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來的重生蛻變!DVF前創意總監推蠟燭抱枕:我想打破時尚與傢飾的界限

by BeautiMode 2022/04/28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換季時節,最宜拋開過往,尋找蛻變的公式,獲得重生的力量!四月的BM挖掘時尚圈名人如何扭轉自己的人生、設計師如何為老舊物品帶來嶄新樣貌,當品牌與職涯岌岌可危之時,如何把握蛻變的時機?透過探尋時尚產業裡充滿正能量的人事物,我們向大家展現關於「蛻變」的多種可能性。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與生活習慣,對高品質傢飾產品的需求,也隨之上升。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流行,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除了電商的崛起、休閒服裝的風行外,時尚產業界也觀察到,隨著人們花更多時間待在家裡,對於高品質傢飾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隨著大家穿著打扮的機會大幅減少,我們的客人開始投資更多在傢飾用品上,因為他們希望為生活注入更多喜悅。」英國精品電商Matchesfashion女裝採購主管Liane Wiggins表示。而且雖然封鎖管制已逐漸放鬆,但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願意花費更多時間、精力與金錢在居家環境上的潮流仍然沒有消退。


消費市場對傢飾產品的興趣的幅提升,就連Diane von Furstenberg前創意總監Jonathan Saunders,也透過Matchesfashion推出了包括服裝、抱枕、蠟燭、毛毯等傢飾用品的系列,「我喜歡模糊時尚與傢飾界限的想法。」他說,「自我表達可以展現在你怎麼穿衣服上,而你的家也可以是創作的畫布。」


Net-A-Porter商品採購主管Lea Cranfield也指出,自從疫情爆發,人們被迫待在家之後,許多時裝與珠寶品牌,都開始推出傢飾產品,分食市場大餅。。

「許多我們合作的時尚品牌,都成功推出傢飾產品。」Lea Cranfield說,「同樣的案例也出現在珠寶品牌上,例如Completedworks、Anissa Kermiche等都額外推出傢飾產品,特別是他們的花瓶在我們的平台上非常受歡迎。」

Anissa Kermiche分享道,自從2020年英國開始實施封鎖起,品牌推出的「Love Handles」花瓶,以及其他以女性軀體為造型的瓷器銷量就直線上升,三個月她就清空了為2020年度準備的所有存貨。Anissa Kermiche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封鎖政策令大家必須留在家裡改善環境外,Instagram、TikTok等社群軟體的風行,以及大量的消費者得在家用Zoom辦公,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大家不只要穿得光鮮亮麗,就連家裡也不能看起來一團糟。」Anissa Kermiche說,「而傢飾產品,就像你居家環境的服裝一樣。」


「傢飾對我而言最棒的地方是,它不像珠寶或服裝,是你可以真的和朋友分站的產品。」傢飾品牌La DoubleJ創辦人J.J. Martin說。鍾情於古董印花的她,本身就是收藏家,與擁有百年歷史的紡織品公司Mantero Seta合作。從歷史檔案庫中提取古董印花,設計無不體現著復古時尚,誇張大膽的剪裁塑造品牌獨樹一格的特色。


同樣反映這種「時代精神」的,還有Gucci於2021年所推出的Gucci Lifestyle系列,銷售以Gucci Supreme帆布製作的筆記本、便利貼、鉛筆盒組;以及跟隨潮流在2021年推出傢飾產品的,還包括Dolce & Gabbana的Dolce & Gabbana Casa系列。

「我們的目標,是建造一個依照你的性格、熱情、品味量身打造的天然棲地。」Domenico Dolce與Stefano Gabbana表示,「畢竟一個人的家,就是最能反映我們自身的地方。」


資料來源:Harper's Bazaar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Armani/Casa將替菲律賓住宅執行室內設計
超可愛!時隔6年愛馬仕petit h再次抵台 獨家黑熊懶骨頭最吸睛!
LV、Gucci等時尚大牌爭相搶攻的新藍海!5個步驟帶你走入NFT的世界!
日本爆紅「牡蠣抱枕」幕後開發人受訪,對網友熱烈反響超意外「它們擁有謎之魅力」!
看起來超療癒的仿真棕熊抱枕,實際出貨時卻讓人大傻眼!網友:「還以為收到什麼不明肉塊」
DVF準備交棒?19歲孫女二度成為品牌繆思 Diane von Furstenberg:想和親近的人分享經驗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