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裝設計大師川久保玲難得開口:我試圖做一點新東西,50年來一直如此

(本文經《華麗志》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日前日本著名時裝設計大師川久保玲(Rei Kawakubo)罕見現身,出席在紐約舉辦的野口勇獎(Isamu Noguchi Award)頒獎儀式。

當天,川久保玲依舊是慣常的鮑伯頭,黑色中式立領襯衫搭配黑色半身長裙,外搭一件金色的夾克,腳踏一雙黑色的New Balance運動鞋。整個雞尾酒會期間,她都安靜地與Comme des Garçons的團隊成員待在一起,雙手交握。

當Paul Smith遇上川久保玲 時尚頑童與前衛大師珍貴對談內容曝光

川久保玲是是首位獲得野口勇獎的時裝設計師。2014年,野口勇美術館(Noguchi Museum)推出該獎項,每年挑選一位以創新方式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頒發此獎,以紀念野口勇。此前的獲獎者包括:Norman Foster、杉本博司、安藤忠雄等。

關於野口勇:出生於1904年,美籍日裔的野口勇是20世紀最知名的雕塑家之一,也是藝術家跨界打造景觀設計的先驅者之一。他打破了這兩個領域之間的界線,而受其背景影響(父親為日本詩人,母親為美國作家),他的作品將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完好的融合。

領獎結束後,川久保玲被請到了舞台上,野口勇美術館的總監Brett Littman說,「接下來,我要問玲一些問題,以及跟她談談她的作品。」讓川久保玲當眾發言是十分難得的事,即便是之前大都會博物館作品回顧展的發布會上,她自始至終都未曾開口。

關於如何打破身體和時尚的邊界,在品牌中進行重塑,川久保玲並未深入講述創作流程,「我不是個藝術家,也正因為如此,我萬分榮幸能獲得這個獎項。我一直試圖做一點新的東西,人們之前沒見過的東西,50年來一直如此。」

Comme des Garçons大膽探索時尚極限 川久保玲再次創造出突破現實的服裝藝術

日本時裝設計大師川久保玲難得開口:我試圖做一點新東西,50年來一直如此01.jpg

無論是野口勇,還是川久保玲,都曾與芭蕾編舞師Merce Cunningham合作。談及與Merce Cunningham在1997年合作的「Scenario」時,川久保玲表示,「我當時很想在時裝上做一些新東西,但我怎樣才能有更創新的時裝設計呢?我就這樣想了,衣服都是穿在人身上的,那就回到身體本身來看,於是就想到跟Merce Cunningham來合作,這樣的方式和想法讓我做出了這個系列全新的服裝造型。」

2017年5月4日至9月4日間,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了川久保玲作品回顧展《Rei Kawakubo/Comme des Garçons:Art of the In-Between》,展示了她從80年代早期至2017年《The Future of Silhouette》系列中的百餘件高訂女裝作品,她是有史以來第二位在世時在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個展的設計師。然而談及此次頗為轟動的回顧展,川久保玲卻淡淡地說,「那就是一場展覽,也算不上是我的作品。(展覽)是提出In-Between這個主題的策展人的作品,所以這個展覽沒有我的功勞。我很高興策展人及大都會博物館認可我此生的作品,組織了這麼一場展覽,這個展覽的主題很棒。」

2017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晚宴Met Gala年度紅毯時尚比拚 名人禮服各顯前衛本色向川久保玲致敬

2004年,川久保玲一手打造出設計師買手店Dover Street Market,首家門市落戶倫敦的丹佛街。川久保玲曾表示,打造這樣一個零售空間,是想讓多個領域的創意人士能聚集在一起,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美好氛圍中遇見彼此的市集。

在Dover Street Market,所有的光線、室內設計乃至建築本身都能稱得上是藝術品,對於打造這樣的零售體驗空間,川久保玲表示,「當我想表達自己的時候,服裝不是我的表達途徑,而是服裝展示和陳列的整個環境。對我而言,空間環境、服裝都很重要。(服裝未來所在的環境)是我完成服裝設計後就會考慮的內容。坦誠而言,整體環境甚至比我單件服裝的本身更重要。因為空間能給人更直觀全面的體驗,是人眼所看到的結果。」

(本文經《華麗志》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台灣的身體藝術史 高美館《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自我》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回顧展五月登場 川久保玲揭露更多展覽細節
安藤忠雄改造威尼斯海關大樓、草間彌生個人美術館!藝術迷必訪8間當代私人美術館
成為日本下一波時尚浪潮的孵化器!探秘東京最隱蔽、最酷的買手店:The Four Eyed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