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

到博物館看時裝展覽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你是否曾想過,在考古館中竟然也能看到時尚展?

目前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展出的《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First Wave: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and Taiwanese Indigenous Fashion),一改多數人對原住民服飾的想像,透過超過百件作品展現臺澳兩地當代原住民族的自我主張,也讓觀展民眾直呼「這些東西很不原住民耶」。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04.jpg
圖/曉宇宙拍攝。史前館提供

開啟臺澳原住民的文化交流對話

近年來,加拿大、澳洲等國家開始用「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代表第一批來到該土地的人群,藉此取代「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一詞。澳洲本迪戈美術館策畫的《Piinpi》展覽,是澳洲第一民族首次大規模的時裝創作國際巡迴展,「Piinpi」一詞則是卡尼基.壇帕紐族(東約克角半島的第一民族)用語,形容地景在時空中的遞嬗變化,反映了澳洲第一民族和自然共生的文化。

《第一浪潮》策展人,同時也是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組長的方鈞瑋表示,澳洲第一民族對季節的認定,不是傳統認知的春夏秋冬,而是乾季、雨季、花季到冷風季,《Piinpi》這個展覽打破原本對時裝展覽著重於外部形制、顏色、創作的既定印象,而是以原住民文化對季節的概念來串連編排,從野火乾煙季開始,最後到都會風格,但為了讓這個他深受吸引的展覽,能讓國內觀展民眾更有共鳴,因此決定加入臺灣的部分。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05.jpg
由漢族王志榮擔任服裝設計、泰雅族尤瑪.達陸設計織品的《蝶》(右)與《蛹》(左)。

身為泰雅族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尤瑪.達陸傳承織布技藝,也從事當代纖維藝術創作。出於對臺灣中部原住民文化「中空化」的觀察,尤瑪用織帶創作出此組藝術作品。她相信臺灣中部的原住民文化有更多的深度內在尚未被訴說,並同時溫柔期勉,現狀宛如幼蟲在羽化之前,所經歷一段不動不食的蛹期,其實正蓄積能量,即將羽化破蛹成蝶。(圖/曉宇宙拍攝。史前館提供)

《第一浪潮》的另一位策展人史前館研究員黃郁倫則透露,這次在有限的時間透過採訪、田野蒐集等方式,鎖定臺灣的設計師,並對臺灣展區開始有了一些較為具體的想像,雖然兩地原住民的季節觀與創作形式不盡相同,但透過空間設計的巧思,讓臺灣和澳洲兩區既可各自獨立,但又能相互銜接,彼此對話。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08.jpg
圖/曉宇宙拍攝。史前館提供

上百件作品翻轉原民時尚的既定想像

「澳洲展區 Piinpi」匯集了許多設計師、藝術家及手作者,從澳洲遠北約克角與東阿納姆地區位於偏鄉的藝術中心,到大城市如墨爾本與雪梨的工作室皆涵蓋其中。河川系統、水路與當地原生叢林的動、植物等地景特徵,祖先在這當中的生活故事,是許多第一民族藝術家及設計師創作中的重要靈感泉源。澳洲原住民設計師以其「一邊說故事一邊畫畫」的藝術傳統,結合傳統工藝,創作出色彩奔放、形式多樣的當代設計。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06.jpg
圖/曉宇宙拍攝。史前館提供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12.jpg
琳-艾爾.楊創作的《Banga(風)》洋裝(左二),靈感取自於澳洲東南部裝飾古盾牌與袋貂皮披風的線條圖案。菱形的布料剪裁不僅是向約塔.約塔人持續製作披風的傳統致敬,更是彰顯透過當代時裝來傳達文化智慧的重要性。

琳-艾爾.楊創作的《Ngoorntook(冬)》洋裝(右二),以她別具一格的創作手法,直接將顏料畫在布上,垂於胸前的鑲鑽網布,象徵用來獵捕叢林食物的「漁網」。這套洋裝在視覺上呈現了海水的動態;藍色、白色、黑色等多層色調相互交融,創造出波動感,彷彿海洋中波浪層層碎砌的漣漪。(圖/曉宇宙拍攝。史前館提供)

「臺灣展區 Taiwan」爬梳臺灣原住民時裝設計的重要展件及議題,參展設計師橫跨不同年齡與族群,創作內容涵蓋織品到圖紋、時裝到族服,以及材質、手藝與技術的延續和開發,這些從個人生命、在地知識、族群關係和墾殖民歷史,轉化而成的時裝設計作品,不只見於伸展台和裝置藝術,更企圖潛入日常,在城鄉街頭現身。參展設計師與團隊包括:尤瑪・達陸、Siku Sawmah(吳秀梅)、阮志軍、峇岦嵐偲.旮札涅灆、安德烈(高勝忠)、Alie Tamapima(金陳怡蒨)、花生騷、蘭調織女等。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01.jpg
排灣族設計師阮志軍設計的禮服(左),將南排灣常見的紅黑色人頭紋,以貼布繡方式點綴在黑布上。人頭紋五官以一字繡、鎖鏈繡等技法呈現,整齊排列著霧銀質感金屬立體圓圈—這是阮志軍於工業刺繡上的創發。他克服機繡的振幅問題,兼顧繡片量產的穩定與質感的要求,將排灣服飾產業技術帶到新的層次。(圖/曉宇宙拍攝。史前館提供)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10.jpg
《Ina的秘密花園系列》,2021年。

都蘭部落藝術家哈拿.葛琉創辦「蘭調織女」,邀集部落婦女共同學習與創作,結合傳統知識與創新技法,以實踐集體分享及共作的倫理,建立染、織、鉤、繡的女性工藝產業。三件披肩皆以在地植物如katawaay(蓖麻)、sangliw(黃荊)等進行移印染,後方右邊作品進一步以藍染苧麻線繡上代表家族的紋樣。(圖/曉宇宙拍攝。史前館提供)

從環境溫濕度到展櫃油漆成分都得精確掌控

為了讓臺澳作品能成功對話,策展人除了對展覽的敘事內容與架構格外費心之外,對於展品的典藏維護也馬虎不得。澳洲展品在結束了巴黎展出之後,就被仔細包裝,空運來台,做足了防震、防折疊及蟲害監控等防護措施,而運輸的過程中也盡量減少溫濕度不穩定的狀況,避免劇烈的溫濕度變化,造成展品劣化。

兩位策展人也透露,織品對光照很敏感,光線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會導致織品褪色,因此展場燈具的選擇,得考量燈具的照度和UV,光線的打法也必須注意,要讓觀眾能舒適地閱讀展版、清楚看到展品,但又達到文物保存的目的。

此外,許多技術層面的操作細節,小至展櫃所使用的油漆成分,上了油漆之後要至少經過多久時間的揮發,才能將展品放到展櫃,策展人也得清楚掌握,以確保一切展品和展場狀況能符合與澳洲簽訂的合作契約規範。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09.jpg
羅德尼.卡特創作的《Bap Djandak(大地母親)》袋貂皮披風(左),由幾何塊狀構成,描繪環繞創作者原鄉領域的地景、水道等地形景觀。潟湖中的捕魚器、河川系統、籃簍與營地,以合成顏料手繪而成。這件披風展現了原住民持久的韌性,透過極具力度的藝術創作來復振文化傳統,同時也以不同於傳統的當代技術來繪製圖樣,刻意顛覆了主流殖民視角對於何謂「原住民藝術創作」的刻板印象。(圖/曉宇宙拍攝。史前館提供)

由於澳洲與臺灣同為墾殖民國家,因此時尚產業有著相似的環境和體質—長久以來,這股原生的第一浪潮,不斷被「白浪」沖刷(編按:臺灣原住民稱呼漢人為「白浪」,澳洲則以黑白對比第一民族與歐洲後裔白人),即便原住民在當代時尚領域崛起,卻經常是以附屬姿態受邀登台。這次展覽以原住民族為主體,呈現當代原住民族蓬勃的創作能量,透過創作,設計師不只再現原住民族身分的榮光,用當代創作手法延續文化內涵,甚至挑戰人們對於「什麼是原住民族文化」的傳統印象,翻轉認知與想像。

而整個展覽期間,館方也規劃了眾多相關系列活動,包括編織工作坊、職人帶路看展等,讓觀眾能透過不同的專業領域及視角來感受這個展覽。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02.jpg
葛蕾絲.莉莉安.李創作的《編織再思考–1/5、2/5、3/5》人體雕塑編織品,融入原本用來編織裝飾品和兒童玩具的「蚱蜢編織」技法。葛蕾絲.莉莉安.李的編織導師肯恩.泰迭是達恩利島的著名藝術家,以製作壯觀的祭儀頭飾聞名。此手作的編織雕塑使用了編織棉、棉線、藤以及鵝的羽毛,透過當代視野回溯了儀式表演和傳統織藝。(圖/曉宇宙拍攝。史前館提供)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_00003s.jpg
圖/韋德.路易士拍攝。葛蕾絲.莉莉安.李提供。

《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9月30日,每週二至週日
開放時間:09:00-12:30、13:30-17:00(12:30-13:30進行館內清潔消毒,不對外開放)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廳(臺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資料來源:史前館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email protected]

一針一線都有依據!《斯卡羅》完美復刻原住民精緻工藝
新冠肺炎改變西方口罩迷思!因禍得福的澳洲時尚口罩品牌
設計想被博物館收藏?聽聽英、美、日知名時尚策展人怎麼說
引進國外展覽有多「搞工」?奇美博物館透露與V&A交涉歷程
《威~連你也Podcast了!》S6E8:跟著策展人到考古館看時尚展 ft. 《第一浪潮》策展人方鈞瑋、黃郁倫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