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知覺恆常性」的印象派!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

(本文節錄自一起來出版《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誰操控了你的感官?從光源、輪廓、意圖到構造,22堂透視「視覺魅力」的鑑賞認知課》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莫內的大教堂與洋裝

從巴黎的聖拉查車站搭乘電車約一個半小時,就會抵達曾是諾曼第公國首都的盧昂。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三月已屆下旬,但巴黎仍大雪紛飛,我離開巴黎來到這座城市。舊市街上家屋林立,外牆有著黑色的木製骨架與白色的石灰壁面,給人相當可愛的感覺。街道前方有一座拱門,門上裝著大大的方形時鐘。此處到盧昂聖母大教堂非常近,但當時我似乎沒有造訪,因為我相簿裡在塞納河畔與當地老人的合影照片,下一張就跳到開往港鎮翁弗勒爾的巴士內。


用「眼睛」作畫?用「腦」作畫?

盧昂聖母大教堂矗立於流經市街的塞納河右岸,是一座在十二至十六世紀間建造的歌德式建築,立面有著蕾絲工藝般的細緻雕刻,相當有名。但讓這座建築更加出名的,是克勞德.莫內的系列作(第4章扉圖)。莫內在一八九二年租下了面對大教堂的房子,花了四年專注於描繪教堂的立面。他主要採取從右斜下方往上看的構圖,從清晨到日落,從明亮的晴天到風雨欲來的陰天,在各個時刻與天候繪製了三十三張西側正面的立面圖。如果把這些畫當作是大小一致的連環圖,想必就能根據色調或色彩的位置,把時間與天氣的變動,看成是一段快轉動畫吧。

然而,我們的視覺其實很難將教堂立面看成莫內所描繪的樣子。舉例來說,光影在一個房間的米白色壁面上造成了亮度差異,而牆壁的亮部與暗部就像白與黑一樣明顯,但在我們的視覺中,看起來都會是同樣的米色,而不是偏白的米色與偏黑的米色。換句話說,我們的視覺能夠自動去除照明或光影的影響,判斷對象原本的色彩與亮度。我們的視覺經過大腦修正,永遠都會把白色外牆看成白色的──心理學上稱這種大腦的修正為「色彩恆常性」(color constancy)。

我們接下來看看美國視覺學者愛德華.埃爾森(Edward H. Adelson)的錯覺圖(圖1)。棋盤上的A看起來是黑色,B看起來是白色,但其實A與B是相同的顏色。把A與B之外的其他地方遮住就能看出來。這是因為我們的視覺判斷A照到光較亮,而B在圓柱的陰影下所以較暗。大腦在考慮這樣的光影狀況並去除其影響後,整體看起來是黑白交錯的棋盤。不過,莫內在繪製大教堂立面時,卻沒有將照明的因素除去,無視這種「色彩恆常性」。他依照物理值,把A與B畫成相同顏色。我們由此可以推測,將視網膜的成像直接固定到畫面上,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因此保羅.塞尚指出:「莫內有的不過就是一雙眼睛,但這雙眼睛有多麼驚人啊!」的確,莫內可以將眼睛所見的事物不折不扣地重現於畫布上,以這點看來,塞尚所說的一點也沒錯。而神經生理學家塞莫‧薩基(Semir Zeki),則把塞尚的話換個說法:「莫內用腦作畫,但他的腦有多麼驚人啊!」

超越「知覺恆常性」的印象派!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2.jpg
圖1:埃爾森錯覺Adelson, E. H. 1995。(圖/一起來出版)

我們看見的事物就如前面所說,是經過大腦(稱為V4的後頭葉領域)修正的結果。而薩基認為,莫內之所以能夠在任何天氣、時間、光影之下,畫出色彩繽紛的立面,則是因為前頭葉的進一步修正抵銷了V4的修正。

雖然有評論家指出,莫內描繪的是他「一閃即逝」的印象,但薩基卻認為這個說法沒有任何證據。莫內繪製的大教堂,反而像是在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況下製作、修改。莫內應該是根據記憶,以及過去的視覺經驗所帶來的知識,完成這些作品。如同薩基所說,莫內不是用眼睛作畫,而是用大腦作畫。


超越「知覺恆常性」的印象派

由莫內開創了先例,印象派畫家在自己敏銳的觀察中,繪製超越「色彩恆常性」與「亮度恆常性」的作品。雷諾瓦畫出在戶外愉快交談的人,以及玩著鞦韆的人(圖2)。在他的畫中,日光透過枝葉灑落樹下,在男人的藍色西裝外套上形成白色斑點,而女子的白色洋裝上則形成斑駁的藍色影子。可是就人類的視覺來看,藍色西裝應該到處都是藍色,白色洋裝應該整件都是白色。我們可以從中發現,雷諾瓦也和莫內一樣,抵銷了色彩與明度的恆常性,在衣服上大膽地描繪了光影交織的模樣。

超越「知覺恆常性」的印象派!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3.jpg
圖2: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鞦韆〉奧賽美術館藏。(圖/一起來出版)

一般認為,印象派畫家因為照片技術發展,而開發出不同於寫實的表現手法。但狀況或許相反。天氣晴朗時的照片,能夠拍出人的視覺不會留意的強烈光影,就像雷諾瓦的畫一樣,視覺不容易發現西裝外套反射出白光,而斑駁樹蔭下的臉有不均勻的色彩。就這一層意義而言,雷諾瓦畫筆下的光景,其實重現了相機拍到的影像。印象派畫家透過照片學會了自然的呈現方式,而我們則透過印象派的畫,學會了如何無視色彩與亮度的恆常性。英國小說家王爾德曾說:「泰納畫了霧,所以倫敦才起霧。」這句話的意思為「不是藝術模仿自然,而是自然模仿藝術」,藝術讓我們發現外界的呈現方式,就這點來看,印象派畫家也是一樣的。

人腦在無意識下的「知覺判斷」
二〇一五年,網路上出現了一張名為「洋裝」的照片(圖3)。這張照片的特別之處在於,洋裝的顏色會因為看的人而變得完全不同。我看到的是白底夾著金色蕾絲的洋裝。但半數以上的人看到的都是藍底夾著黑色蕾絲的洋裝。看見藍底的人,不知道為什麼這件洋裝看起來會是白底,而看見白底的人,也不知道為什麼別人說這件洋裝是藍底。色彩認知如此因人而異是個少見的現象,所以這張照片一下子就在網路上流傳開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呢?

超越「知覺恆常性」的印象派!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4.jpg
圖3:節錄自塞西莉亞.寶仕德〈洋裝〉Medical Xpress。(圖/一起來出版)

前面提到,人的知覺會根據色彩與亮度的恆常性,去除當下環境光的影響,並對顏色進行修正。而〈洋裝〉顯示了這種去除方式可能因人而異。換句話說,看見白金相間洋裝的人,把這張照片解釋成在後方強光照射下,逆光陰影裡的洋裝。至於看見藍黑洋裝的人,看到的則可能是在前方強光照射下,曝光過度的洋裝。這兩種不同的認知,由光源的位置與亮度的判斷造成,但這種判斷會在無意識中進行,就連當事人也不清楚依據。這張照片的資訊不足以解釋照射狀況,但我們的視覺系統會採用最有可能的條件,而對於這張照片的不同解讀,顯示出條件的設定會因人而異。

當然,這只會在與環境隔絕的照片上才會發生,如果去現場看,白金派可能也會看見藍黑相間的洋裝。因為到了現場,判斷照明狀況的線索遠比這張照片提供的還多。事實上,這個藍黑組合與義大利足球隊國際米蘭的直條紋制服相同。國際米蘭的球迷在逆光下看到的,是否依然是藍黑相間的直條紋呢?這個現象也因此被稱為國際米蘭錯覺。

買書做公益: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邀請您透過此連結購書,由此所得的收入將全數捐贈給香園基金會

熱愛描繪瓶瓶罐罐的藝術家!挑戰人們傳統喜好的莫蘭迪「良好視角」_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jpg

(本文節錄自一起來出版《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誰操控了你的感官?從光源、輪廓、意圖到構造,22堂透視「視覺魅力」的鑑賞認知課》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用光作畫!那些「暗盒」教維梅爾的事
【名畫的故事】從維梅爾的帽子看見荷蘭社會的男女交往新規矩
熱愛描繪瓶瓶罐罐的藝術家!挑戰人們傳統喜好的莫蘭迪「良好視角」
【影片】盪到世界盡頭!懸崖邊的長鞦韆讓人腳底發毛地看見絕景!
都看不見了,還要在乎時尚嗎?視障者告訴我們時尚不該只仰賴視覺
為何橘子要放入紅網袋?條紋變化能讓服裝更白?設計師應該懂的「視覺騙術」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