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尚到生活,北歐獨有的風格,總令人著迷,除了簡約大方的設計、一體成形的流暢輪廓,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特色更為人所稱道。以銀雕工藝聞名的丹麥百年銀飾品牌喬治傑生(Georg Jensen),不僅精準呈現北歐原創設計,深受王室貴族青睞,一雕一鑿更將現代銀雕的工藝技術發揮淋漓盡致。
2019年適逢Georg Jensen創立115週年,以台灣作為首站的《Georg Jensen 115週年銀雕及古董珠寶巡迴大展》,首次展出總部典藏的銀雕藝作與珍貴古董珠寶,帶領與會者一同走入傳奇性的時光迴廊。
最繽紛的機場休息室!丹麥設計品牌Normann Copenhagen用「彩虹」打造哥本哈根機場休息室
被譽為「三百年來最偉大的銀匠」,一手創立同名品牌的Georg Jensen出生於丹麥田園小鎮Radvaad,從小受到身為磨刀師傅的父親影響,開啟他對藝術的想像。14歲時,Georg Jensen到哥本哈根(Copenhagen)接受金匠與雕塑訓練,經過日以繼夜的學徒生活,接著他進入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 in Copenhagen)學習雕刻,造就日後反映在作品的純熟技巧。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3 年 8月 月 30 日 上午 6:52 張貼
於 PDT 2013 年 8月 月 30 日 上午 6:52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5 年 3月 月 23 日 上午 10:06 張貼
於 PDT 2015 年 3月 月 23 日 上午 10:06 張貼
1892年Georg Jensen畢業時,雕塑作品已受到讚賞,但當時雕刻師的薪水微薄,也使他認真思考未來的走向,意外開啟他的銀匠之路。1904年他成立了Georg Jensen工作室,並在法國闖蕩兩年,深受當時巴黎流行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影響,以傑出手工藝為基礎,強調充滿活力的流動線條與大地自然元素,對抗缺少靈魂的大規模生產,奠定了往後Georg Jensen的作品風格。
雖然剛創業的工作室規模不大,卻集結了許多天賦異稟的銀匠設計師,包括設計出「傑生之鴿」(Dove Brooch)的克利斯汀墨爾韓森(Kristian Mohl-Hansen)和約翰羅德(Johan Rohde),這樣的組合很快就引起眾多博物館注意,紛紛邀請Georg Jensen舉辦展覽,也讓他獨特的銀飾美學得以遠揚。
1935年Georg Jensen逝世,而當時的工作室已經成為一間國際知名設計公司,以創作精湛工藝與前瞻思維的作品為名,1952年丹麥英格麗王后(Queen Ingrid of Denmark)選用了品牌的桌巾,從此Georg Jensen晉升為丹麥王室鍾愛的裝飾品牌之一。
自1904年創立至今115年,Georg Jensen歷經多次改革與重塑,其中更創造出不少著名的銀雕工藝大作。《Georg Jensen 115週年銀雕及古董珠寶巡迴大展》匯集百年來所涵蓋的四大藝術風格,包括新藝術、裝置藝術(Art Deco)、摩登(Modern)和當代(Contemporary),讓Georg Jensen的銀飾與藝術結合,傳承他對於工藝的專注與熱情。
最美扶手椅出自他手!《Finn Juhl經典家具展》貼近丹麥設計之父的北歐風格
編號270銀雕花錦湯盅
Georg Jensen從創辦人製作過的眾多作品中,選出了1918年的銀雕花錦湯盅(Tureen 270)進行重製,做為向他對大自然的熱愛致敬,首席創意總監Nicholas Manville解釋,「銀雕花錦湯盅是一款獨一無二的作品,因為在新藝術運動時期沒有太多大型作品,我們想要從品牌歷史檔案中找出足以慶祝週年紀念的宏偉之作。」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9 年 4月 月 20 日 下午 11:30 張貼
於 PDT 2019 年 4月 月 20 日 下午 11:30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9 年 4月 月 19 日 下午 11:30 張貼
於 PDT 2019 年 4月 月 19 日 下午 11:30 張貼
然而,要重現這樣精緻的作品絕非易事,工匠們必須從只顯示單一面向與視角的一張手稿和一張照片,研究出湯盅的每個細節,並耗時超過1,000小時製作。從金屬雕鑿、捶打到銀匠工坊,除了需不斷調整重建,甚至運用了3D列印技術,銀匠們用心的一雕一鑿都是出自於對創辦人的最大敬意。
銀雕花錦湯盅精準體現了Georg Jensen的銀雕工藝與風格,結實纍纍的葡萄串在盅底優雅蔓延,而各樣的絢爛花朵、藤蔓彷彿由盅裡從頂端漫出來,滿滿的春日氣息彰顯出創辦人對自然的依戀。
寶石浮雕銀蛋
取名為Bonbonnière的寶石浮雕銀蛋,直譯則為「華麗的糖果盒」,是創辦人在1908年完成的作品。綠瑪瑙與琥珀鑲嵌在蛋形盒面上,並以細緻花紋線條襯托,珠寶裝飾與實用置物盒的結合,讓銀雕裝飾成為桌上焦點。
泰國飾品設計師Sarran Youkongdee:「設計背後的價值代表國家的文化,不可能廉價。」
羅浮缽No.19D
羅浮缽(The Louvre Bowl)的名稱,是源於巴黎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裝飾藝術美術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在1914年將其作為永久收藏品而得名。羅浮缽No.19D(Champagne Bowl No.19d)是原本的羅浮缽的大號版本,而這系列則是品牌享譽國際的作品之一。以葉片為基座裝飾,缽體彷彿輕柔的坐落上方,將Georg Jensen的天賦透過流暢的裝飾弧線和生動結構,展露無遺。
魚盤 No.1026
1946年,漢寧古柏(Henning Koppel)加入Georg Jensen銀匠團隊的時候雖然年僅27歲,卻給品牌帶來了全新的雕塑想像。他掙脫新藝術的桎梏,將抽象與摩登風格帶入作品,被視為丹麥現代主義的先驅。
64年前的照片成關鍵!靠數位鑑識神還原北歐銀雕大師設計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ST 2019 年 2月 月 22 日 上午 5:55 張貼
於 PST 2019 年 2月 月 22 日 上午 5:55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9 年 4月 月 14 日 上午 8:08 張貼
於 PDT 2019 年 4月 月 14 日 上午 8:08 張貼
他曾說,「美觀與否對於設計來說是必要的,即使以功能為目的,也絕不能影響設計之美。」於1954年所設計的魚盤No.1026(Fish Dish 1026)就是結合了實用性和簡約美學。兩端猶如魚嘴的開口線條渾然天成,形成如嵌入式的把手,這樣的高超工藝就連受過完整訓練的銀匠也需要花600小時才能完成。
敬那些一生懸命的工匠!梵克雅寶《Mastery of an Art》探討法國頂級工藝與日本職人文化連結
Kusa抹茶銀雕茶組No.6
呼應「當代」藝術風格,展覽中也可以看到2016年Georg Jensen和著名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合作的「Kusa抹茶銀雕茶組」(Kusa Tea Set)。全球限量發行11套的茶組是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也是隈研吾對於自己建築美學的詮釋。茶具表面底層採用氧化銀設計,再以交叉網格覆蓋上方,透過多層次和複雜性營造迷人視覺幻象。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8 年 5月 月 15 日 上午 2:28 張貼
於 PDT 2018 年 5月 月 15 日 上午 2:28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6 年 10月 月 11 日 上午 11:39 張貼
於 PDT 2016 年 10月 月 11 日 上午 11:39 張貼
《Georg Jensen 115週年銀雕及古董珠寶巡迴大展》日前於台中大遠百二樓Georg Jensen名店展出,展出日期至2019年5月12日。
Text、Photo:Georg Jensen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