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媒材、精進技術 讓想像盡可能突破限制

(本文經《遠見雜誌》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善用媒材、精進技術_讓想像盡可能突破限制_(1).jpg

教育部公布了71項指標,提供學生和家長做為選系填志願的參考,並祭出了註冊率不到六成,就得被輔導的退場機制,觸動了各大院校的敏感神經,甚至被視為大學存廢的生死符。危機就是轉機,為了要救亡圖存,台灣高教掀起了一波波的改革風,也逐一勾勒出樣貌截然不同的未來大學。《遠見雜誌》從未來大學的演變、學長姐的經驗談、企業主的最愛大學生與上班族的學用落差等面向切入,讓準大學生在選擇大學時不致誤判情勢,更能擇其所愛。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你為什麼選擇就讀這個系呢?

涂瑞珊(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2015畢業,以下簡稱答)答:我不是美術科班出身,但一直對藝術有興趣。小學一年級就學畫,高中加入戲劇社,之後無意間接觸到美國先鋒派作曲家John Cage的《4"33"》才驚覺,原來藝術也可以這樣玩!那是1952年的音樂作品,音樂家坐在鋼琴前沒有彈奏任何一個音,讓觀眾聆聽、主導自己內心的聲音。對我而言,John Cage傳達「空」和「禪」的方式都是全新的藝術手法,讓我跳脫對傳統創作媒材的想像,故決心深耕這個領域。

問:入學後發現與想像有何不同?

答:我以前對藝術的想像是天馬行空的,以為只要想得到就可以做得到,但入學後才發現,藝術效果是需要向現實妥協的。例如我在製作畢業作品時,原本想要用懸吊裝置呈現顛倒的椅子,但礙於時間壓力,無法立即突破動力裝置的技術限制,最後只好向現實妥協,改以投影的方式,呈現椅子的倒影。

台灣在地設計品牌路力家器具Lo Lat 「我們想做的是有細節的木家具!」

問:貴系給你的專業訓練為何?

答:藝術創作不能空有理想,也要在技術上不斷突破,所以學校會開設錄像藝術、動畫裝置、互動科技等各式各樣的實做課程,訓練學生創作影像、製作動力裝置、釘木工、寫程式,讓我們能用更精緻的藝術手法準確傳達創作理念。這些多媒體的創作技術在突破傳統媒材的限制,不僅拓展媒材開發的空間,也激發出更多創新的能量。

若隱若現的視覺挑逗!台灣設計師汪俐伶翻玩感光科技 打造強光下的心機美學

反覆琢磨 直至創作能準確陳述理念

問:這些訓練對你的幫助是?

答:老師從不接受模糊不清的創作概念,因為所有藝術理念的傳達都必須清晰、簡明。除了技術訓練,老師也會不斷雕琢我們的設計理念,在課堂上要求同學間互相「評圖」,將創作概念的輪廓一點點描摹出來。這些嚴謹的專業訓練不只培養我對美感的賞析能力,也讓我在日後的創作中,反覆琢磨自己的想法是否能獲得實踐,確認每一項作品都能用最佳的效果,精準地傳達設計理念。

(本文經《遠見雜誌》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非典人類」群展 跨藝術與科技的未來生活提案
大玩科技與材質!《變形時尚》特展一覽未來時尚設計師Iris van Herpen 10年創作精華
支持在地設計!Home Hotel攜手台灣品牌打造環保客房 「與設計共眠」展現再生創造力
機器人Robelf搶當名模!設計師吳日云打造未來服裝 Austin. W攜手台灣科技廠商登上海時裝週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