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描繪瓶瓶罐罐的藝術家!挑戰人們傳統喜好的莫蘭迪「良好視角」

(本文節錄自一起來出版《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誰操控了你的感官?從光源、輪廓、意圖到構造,22堂透視「視覺魅力」的鑑賞認知課》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莫蘭迪的「良好視野」

喬治.莫蘭迪是堅持自己態度的畫家。他雖然與蒙德里安、傑克森.帕洛克、安迪沃荷等現代畫家生活在相同的時代,卻在故鄉的義大利波隆那,專心致志地畫著桌子與擺在桌上的瓶瓶罐罐,有時連構圖都沒有改變,總是使用混和了白色的柔和色調。

當然他在年輕時也受到時代的影響,嘗試了各種主題與風格,譬如大膽塗上厚厚顏料的野獸派畫風,或是如喬治.德.基里訶那種超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然而,當他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與主題,就不像畢卡索那樣嘗試改變,也不像帕洛克那樣試圖打破自己確立好的風格,結果反被壓力擊垮。他只是心無旁鶩、孜孜不倦地畫著安靜的靜物畫。但他畫圖不是基於慣性,而是在有限的世界當中,大膽冒險,或是執拗地反覆實驗。

舉例來說,他畫了一幅將容器緊密地一字排開,中間沒有縫隙的作品(第6章扉圖上)。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構圖應該不會讓人喜愛。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艾爾文.畢德曼(Irving Biederman)指出,人在推測隱藏的事物,或是從二次元畫面復原三次元空間時,會有著「良好」的印象。人類偏好喜歡根據被賦予的資訊,自主、主動地重新建構知覺。然而,莫蘭迪的這幅作品呢?所有描繪的對象都照射來自正面的光,直挺挺地立在那裡,無論「物體」還是「空間」都沒有想像的餘地,也就是沒有能讓觀者介入的縫隙。

有些視角比較有魅力?
英國出生的心理學家丹尼爾.貝林(Daniel Berlyne)指出,人類雖然不喜歡費盡千辛萬苦才能認知事物,但也不喜歡太容易就能認知事物。就這點來看,一眼就能辨識出個別事物的畫,理應無法獲得喜愛。但是這些沉穩、安定的作品,卻力道強勁、具有魅力。

莫蘭迪的作品由於簡潔,又或者由於採取水平.垂直構圖,經常被拿來與荷蘭抽象畫家蒙德里安的作品比較。蒙德里安以垂直、水平的線分割而成的矩形為單位,在局部使用紅、藍、黃三原色,完成簡潔的抽象畫。然而這樣的比較,卻遭到莫蘭迪本人的明確否定(岡田溫司《莫蘭迪與他的時代》人文書院)。莫蘭迪或許認為,自己畫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具象畫,與抽象畫完全無關。然而就結果來看,他的大膽挑戰或冒險,卻與抽象畫本身不相上下。

他接著製作了其他實驗性質的作品,如第6章下方扉圖的〈靜物〉,以近乎縱列的構圖描繪靜物畫。第一排的陶器另當別論,後面的物體絕大部分都被擋住,個別對象的資訊相當缺乏。人們喜歡一眼能夠獲得許多資訊的角度,不過這點似乎與上述的說明有牴觸。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保羅.萊特(Paul Light)與卡羅蘭.尼克斯(Carolyn Nix),用「良好視角」(good view)一詞來形容孩子對事物的觀點。孩子用圖畫表現互相重疊的多件物體時,並不會依照眼睛所見的,把物體畫成重疊的樣子,而是會畫成並列,讓每一件都清清楚楚。原因可能是孩子所堅持的構圖,必須能有效看見各個事物。萊特等人為了理解兩個並排的瓶子在孩子眼裡是什麼樣子,所以拿照片讓他們挑選,讓他們選擇最接近印象的照片。結果四到六歲的孩子,不只在瓶子排成一列且完全分開的狀況下,會選擇能完全看見兩個瓶子的並排照片,連在瓶子是彼此重疊,或其中一個被遮住部分時,他們所選的照片也是如此。換句話說,他們認為資訊量最多的照片,就是自己看見的。

瑞士的發展心理學家尚.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孩子是自我中心的,雖然能理解自己眼中的事物狀態,卻無法想像坐在對面的朋友所看見的狀態。但萊特等人卻主張,這與自我中心無關,如果朋友看見的配置屬於「良好視角」,那孩子也會這麼看,反之,如果是「不良視角」(poor view),孩子就會選擇良好的配置。或許皮亞傑在實驗中給孩子的配置恰好是他們的「良好視角」,所以孩子才會對從自己的位置看見的景象如此執著。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諾曼.佛利門(Norman H. Freeman)等人,在五歲到九歲的孩子面前,擺一個有著花朵圖案的馬克杯,請孩子畫下自己看見的景象。結果七歲以下的孩子都會畫出把手,即使這個把手轉到後方看不見,反之,花朵圖案就算在前面也不會畫出來。愈小的孩子愈會根據「認知」,而非根據「視覺」作畫。孩子掌握物體的本質,將物體在腦中轉成資訊量最多的角度,並且畫出來,這點相當有趣。人類天生就重視概念勝於知覺。再回過頭來看莫蘭迪描繪的第6章下方扉圖的配置,不就呈現萊特所謂的「不良視角」嗎?由此可見,這可以說是莫蘭迪的實驗。

也有一些畫家的作品與莫蘭迪的實驗相呼應。十七世紀西班牙畫家法蘭西斯科.德.蘇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án)描繪的靜物就是一例。靜物畫的西班牙文「bodegón」原意是酒窖。蘇巴朗用比第6章上方扉圖的莫蘭迪畫作更清晰的角度,描繪排成一橫列的水壺與金屬杯,但彼此之間留了半吊子的間隔,而且這幅畫講求質感,相當寫實(圖1)。現代藝術家福田美蘭,採用把物件排成一直排的角度,重新詮釋這幅畫(圖2)。視覺上完全重疊的四個容器,除了最前方的陶器之外,較高的陶器看得見上方,最尾端的金屬器皿則完全看不見。至於最前方有左右兩個把手的陶器,從這個角度也只能看見右側的把手,至於左側的把手根本看不出存在與否。這是一幅極端缺乏資訊的靜物畫。福田注意到蘇巴朗構圖的水平性,反過來將事物以垂直方向排列。他想必是刻意轉換視角,將這幅畫以「不良視角」描繪。

熱愛描繪瓶瓶罐罐的藝術家!挑戰人們傳統喜好的莫蘭迪「良好視角」1.jpg
圖1:法蘭西斯科.德.蘇巴朗〈靜物(bodegón)〉普拉多美術館藏。(圖/一起來出版)
熱愛描繪瓶瓶罐罐的藝術家!挑戰人們傳統喜好的莫蘭迪「良好視角」2.jpg
圖2:福田美蘭〈陶器〉。節錄自《藝術新潮》一九九九年八月號。(圖/一起來出版)

大腦偏愛「資訊量」愈大的畫面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梭索,請大學生描繪紅茶杯盤。學生雖然畫出了各式各樣的杯子,但全部都驚人地相似。所有杯子的把手都在右側,並採取稍微能夠看見上方杯口的角度,從側面描繪。換句話說,沒有人採取從正上方往下看的構圖,也沒有人將把手畫在正面。不只美國的大學生,我們也是如此吧。因為這是資訊量最多的「良好視角」。大人終究和四~六歲的幼兒沒什麼兩樣。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巴爾梅(Stephen E. Palme),將各個角度拍攝的馬與電話的照片,出示給大學生看,請他們回答這是什麼。照片的視角愈「典型」,回答所花的時間愈短。此外這樣的視角,也與聽到物體的名稱時,所想像的畫面一致。接著他也請大學生判斷照片的「好壞」,結果拍攝的角度愈典型的照片,愈容易被判斷為「好照片」。換句話說,比起從正上方或是從正面拍攝的馬,從稍微斜側面的角度拍攝的照片讓人反應最快,也最受喜愛。因為這既是典型、習慣的角度,也是資訊量最多的角度。人類似乎對於一眼可以看見最多資訊的角度有所偏愛。

使用人類臉部照片進行的實驗也顯示,從斜側面拍攝的照片,最能有效辨識人物(四分之三側像效果)。另一方面也發現,直視我們的臉,會比視線避開我們的臉更受到喜愛。如此一來,身體的斜側面對著我們,而視線也與我們相對的肖像畫就無可匹敵。蒙娜麗莎正是這樣一幅肖像畫。不過,現在還沒有將不同的身體方位與視線方向組合在一起,測量魅力度的研究。

我們往往會以特定的視角看待事物,並深信這是「良好」視角。但莫蘭迪與福田美蘭,卻從良好與不良在內的各種視角觀察事物,再將其重現於畫布。他們所描繪的靜物,也可以看成是對「好的定義」所拋出的質疑。

買書做公益: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邀請您透過此連結購書,由此所得的收入將全數捐贈給香園基金會

熱愛描繪瓶瓶罐罐的藝術家!挑戰人們傳統喜好的莫蘭迪「良好視角」_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jpg

(本文節錄自一起來出版《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誰操控了你的感官?從光源、輪廓、意圖到構造,22堂透視「視覺魅力」的鑑賞認知課》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成為圓點女王前,她曾是個害怕的小女孩 走進草間彌生內心世界
價值數百萬的米田共罐頭!「藝術家的大便」為何稱得上是藝術?
台灣美術再發現!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 74件作品重新認識台灣現代藝術
好品味扼殺藝術!說服Anna Wintour刊登高跟鞋全雞《情攝大師》遊戲人間憑什麼?
天生就是排列狂魔!藝術家在沙灘上排列出「完美石陣」,讓強迫症大喊:看得好舒服!
鄭問《千年一問》:「每一個人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覺得那就是個英雄。」 台灣漫畫界最傳奇人物的精采人生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