆台灣燈會停辦,但爬梳土地脈絡、庶民文化和產業趨勢後,進而萃取「風、光、竹、電」四個主軸而成的原始主燈,如此純粹在地性,讓林昆穎直言這件作品不僅象徵台灣,更極致一點說,也只適合出現在台灣,因為這盞燈的形貌,正來自這塊土地人事物的能量匯聚;張耿華則說,「豪華朗機工透過這一次燈光裝置挹注許多台灣元素,也希望透過這些命題,讓國際上去探詢,為何台灣會有這樣的東西?」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7).jpg
縱然燈會停辦,但這件裝置依舊不改其深刻的台灣意象。

《乘風逐光》裝置傳述了島嶼的傳統與未來,團隊在構思過程分析台灣的風土、文化和現象,最後紬繹出風、光、竹、電四大語彙去詮釋這盞燈。林昆穎解釋「風」談得是風土,是土地和人動態交織、共同蘊蓄的風景,也象徵一種思潮和狀態;再者則是新竹著名九降風。乘風是從島嶼環境脈絡中誕生的論述,更是機械動力裝置的核心表情。

「光」則含納匯聚百光的概念,因此裝置用上LED燈、傳統燈籠以及舞台燈等等,姿態萬象的璀璨一如太陽化身。林昆穎描述當燈光裝置動起來,乍看像燈籠,驀然間,又會有著祭壇或太空的韻味,而光,最終指向的正是頂上顥然蒼芎以及希望無垠的未來。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8).jpg
從空鳥瞰,燈的姿態一如太陽化身。

「竹」則是台灣早期以來被廣泛用於日常的材料與民藝,各色竹篾編織的生活器物充滿家家戶戶,因而竹子象徵人們生活百態,加上韻味璞真,對在地民眾其意象更是藹然可親。林昆穎解釋,「竹子就是生活的百態,和台灣人生活十分貼近,貼近生活讓它呈現出溫暖的特質,因此竹子工法也成為我們製作造型的樣態。」至於「電」則是談論科技的文明、象徵時代的遞衍和一日千里,因此用光來表徵科技層面的發展。

在建築大師隈研吾首件在台作品「風檐」下約會! 台灣山中的隱世園林—新竹The One南園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9).jpg
竹製品是台灣人們熟悉的生活器物,也是裝置的主體材料。

|| 一方水土一方人,用藝術語言摹寫在地性
每每探翫豪華朗機工的裝置,從概念到敘事往往依附著脈絡誕生,傳遞著作品和場域、環境、展覽主題的對話關係。不僅四大主軸緊扣脈絡,當《乘風逐光》裝置應主辦方要求懸掛燈籠時,過程中團隊也持續思考──究竟,燈籠的存在該如何與在地對話?回憶當時張耿華提到,「新竹有許多宮廟團體,加上燈籠是祈福很重要的物件,於是我們委託新竹市政府的民政單位,請這些宗教團體,為燈籠做一個祈福動作,不管是過香爐、用印等等。盡可能去創造一種對話關係。」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0).jpg
竹子的時間差律動以及快慢起伏,讓裝置洋溢著風動之美。

同樣理絡,還有燈盞內的光。新竹除了科技園區,傳統玻璃產業亦曾鼎盛一時,因此團隊委託當地專業玻璃回收與再處理企業「春池玻璃」,運用回收面板打造幾何變形且具氣泡紋理的竹葉構件,讓它受光後得以化成清鑠亮麗的介面。因此裝置內部光源不僅有竹葉意象,還有玻璃產業的循環經濟內涵及工藝獨特性。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1).jpg
裝置內部以回收玻璃製成的幾何竹葉介面,有著華麗反射性。

一如豪華朗機工為2018年「南方以南・駐地創作」所做的地景裝置《在屾》,場址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大鳥休憩站旁的濱海公路,作品用回收水泥柱排列出點陣造型,再結合廢棄鋼筋做出層巒疊嶂的山形輪廓,嶙峋瘦骨線條隱喻被挖空的山石。

事實上,這件裝置構思源自2016年尼伯特強颱來襲,當地荖葉園經強風蹂躪後網室盡毀,留下遍地的黑網、鋼筋和水泥柱等農業廢材。張耿華回憶說,當時團隊隱隱約約覺得能用黑網和水泥柱做些什麼,除了它銘刻台東一段風災歷史,加上水泥本是來自大地的東西,當它不能再利用後,用裝置藝術變成一個具有自然循環與生態意識的作品。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2).jpg
豪華朗機工在2018年為「南方以南・駐地創作」所打造的地景裝置《在屾》。(圖片提供/山冶計畫)

張耿華強調,「不論什麼作品,找到和地方的關聯,創造一種共感,就像昆穎說的風光竹電,都是從在地性當中所產生的方向。尤其像大型博覽會和燈節,在性質上不會僅是和藝術圈對話,當面向普羅大眾,對話性和經驗共感就變得很重要。」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3).jpg
豪華朗機工的2018年泰國雙年展作品《過境之時》。(圖片提供/豪華朗機工)

|| 林昆穎:作品的精髓,就在動的感覺裡
《乘風逐光》作品最關鍵的動態正是風如何呈現,很多人驚歎豪華朗機工的作品為何能動得有感情、有栩栩如生氣韻,林昆穎說在於一個秘密,「為什麼我們的藝術品會顯得不同,或讓人覺得很厲害,其實就在於『動起來的感覺』,這是所有裝置最精髓的部分,尤其裝置要動得好,『實體承載度』要很夠。」從技術層面舉例來說,《聆聽花開的聲音》每朵機械花最快能在0.5秒內開闔、最慢500秒,這種差異極大的間距可以讓裝置動得內斂、也能很矯捷奔放,融合在一塊就有高張力的爆炸式表現能量。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4).jpg
2018年台中花博作品《聆聽花開的聲音》巨型機械花。(圖片提供/上銀科技)

回到108個運動組件的《乘風逐光》,風的感受其實蟄伏在每個人記憶裡,有強弱疾徐、有暖涼斷續,因此裝置最苦心孤詣之處,正是勾摹氣動風起的韻味,把一種無形自然現象實體化。為了傳述這種動,團隊利用竹子、音樂、燈彩三種元素彼此加疊,透過這些視聽媒介賦予多重感官刺激,最後形對風動記憶的召喚。

首先是竹子,裝置主體外觀以上、下層各54根孟宗竹製成的枝條打造,彼此間進行時間差的動以及加減速的動,讓108根竹子在低昂迤邐間持續地變化著。林昆穎說竹子是裝置裡有關風動最顯著、最大面積的具象詮釋,當有了這個載體後,再進入音律這種「動」。他解釋,「音樂會規範時間內的情緒轉變,可以很高亢也能很悠緩,這個張力中形成一種情緒結構,將成為『感知』上的動。」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5).jpg
裝置主體外觀以上、下層各54根孟宗竹製成的枝條打造,108根竹條多層次變化著。

最後則是燈光的明滅閃爍,《乘風逐光》合計用了30幾組共1萬多個燈點,加上七成以上為全彩,因此當燈點叢簇在一塊,人觀望著熠鑠的流光瞬影並搭配竹子參差起伏的律動,套句林昆穎說的「那是一種引誘」,讓人去凝視這盞燈,並於心神沈浸那當下找到共鳴。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6).jpg
裝置內部燈光。

|| 張耿華:關鍵不是動起來炫,而是動得合理
豪華朗機工在使用機械、動力做裝置時有個重要原則──所有的動,必需動得有其合理性,而不是炫就好。就《乘風逐光》來看,108根竹子在一歙一張的變化下牽引出不同輪廓,完全閉合時,裝置因內藏著光,看起來彷彿大燈籠照耀著三百年古城並指引著它朝科技未來驅馳而進;接著打直後又像竹節,最後當全數高舉如傘後,枝條交錯的紋理又像竹編器物在起底(又稱編底)時的平面編作,種種意象,無不呼應著創作命題而生。張耿華強調,「當初在構思主燈時,就在思考竹子變化的動態能創造怎樣的連結,而不是為了動而動,只讓它動得很酷。」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7).jpg
當竹條向內收合,看起來彷彿一盞大燈籠。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8).jpg
打直後的輪廓像竹節,無不呼應著主體論述。

動得合理也表現在與現場的同步性,讓律動節奏也來自土地。張耿華提到,「風的搖曳能透過多點控制,像是昆穎目前就正在寫模擬器一些內容,藉由模擬器去展現風的姿態。現場也用到很常見的風速計,透過風速計,一來是偵測現場風太大時,主燈可以休眠並做到自我保護,第二是將風速計的數據傳輸到電腦,取把現場風的速度呈現在主燈的律動上。」而透過這種連動,機械竹燈彷彿有了生命,成了天地間一道吐納展現。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19).jpg
當竹子枝條交錯時,就像竹編器物在起底的過程。

豪華朗機工_以台灣底蘊造風颺竹燈:當燈會形式不再,依舊為島嶼而生(20).jpg
豪華朗機工對裝置的要求不僅是動得炫,更講究脈絡、合理與共感。

(本文經《城市美學新態度》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光影迷離,如夢似幻!燈光妝點東京冬季浪漫
2020月津港燈節 夢幻光影AR再現「海市蜃樓」
玻璃與紅磚絕美相遇!MVRDV打造夢幻「水晶屋」亮相阿姆斯特丹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被挖空?法國藝術家JR打造「揭開金字塔30年秘密」巨型拼貼畫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