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尚插畫家Gary Tu(塗至道)的對談,約在他那間幾乎全白的極簡畫室裡。窗外是台北一隅靜謐的街景,巧妙地隔絕了幾條街外的繁忙喧囂,讓這方空間彷彿是另一個維度,一個由他嚴格美感所統治的純淨國度。對他而言,「畫紙是伸展台,筆觸是他的貓步」,水彩如輕透的布料,自信地詮釋他眼中的世界。
2020年11月27日,他個人的第三本著作《時尚插畫聖經》正式問世,旋即攻佔各大通路排行榜冠軍,但迎面而來的,卻不是預想中的意氣風發,而是一句坦率到近乎自虐的開場白:「這本書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
這就是Gary Tu,一個充滿矛盾的綜合體。他對自己的作品有著近乎苛刻的標準,卻也清醒地知道如何在藝術與商業間取得平衡;他看起來桀驁不馴,卻始終將創作的初衷——「圓夢」——奉為圭臬。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Garytu-fashion Illustrator (@garytufashion)
A post shared by Garytu-fashion Illustrator (@garytufashion)
許多人對現年30歲的Gary Tu,印象是「年輕有為」,但這份「有為」並非一蹴可幾。他曾覺得自己一無所長,在打工與轉換志向的過程中,吸納了平面設計的空間佈局、服裝立裁的線條美感、水墨書法的懸腕運筆等各端養分。這些生命歷程中的缺口,在他2011年(約21歲)全心投入時尚插畫後,終於來到匯合之處。
僅僅一年後,年僅22歲的Gary Tu便獨立籌資,出版了第一本個人畫冊。2013年,他成為首位與台灣伯爵(Piaget)合作現場肖像的插畫家;2014年,更耗資百萬製作國際標準化印刷的畫冊。從與各大精品、百貨合作,到作品被米其林三星餐廳「8½ Otto e Mezzo BOMBANA」永久收藏,他在台灣迅速鞏固了指標性的地位。
出書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對自己的認可」
對於一位如此早便懂得市場價值的創作者,新書的暢銷似乎是意料中事,但他對此卻顯得有些疏離。談及新書,Gary Tu毫不諱言這是一場拖了兩年的「苦役」。對他而言,投入時間寫書的機會成本極高,「我會損失好多錢啊!」他半開玩笑地說。然而,金錢從不是他出版這本書的主要驅動力。當被問及版稅時,他揮揮手,「全部賣完也沒多少錢,不夠公司營運的。」
那麼,意義何在?「它是一個自己對自己的認可。」Gary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座里程碑,是他對過往技藝與心血的梳理與交代。他坦言自己並非作家,對銷量沒有JK羅琳式的執著。他真正在乎的,是內容的品質能否對得起讀者。
風格的養成:躁動靈魂與絕對控制
Gary Tu的作品以其標誌性的「乾淨」筆觸聞名。這份乾淨,源於一種近乎偏執的個性。「我太龜毛了,」他承認,「這改不了,是從小就這樣。」他分享兒時玩軌道車的趣事,為了將貼紙貼得完美無瑕,他會用沙拉脫清潔車殼,再噴上保護漆,這份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貫穿至今。
然而,在這份冷靜自持的畫面背後,是「一股永恆的躁動」。他坦言,當無路可走、無話可說時,只能一張接著一張地畫,來找出屬於自己的真實與平靜。為了守護這份創作的真實,他對環境有著絕對的要求,畫室與辦公室必須是他親手打造的純白空間,用以隔絕外界的視覺「噪音」,讓自己能在他所建構的「培養皿」中,專心致志。
這份對美學的偏執,是他與生俱來的DNA。然而,是什麼將他內在的標準,從個人的「好」,一舉推向了與世界對齊的「頂尖」?答案,就在幾趟前往巴黎的旅程中。
來自巴黎的震撼教育:在世界中心,重新定義「標準」
他與巴黎的緣分,始於2017年。那一年,他首度前往海外參展,便以新銳之姿在「巴黎商業藝術博覽會」(Business Art Fair)上大放異彩,作品《黑花》不僅登上展覽專刊與邀請函封面,更榮獲「歐洲當代藝術獎」;同年,他的作品亦入選「法國奧奈沙龍展」前十名。這份來自海外的肯定,並未讓他停下腳步。在接下來的2018年與2019年,他連續兩年以亞洲唯一時尚插畫家身份,入選更具指標性的「巴黎當代青年藝術博覽會」(YIA - Young International Art Fair)。
正是這多次海外展覽的深度參與,讓他不再僅是隔岸觀火的參觀者,而是親身站上國際舞台的參展藝術家。也正因如此,他所感受到的文化衝擊與「國際落差感」,才更顯得真實與深刻。
「我悶了兩年。」Gary Tu口中的「悶」,並非創作瓶頸,而是一場來自巴黎的文化衝擊,一次徹底解構並重塑他對「好」的定義的震撼教育。對於一個在台灣逐漸站穩腳跟的青年藝術家而言,這幾次的旅程讓他真實地感受到了自己與世界頂尖水平的距離,以及那種既敬畏又無力的「渺小感」。
這面鏡子,映照出他眼中台灣的現況。「反觀台灣的展覽,往往淪為『圈內人的自嗨』。」他並非否定台灣創作者的才華或作品的品質——事實上,他認為台灣的「料」非常好——他所指的「弱」,是系統性的整合與包裝能力的匱乏。我們有好的食材,卻做不出一席驚艷世界的米其林盛宴;我們有好的產品,卻缺乏將其打造成國際品牌的宏觀視野。他感嘆:「外國人他們組裝起來樣子就是很有品牌跟很完整。」
更深層的衝擊,來自於國際視野的斷裂感。巴黎的會場是「各種人種、各種語言、各種文化」交匯的中心,而台灣的活動則相對區域化,這讓他警醒地意識到一種「我們在自己爽,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的隔閡。
然而,這個震撼教育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於它如何將「渺小感」轉化為前所未有的驅動力。Gary Tu沒有沉溺於挫敗,而是將這些經驗內化為一個全新的個人標竿。他口中那些「我辦個展就是自爽」、「這個沒什麼」的自我批判,並非自卑,而是在向自己宣告:他再也無法滿足於過去的標準。如果無法改變大環境,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世界級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確保從他手中誕生的每一件作品,都經得起最嚴苛的審視。
正是這份看見世界後的謙卑與不甘,讓他不斷鞭策自己,即便已是行業翹楚,仍舊對作品吹毛求疵,因為他知道,真正的舞台,遠比眼前所見更為廣闊。
採訪:BeautiMode 照片提供:遠流
踏實追逐藝術工作夢想 紐約時尚插畫家不藏私作品集教學 人都要先吃飽才能談理想!台裔插畫家揭露闖蕩紐約時尚界必備技能 藝術家的商業腦:Gary Tu如何用一支畫筆,打造年收三千萬的美學王國 Gary Tu的時尚插畫課:解密大師筆下的人物風采,為何總能「乾淨」又有靈魂?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