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織品學院院長何兆華,從教育體系結構面解釋為何近年來時尚產業人才面臨斷層,以及台灣 年輕設計師的困境。
產業要永續經營、富有活力,就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新血加入,而對時尚產業來說,最有活力,創造力不受拘束的新血,莫過於尚在求學階段的服裝設計學生了。而要在嚴酷的時尚產業中生存並且發光發熱,所需要的不僅是熱忱、創意,更要有國際化的視野與紮實的基本功,然而,近年來許多業界人士表示,服裝設計科系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雖然經過四年的磨練,對於設計、美感的造詣不亞外國,但對於打版、車縫的熟練度卻往往不足,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根據Just in XX主理人周裕穎的觀察,其實與台灣高等教育的體制有關。
「教育部規範的大學體系師資,不論是教授、副教授還是助理教授,都必須是博士畢業。」周裕穎說,「但在時尚產業裡,設計師很少讀到博士學位,因為不需要,相關的博士學位一般都是與行銷、管理學有關。」
古著比新衣更有趣?周裕穎分享投入舊衣改造全因「這件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大學通識化』主張當學生志向不明顯的時候,大學應該要提多樣化的選擇,造成很多學生各種能力皆通,但沒有專精。」何兆華教授說,「『技職高教化』又把技術學院改成大學,把過去以培養優秀技術人才的專科學校,變成培養通才大學,模糊了學校之間的差異性,也讓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技術變得不專精。」
何兆華教授指出,以輔大織品服裝學院為例,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入學前,對於製作服裝可以說是毫無經驗,「大部份的同學,頂多就是在家政課縫過衣服、勾過圍巾。但在20年前,台灣有很多二專、三專、五專,可以培養很多很好的打版師,但現在大家都變成大學以後,因為大學的目標不是職業訓練,每個服裝設計的學生,只會有20至30個學分在磨練技術,不太可能只靠課堂上的訓練就磨練出業界需要的技術人才。」
訓練技術的機會有限,或許也間接影響年輕設計師的自信,何兆華教授指出,從創意、對服裝熱情的角度來說,台灣的學生與外國相比絲毫不差,但自從2017年輔大織品服裝學院成立了FJU Talents設計師培育平台後,每年固定推薦優秀學生於倫敦時裝週期間參加Fashion Scout動靜態展演之後,他們很明確地感受到,台灣的年輕設計師對於推廣自己的作品非常不在行。
鬥創意,比手藝!輔大織品服裝學系設計新銳展演 爭奪前進倫敦門票
「台灣的年輕設計師最缺乏的,是揮軍世界的勇氣。」何兆華院長說,「我們去海外參展的過程,看到很多中國、韓國、東南亞、印度的設計師,能夠獲得注意的關鍵之一,就是他們很善於展示自己,絲毫不會顯得害羞,而台灣的年輕設計師,多半會需要在畢業後出國進修,才能脫去那種羞澀感,這也是台灣教育不鼓勵學生彰顯自己的結果。」
不過,何兆華教授也表示,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於全球爆發後,受到旅行禁令、封鎖政策的影響,線上發表成為時尚界主流,在這樣的情況下,設計師推廣自身作品的方式,也有了本質的改變,過去那種必須與他人面對面說故事,侃侃而談宣傳自己的模式,被數位行銷、企畫能力取代。
「申請、發表全部變成線上,一夕間讓大家的世界都變大了。」何兆華教授說,「但同時,某方面來說它也讓設計師嶄露頭角的門檻變高,現在的服裝發表除了服裝的原創性,還要有好的攝影、造型、公關,整個推廣的模式都變得不一樣了。」
倫敦男裝週最新關鍵字:數位化展示,扶持年輕設計師
採訪編輯:BeautiMode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