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大眾媒體越來越難經營,許多刊物不是面臨縮編就是停刊的命運,就連美國媒體集團康泰納仕Condé Nast也不例外。近年開始大動作重新調整組織的Condé Nast,旗下多本雜誌像是《Detail》、《Self》和《L’Uomo Vogue》等,都在廣告收入下滑以及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遭受停刊窘境。
A post shared by Condé Nast (@condenast) on Jan 13, 2016 at 2:01pm PST
如今這個在全球擁有約3,000名員工的媒體集團,將完成最後一波裁員,預計裁減80人,相當於2.6%的人力,而每個部門的預算也會相對進行調整,表現最差的部門和刊物預算最高恐將縮減達20%。
而在這波的組織重整行動中,《Teen Vogue》慘遭紙本刊物停刊的命運,《GQ》、《Glamour》、《Allure》、《Architectural Digest》將從一年發行12期縮減成11期;《Bon Appétit》將從11期調整為10期;《W》、《康泰納仕旅遊者》(Condé Nast Traveler)則是從10期降為8期;而《浮華世界》(Vanity Fair)、《Vogue》、《Wired》、《紐約客》(The New Yorker)等月刊和週刊則是維持不變。
前《Vogue》時尚總監自爆被開除!設計師成產業惡性循環犧牲品
them.(@them)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10月 月 4 3:00上午 PDT 張貼
儘管多個傳統刊物面臨調整,但Condé Nast也不忘向新領域積極擴展,鎖定LGBTQ族群的新世代社群平台Them(他們)在10月26日正式上線。
隨著當代社會對性向議題討論度加深加廣,「LGBT」一詞不再只代表傳統上認知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也可廣泛指涉所有非異性戀族群;也有越來越多人會在其中加入Q跟I來代表酷兒(Queer)、性別認同疑惑者(Questioning)和雙性人(Intersex),甚至還有人會加入A來代表支持同性戀的盟友(Straight Allies)。越來越多元的稱呼,除了顯示對多元性向的包容外,也是Condé Nast這個新平台取名為Them的原因,意味著議題範圍將涵蓋所有非異性戀族群的心聲。
康泰納仕砸重金讓Style.com轉型電商 為何營運九個月就說再見?
現年26歲的Phillip Picardi,擔任《Teen Vogue》和《Allure》的數位編輯總監,也是Them的內容長,他在接受《Business of Fashion》專訪時表示,以過去《Teen Vogue》的經驗,讓他認知到文化是一直掌握在年輕人手中的,尤其是在性別與性向的議題上,是年輕人塑造了當代的風貌。「就像過去其他運動一樣,有一場文化性的革命正在發生,且都是由那些為了平等而奮鬥的年輕人帶頭發起,為此我們想打造一個能忠實反映這些時刻的平台。」Phillip Picardi說,「我們很興奮能傳達這群人的聲音與觀點,且透過這平台,真正想傳達的是每一個身處這場革命的我們。」
安柏赫德談好萊塢LGBT同志文化 「我們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這並不是第一個LGBT社群平台,例如《The Advocate》、《Out》和《Gay Times》都是現行市場上知名的相關刊物,但Them卻是第一個由主流媒體創辦的平台。Condé Nast營收長Pamela Drucker Mann解釋,「一個LGBTQ導向的出版品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卻是Condé Nast應該努力的目標。對我來說,主流媒體能夠以用這種方式了解這個族群非常重要,我們想要成為推動文化向前的一份子。」然而在積極催生LGBTQ平台的過程中,卻是有著不得不做的隱憂。
義大利康泰納仕大幅瘦身,將終止《Vogue》義大利版的四本姐妹刊
The Advocate Magazine(@theadvocatemag)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9月 月 28 10:18上午 PDT 張貼
Gay Times ️(@gaytimesmag)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10月 月 28 1:43上午 PDT 張貼
在包含南方貧困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和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等非營利組織的調查下發現,LGBTQ族群受到的暴力攻擊與反面情緒持續升高,尤其2016年更是來到高峰。根據統計,LGBTQ群眾遭到暴力傷害的人數,遠超越黑人和穆斯林族群兩倍多。92%的LGBTQ族群,在成長過程也會被灌輸負面資訊,讓他們對於自己的性取向感到罪惡。另一方面,《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簡稱CJR)對相關情形分析,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贏得2016美國總統大選後,由於他的反同志立場,以及揚言撤銷許多友善同志政策的動作下,也促使反同情緒越發高漲。
女神卡卡悼同志夜店槍擊案罹難者 「不論他們的外在如何,他們的內心就跟你一樣」
The Advocate Magazine(@theadvocatemag)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8月 月 16 12:37下午 PDT 張貼
多位LGBTQ媒體編輯在接受《CJR》訪問時,也對未來憂心忡忡,表示甚至可能危及2014年才通過的婚姻平等法案。現為女同志雜誌《Curve》總編的Merryn Johns說 ,「過去在歐巴馬任職期間他認同我們……,並邀請我們前往白宮,如今這一切都在走回頭路,我們感到不安全,這不只是害怕不被看見,而是在社會中被抹去。」
時尚界力挺梅莉史翠普金球發言 川普反批「只是個輸不起的過譽演員」
Curve Magazine(@curvemag)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9月 月 12 2:00下午 PDT 張貼
Curve Magazine(@curvemag)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9月 月 4 4:17下午 PDT 張貼
對此,男同志雜誌《The Advocate》的總編輯Lucas Grindley說,「人們感覺被背叛了,甚至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才願意承認這件事。」《The Advocate》近來操作方向就著重在報導同志相關政策,並告訴大家如何採取行動。對反同志的危機感,不只間接促使相關媒體的增生,就Grindley的說法,LGBTQ媒體在這個時候,對於反映LGBTQ社群的感受與支持,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川普勝選也影響了LGBTQ媒體的報導方向,不再偏重娛樂與軟性議題,他們加入了更多政治與社論的篇幅。
「《Vogue》是資訊超載年代的一盞指路明燈!」 Anna Wintour最新專訪談數位時代平面媒體的生存之道
回頭看看剛加入這波媒體生力軍的Them,就不難發現,它在議題設定與內容操作上,就受到這波改革的影響。事實上,當代表著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後出生的Z世代,超過一半不再將自己定義為異性戀之後,這也意味著未來LGBTQ社群的強大影響力,他們影響時尚、音樂、科技還有整個社會。「過去LGBTQ媒體多以男同志為大宗,然而Them不只針對LGBTQ族群,還有許多支持LGBTQ的友善異性戀,越來越多這方面的讀者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識,像是正確的言論與稱呼。」內容長Phillip Picardi進一步表示,「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內容,可以讓你理解Them是一個關於所有人的媒體。」
Them不會像《Teen Vogue》一樣以內容報導為主要走向,Phillip Picardi認為,現在的媒體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從早到晚都是雷同的資訊,這讓人有點惱火,而且現在的消費者試圖擁有更多的選擇。「我們希望的是,專屬且具有影響性的對話體驗。」除了文字內容,Them也試圖利用影片、電台、數據圖像還有社群等等方式與讀者互動;同時也會有酷兒設計師聯名系列,慈善活動或是俱樂部跟遊行等延伸活動,其中跟Burberry的合作夥伴關係,也十分具有話題性,創意總監Christopher Bailey表示,「我們深刻相信社群力量以及點子共享,成為這個群體的一部份,十分創新及有趣,尤其當它是如此忠實於彰顯多元價值。」
艾倫佩姬《扣押幸福》釋放真實情感 談好萊塢選角「我是同志,我就無法演出異性戀角色?」
them.(@them)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10月 月 27 11:54上午 PDT 張貼
them.(@them)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10月 月 27 4:42下午 PDT 張貼
不只是Condé Nast這樣的主流媒體意識到,LGBTQ群眾對於相關資訊與議題的需求日益擴大,同志交友APP的Hornet,更是在APP中置入媒體內容,更直接地與用戶互動。Hornet執行長Christof Wittig說:「透過整合內容與網路連結,我們試圖為同志社群打造一個全面的社群生態系統。」Hornet在2016年收購以同志生活指南為定位的APP「Vespa」,也在今年推出4.0升級版本。透過Vespa旗下的網路雜誌Unicorn Booty,整合全球70多個國家的男同志聚集地,統整除了相關新聞外,還有各項文化,刊登在讓全球各地的用戶能共享全球資訊。
同志交友軟體Grindr與J.W. Anderson合作 將首次直播男裝秀
Hornet(@hornetapp_official)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10月 月 19 12:47下午 PDT 張貼
在第15屆台灣同志大遊行過後,我們也看見台灣社會對LGBTQ族群態度趨向兩極,特別是在同婚議題上。如今在跨越海洋的那一端,出現了LGBTQ媒體讓更廣大多元的聲音被聽見,為愛與平權持續埋下希望的火種。
撰文:Cyrille Hong 資料來源:Bof、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hornet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