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東方還是西方,皇室都是風格的推動者。17世紀時,分處於歐亞大陸兩端,兩位君王開啟了一段不尋常的交流,中國的康熙皇帝與法國的路易十四,在耶穌會傳教士的牽引下,不僅曾彼此通信、分享彼此各自擅長的學問與藝術,更在工藝上帶動了一系列學習、模仿、突破的風潮,其中被傳教士當作貢品的「畫琺瑯」,由於造型優雅、色彩絢麗,令康熙皇帝喜出望外,為了滿足對畫琺瑯迫切的渴求,他決定引入這項工藝。
對畫琺瑯一見鍾情的康熙皇帝
中國最早的琺瑯出現於元代,十四世紀由北方傳入的掐絲琺瑯,明朝把它稱為「大食窯」,後來發展成為「景泰藍」。而畫琺瑯,則是以琺瑯色料彩繪在器物表面,在攝氏600至800度之間燒成的一種工藝。康熙皇帝因為喜愛來自法國的畫琺瑯,在收到路易十四的禮物後,於1688年下令更改了數百年來御用瓷一律由江西景德鎮製作的慣例,將「琺瑯作」納入宮中造辦處,並且在懂琺瑯製作的傳教士到來前,就從廣州調派工匠,開始研究畫琺瑯,終於在18世紀初,經傳教士的指導後,成就了風格獨特的「琺瑯彩瓷」。
Booking.com
琺瑯彩瓷:中國特色的帝王美學
琺瑯彩瓷屬畫琺瑯工藝下的一種,製作時以瓷胎作為基底素材,再用各色琺瑯料彩繪裝飾紋樣,經窯爐烘烤而成。
從十五世紀開始,陶工逐漸以皇帝年號作為官窯瓷器的款識標記,如景德鎮燒製的康熙朝瓷器以「大清康熙年製」為記,即使偶而簡約,也是「康熙年製」。相對於此,在皇家作坊完成書款工序的琺瑯彩瓷,卻以「御製」為識,因「御」代表皇帝,故成為一個極具風格特色的皇家標記。
皇帝的實驗室!中西交揉成就宮廷潮色
過去人們在談論康熙皇帝時,多半都集中在他的帝王治術與文攻武略,皇帝作為一個人的生活情調與美學追求,往往被歷史忽略。
在成功燒出獨樹一格的琺瑯彩瓷後,內廷的工匠們並沒有停止研究,原本康熙朝皇家作坊使用的琺瑯顏料,除了桃紅色料外,都必須仰賴進口,直到雍正六年(1728)工匠摸索出提煉琺瑯料的辦法後,國產與進口色料同時並用才成為常態,但即使如此,工匠運用本土顏色與進口色料混合,調出的黃、綠、藍、紅、紫、黑等,在18世紀仍是獨步全球的宮廷潮色。
近期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展覽,參觀者可以透過「皇帝實驗室的試作」和「御製風格」兩大單元,欣賞這些原本收納於紫禁城景陽宮,目前由故宮典藏的御製瓷器試作品與成品,藉由試作與成品的比較,發掘清代康熙朝御製琺瑯彩瓷,從草創到發展成熟的故事。
「皇帝實驗室的試作」中的胭脂紅彩系列,是清代本土技術效法西洋金紅彩的成果,工匠在釉中加入「金」元素,調出粉紅色系胭脂紅彩,色澤嬌嫩鮮豔,猶如女子絳唇胭脂般高貴典雅。
在眾多裝飾花卉紋中,「藍色菊花」是經常可見的花朵小標記,穿插於花叢中,有時也和粉色品種一起出現,有趣的是,在康熙44年(1705)皇帝題記畫家蔣廷錫〈野菊〉軸中,曾以「山花野菊喜清風,塞北烟光報嶺楓」來歌誦出巡塞外時見到的小菊花,照對御製中常見的藍色菊,見證了康熙對此花的喜愛。
《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於2020年8月18日起在故宮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7陳列室亮相。
Text、Photo:國立故宮博物院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