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褲,這個看似簡單的服飾,歷經百年仍象徵自由、反叛和個人風格。然而在2025年的夏天,兩支廣告——碧昂絲(Beyoncé)為Levi’s拍攝的 《Live in Levi’s》 與席德妮史威尼(Sydney Sweeney)為American Eagle拍攝的《Great Jeans》——卻將這件日常單品推上了文化與政治的戰場。從白宮評論到社交媒體熱議,從股價波動到品牌策略,牛仔褲成了左右兩派論戰的象徵,也引發了時尚界與公關界的深度思考。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merican Eagle (@americaneagle)
A post shared by American Eagle (@americaneagle)
兩種丹寧,兩種敘事
Beyoncé《Live in Levi’s》廣告:文化傳承
Beyoncé的廣告以她的金髮新造型登場,她身穿「牛仔搭牛仔」的造型走進一家洗衣店,隨意更換服裝,接著在桌球桌前與朋友互動,最後帥氣地騎上摩托車遠去。這一連串場景延續了她在專輯《Cowboy Carter》中塑造的美式西部符號——自由、不羈、隨心所欲。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Levi's (@levis)
A post shared by Levi's (@levis)
廣告風格結合復古與現代,讓牛仔布成為「可流動的生活方式」象徵,而不僅是工裝或街頭單品。由於Beyoncé曾公開支持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的總統競選,不少媒體和觀眾將廣告中的藍色元素與西部自由精神,解讀為隱含民主黨(藍色)的政治象徵。
Sydney Sweeney《Great Jeans》廣告:爭議引爆 與Beyoncé的宏大敘事不同,Sydney Sweeney的American Eagle廣告則以諧音的語言遊戲為開端。她在鏡頭前說:「基因(genes)來自父母,決定了我的髮色、個性,甚至眼睛顏色。但我的牛仔褲(jeans)是藍色的。」
畫面風格青春俏皮,本應只是一次文字與時尚的趣味結合。然而廣告中的「基因」一詞很快引發放大解讀:部分觀眾認為它涉及身體、種族甚至優生學的敏感暗示。
隨後,前總統川普在社交媒體上點名力挺Sweeney,稱這是「最火辣的廣告」,並強調她是共和黨註冊選民。廣告上線後,American Eagle股價短期內暴漲23.5%,但實體門市的客流量卻下降約9%。這種「線上熱度高漲、線下消費卻下滑」的反差,揭示了爭議性行銷的矛盾。
從布魯克雪德絲到席德妮史威尼:爭議的本質與差異
這並不是丹寧廣告第一次引發軒然大波。早在1980年代,當時年僅15歲的布魯克雪德絲(Brooke Shields)為Calvin Klein拍攝的廣告,就因其挑逗性的台詞「你知道有什麼隔在我與我的Calvins之間嗎?什麼都沒有。」震驚了社會。當時的爭議圍繞著性暗示與未成年人,但這場風波卻成功地將牛仔褲推向時尚的巔峰。
時隔數十年,當前的爭議焦點已超越服裝本身。聖約翰大學時尚研究助理教授Emma McClendon指出,牛仔褲深植於美國國族認同,而當下這種認同感正處於動盪期。品牌將「基因」與服裝連結,在她看來「在最好情況下是語感鈍化,在更壞情況下是刻意挑釁」。在GLP-1減重藥物、健康追蹤科技盛行的年代,「基因」被重新理解為可優化、可操控的身體特質,這使廣告更容易觸及敏感的種族與身份議題。
這次的爭議在於「語言」與「政治」的聯想:「基因(genes)」與「牛仔褲(jeans)」的雙關,將時尚討論延伸到身體政治與國族認同。這反映了社會環境的巨大轉變:過去的爭議創造的是「傳奇」,而當前的爭議創造的則是「流量」。
肯特州立大學服裝系教授 Catherine Amoroso Leslie 從歷史角度補充,牛仔褲自19世紀末Levi Strauss為淘金工人設計的丹寧褲以來,就與社會身份密切相連。1960年代,民權運動與反文化運動中,牛仔褲成為青年對抗體制的制服。好萊塢進一步將其浪漫化,詹姆士狄恩在《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裡的牛仔褲,正是叛逆與自由的視覺代號。
布魯克林博物館時尚與物質文化資深策展人 Matthew Yokobosky 則認為,這次爭議焦點已超越服裝本身,而是語言引發的聯想:「基因(genes)」與「牛仔褲(jeans)」的雙關,將時尚討論延伸到身體政治與美的定義。
公眾回應:從Dr. Phil到Bill Maher 知名談話節目主持人Dr. Phil(Phil McGraw) 在HBO節目《Real Time》上,批評將Sweeney廣告與納粹大屠殺相提並論的說法,認為這是對六百萬猶太遇害者的侮辱。他指出,把一支時尚廣告極端化成歷史暴行,是荒謬的政治操作。為了表達對Sweeney的支持,他甚至宣布購買American Eagle牛仔褲送給家中所有女性親友,作為「反對取消文化、支持創作自由」的象徵行動。這是一種「逆向消費」的公關策略,透過消費本身來表態。
節目主持人Bill Maher則批評媒體將「Sweeney是共和黨人」當作醜聞處理,反映出美國政治標籤化的病態。他提醒,藍色與紅色本應只是政黨符號,如今卻逐漸成為社交身份與價值觀的判斷依據。
公關與市場啟示 Levi’s執行長Michelle Gass表示,Beyoncé本身就是文化塑造者,能為品牌帶來全球影響力。這支廣告透過偶像效應自然帶動品牌價值,而不直接回應爭議,將焦點放在自由與生活方式的塑造。
相對之下,Sweeney的American Eagle廣告則屬於典型的「爭議性行銷」:短期內引爆話題與股價,但長期可能造成品牌核心價值的偏移。
根據哥倫比亞商學院副院長Oded Netzer 2022年的研究,美國時尚品牌的社群追隨者具有政治傾向。American Eagle的推特追隨者中,54%偏民主黨、46%偏共和黨,算是中間型品牌。但當政治人物公開表態時,足以撼動消費者行為。這也是為何Sweeney廣告能迅速推動股價上漲23.5%,卻同時帶來線下銷售下降的矛盾局面。
當牛仔褲成為文化戰場 全球牛仔褲市場2024年估值達866.6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增至1215億美元,北美市場佔比超過三成。這意味著,品牌在廣告定位上的每一步,都可能被放大解讀。
從工人制服到明星象徵,從自由符號到政治隱喻,牛仔褲的身份不斷轉變。當Beyoncé與Sydney Sweeney的廣告將牛仔褲帶入文化與政治討論時,也提醒品牌經營者:服飾不僅是產品,它承載著國族、自由、身體與認同的多重意義。
如同Emma McClendon所言:「牛仔布深深連結著國家認同,而我們正處在這種認同感不穩定的時刻。」在這樣的氛圍下,品牌若觸碰政治、基因與身份等敏感元素,必須在創意與風險間找到平衡——因為在社交媒體與股市同時監看下,牛仔褲隨時可能從「日常服飾」變成「文化戰場」。
資料來源:American Eagle、Fox News、Levi’s、Rolling Stone、WWD、The Independent
創意無限 不可不知的丹寧品牌 M+FG 牛仔褲可以機洗嗎?生活達人傳授清潔、保養牛仔褲的祕訣 拯救兩萬多條牛仔褲!永續牛仔褲品牌Mud Jeans是如何做到的? 「做壞」布料竟成台灣牛仔布之光!這些國際大牌布料出自他們之手!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