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 2018新攝影展回歸 解讀五位新秀創作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人類的普遍性並不意味著同一性。」—「存在:新攝影2018」策展人露西·加侖(Lucy Gallun)

1985年,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簡稱MoMA)舉辦首個新攝影展,33年來,已為公眾帶來超過100多位元攝影新秀的作品。作為少數幾家規律性舉辦當代攝影展的美術館,MoMA以美術館的視角,同攝影藝術溝通與交流,奠定其業界重要視窗之位。這一次,MoMA攜手17位來自8個國家,年齡不到43歲的中青年藝術家,開啟「存在:新攝影2018」(Being: 2018 New Photography, 2018.3.18-8.19)展覽。作品大多創作於2016年之後,且是所有參展藝術家的第一場博物館首秀。

「存在:新攝影2018」著重關注、表達、身份認同和隱私的政治,探索人性之狀態與情感的主觀性。透過一系列主題的探討,回應「存在」的不同經驗與環境。主題包含對人像攝影傳統模式的反思、如何運用面具或其他符號替代人體、隱私和暴露之間的矛盾張力、社區形成和社會關係、藝術家與經紀代理等。

本次策展意圖,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當時的美國藝術家Martha Rosler等,質疑攝影在剝削、異化、物化和侵犯其面對之對象的能力。而這些諸如性別、種族和跨國主義的話題,正是許多年輕藝術家作品關注的焦點。

MoMA對展覽雄心勃勃,「從出現之處,攝影被視為捕捉一個人確切形象的廣泛手段。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們或許將會顛覆這段豐富的歷史。」

我們可以透過5幅作品,稍作瞭解。

阿伊達.穆魯內(Aïda Muluneh)

MoMA_2018新攝影展回歸_解讀五位新秀創作_(4).jpg
阿伊達.穆魯內《多合一》,2016。Pigmented inkjet print, 80 × 80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David Krut Projects. ©2018 Aïda Muluneh.(圖/非池中藝術網)

這幅黑人女性、繃臉、白妝的肖像,是觀者入場時首先入眼之作。主角身著一襲海藍色的大袍,一雙紅色的手由後向前,搭於其肩。一條黑圓點構成的分隔號由上而下,穿過其臉。這幅名為《多合一》(All in One, 2016)的作品來自攝影師穆魯內。它象徵許多在「存在」中出現的主題:雙重性、跨國主義、身份表現,以及對肖像隱喻意義的探索。將其作為展覽的開場宣言,再合適不過。

穆魯內出生於衣索比亞,但她四海為家,對探索個人身份這個話題,興致盎然。善於將非洲身體藝術融於作品,尤其是「世界是9」(The World is 9)系列。這個名字源於她祖母說過的一句話,「世界是9,它從未完成,也從不完美。」

晃影響宴 美國資深攝影師史帝夫麥柯里經典作品來台

史蒂芬妮.賽尤科(Stephanie Syjuco)

MoMA_2018新攝影展回歸_解讀五位新秀創作_(5).jpg
史蒂芬妮.賽尤科《貨物崇拜:頭套》(Cargo Cults:Head Bundle),2013-16。Pigmented inkjet print, 101.6 x 76.2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atharine Clark Gallery, San Francisco and Ryan Lee Gallery, New York. © 2018 Stephanie Syjuco.(圖/非池中藝術網)

與穆魯內背景相似,史蒂芬妮.賽尤科出生於菲律賓,長駐美國。本次展示了一系列穿著道具服飾的肖像照,借此質疑服裝、顏色和其它決定因素,如何起到種族意符之用。在黑白系列攝影「貨物崇拜」裡,賽尤科採用19世紀民族志肖像(ethnographic portraiture)的技法,使用令人頭暈目眩的偽裝圖案(一戰時期戰船設計的技法,用於迷惑敵人,模仿本土的裝扮)。而實質上,她的模特兒們所穿之衣並不特別,都採購自平價快時尚品牌,比如Forever21、H&M和Gap。衣服商標統統保留,並在鏡頭前一一呈現。拍完照片,就退還了所有的衣服,得到全額退款。

卡門·維南特(Carmen Winant)

MoMA_2018新攝影展回歸_解讀五位新秀創作_(1).jpg
卡門·維南特《我的誕生》細節,2018。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of found images, tap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Martin Seck. ©2018 Carmen Winant.(圖/非池中藝術網)

加州藝術家卡門·維南特貢獻了一件引人矚目的現地裝置—《我的誕生》(My Birth, 2017-18)。記錄了數千幅女性,從懷孕到分娩整個過程的圖片集。作品佔據畫廊的兩面牆,從地板到天花板,無論站在哪個觀察位置都無法將其盡收眼底。她的圖片素材取自廢舊的圖書和雜誌,再用一條條扯碎的藍膠帶將這些圖片固定起來。

照片中的母親們各有姿態:流汗的、血淋淋的、極度痛苦的、精疲力竭的、欣喜若狂的,抑或處於熟睡狀態。雖然這只是一件圖像作品,但主角們又都是完全自然鬆弛的狀態,這提醒我們:攝影藝術傳播的還是受到人為道德約束的影響。

取材台灣精神!Charinyeh 2018春夏演繹耕蚵 國寶級電影看板手繪畫師、新銳攝影師齊助陣!

保羅·麥吉·塞普亞(Paul Mpagi Sepuya)

MoMA_2018新攝影展回歸_解讀五位新秀創作_(3).jpg
保羅·麥吉·塞普亞《鏡像研究(4R2A0857)》(Mirror Study(4R2A0857)),2016。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of found images, tap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Martin Seck. ©2018 Carmen Winant.(圖/非池中藝術網)

美國攝影師保羅·麥吉·塞普亞的碎片攝影,乍一看好像是數位拼貼。但近距離觀看時,便能覺察,這些其實是單幀拍攝的結果。在他的「Figures, Grounds and Studies」系列中,塞普亞把他的鏡頭對準一面大鏡子,這樣相機、三腳架和藝術家的部分胳膊,就能出現在同一張照片裡。

接下來他引入了一些物品—影印圖片和一張黑布,並將其置於相機和鏡子之間。最終,圖片捕捉到了一個龐雜的、支離破碎的物件組合,最終,達到圖片的前景、中景和背景難以分清的效果。

吳玉香和張宏安

MoMA_2018新攝影展回歸_解讀五位新秀創作_(2).jpg
吳玉香和張宏安《看的反面不是無形。黃色的反面不是黃金。》細節,2016。 Pigmented inkjet print and laser cut print, 35.6 × 55.9 × 5.1cm and 35.6 × 30.5 × 5.1cm. Courtesy the artists. Photo: Jerry Mann © 2018 Huong Ngo and Hong-An Truong.(圖/非池中藝術網)

吳玉香(Hương Ngô)和張宏安(Hồng-Ân Trương),兩位從越南移民到美國的藝術家,收集並重新拍攝了他們母親在1970年代的生活照—《看的反面不是無形。黃色的反面不是黃金。》(The opposite of looking is not invisibility. The opposite of yellow is not gold)。儘管這兩位藝術家在不同時期落戶美國,彼此互不認識,但她們呈現出來的照片,卻驚人的相似。

照片中,她們自豪地與家庭的核心成員站在一起,或站在鋥亮的美國小汽車旁。這不僅是兩位女性的肖像,更成為了性別角色(gender role,每個特定社會對不同性別行為和責任的觀念和期望)、美國意識形態和移民經歷的縮影。和照片一同並列放置的,是美國國會聽證會講稿上的摘錄,探討越南難民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並且被裝裱起來,這些越南難民被稱作外國人,並且以勞動貢獻衡量他們的價值。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動物其實很搞笑!喜劇攝影獎保證讓你笑破肚皮
享受極境慢生活!極光攝影師馬賽Kyo奔向雪國旅行的6大秘技
如王家衛電影般詩意的夜晚攝影!南非攝影師鏡頭下朦朧科幻的「霓虹夜色」
用生命捕捉的震撼鏡頭!台灣水下攝影師吳秀玲《與鱷共舞》奪2018索尼世界攝影台灣首獎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