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斯卡羅》以後, 你是否對排灣族角色身上繁複的裝飾感到好奇呢? 對於這些人物來說, 每一樣工藝精湛的衣飾, 在排灣族文化中都具有特殊涵意。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台灣早期的歷史,就像是面貌模糊的母親,也像是散落破碎的拼圖,希望《斯卡羅》能成為拼圖中的其中一小片,期許未來可以慢慢拼出我們共同的『母親』、也就是一直孕育著我們的這片土地的完整容顏。」 -《斯卡羅》(Seqalu:Formosa 1867)導演曹瑞原。
由曹瑞原執導,公共電視製作的台灣歷史影集《斯卡羅》(Seqalu:Formosa 1867),以1867年的真實歷史「羅妹號事件」(Rover Incident)為原型,講述客家、排灣族混血的少女「蝶妹」與法裔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為調查船難事件相識,並在這段過程中追尋身份認同的故事。
影集劇情牽涉範圍廣大,登場族群包括南排灣、閩南、客家、漢人與馬卡道族平埔族混血的「土生仔」,以及清軍和美國人等,複雜的族群人物,加上對當時歷史的不了解,令許多觀眾在觀影時,儘管受劇情吸引,一時間卻難以辨別人物關係,特別是原住民的角色,格外令人感到陌生。
以下讓我們從戲服的角度切入,透過《斯卡羅》造型指導姚君的說明與解析,藉由服裝認識劇中斯卡羅族群之間的身份與關係。
一部左右台灣命運的史詩!看《斯卡羅》前,你可以知道的9件事
重新認識一段屬於台灣的歷史
「在製作《斯卡羅》前,我完全不知道羅妹號事件這個歷史事件。」造型指導姚君表示,「是在和曹導討論,加上自己為了製作戲服收集資料後,才漸漸了解。」
為了完整重現1867年的時代面貌,在製作戲服時,姚君與造型團隊除了廣泛地從博物館、文史資料中蒐集資料外,也拜訪了許多南排灣族的部落長老,向他們請益150年前服裝的製作方式與款式,並且與原住民設計師阮志軍協力,製作拍攝所需的戲服。
「透過拜訪南排灣族的部落長老,我們得以看見許多由他們珍藏的古董服飾、配件,交叉對照服飾老件、資料照片、文獻插圖,我們能夠看到當時最真實的服裝色彩,作為我們製作服裝的依據。」姚君說。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姚君解釋,南排灣族人的服裝傳統至今仍由族人小心地保存,因此戲服團隊復刻了排灣族服裝的版型與顏色,只有在裝飾性的刺繡上,進行創意設計,但即使是這些設計,仍然必須根據南排灣的文化傳承,不能任意天馬行空。
「排灣族的編織藝術、衣飾文化,是奠基於社會結構的。」姚君表示,「貴族特色的裝飾圖紋象徵他們的地位,所以只有貴族的服裝上才能有刺繡,因此我們請南排灣當地的工藝師,來製作戲服上的手工刺繡。」
在葉子上刺繡:以溫柔卻也無情的複雜脆弱,體現人類與自然關係
象徵地位的刺繡
《斯卡羅》中排灣族貴族角色所需要服裝,包括男性服裝的身片、裙片、腰帶、頭巾、檳榔袋,以及女性角色的裙擺、衣襟、襪套、頭飾等,雖然數並不是最多,但因為需要大量的刺繡與裝飾,光是在製作上就耗費4、5個月。
刺繡之外,排灣族貴族服飾的裝飾材料還包括瑪瑙、琉璃、貝片、珠牙、羽毛、金屬等,相反地,平民角色不論是男子還是女子,就不會有任何裝飾,如此後來,觀眾只要觀察人物身上刺繡與裝飾的多寡,就可以直接判斷角色的地位。
彰顯貴族地位的顏色
除了刺繡以外,服裝的顏色也是區分身份地位的重要元素,姚君表示,排灣族的傳統服裝,主要以苧麻與棉混紡製成,顏色以黑、藏紅、淺黃、青藍色為主,刺繡繡線則以紅、橙、黃、綠四色為主,不同的階級在服裝上,所使用的顏色也有所不同。
令現代習慣大相逕庭的男性短裙
150年前原住民的生活環境、衣飾文化與現代截然不同,令許多飾演原住民的演員,在穿上精準復刻的服裝後,紛紛感到新奇,甚至有些不自信,特別是當時排灣族男性的服裝,與現代男裝相對輕便許多。
排灣族的男子服飾,上半身是長袖短上衣,穿著時會露出腹部,下半身是開左衩的單片寬短裙,在行走時會露出左邊大腿,因此許多男子在外出時,有時會添加披肩,在蹲低身體或坐下時加以遮掩,以避免走光。
「飾演排灣族男子的演員,在行動時常會露出左側大腿和屁股,為了避免膚色色澤不一,在拍戲時妝助理經常必須幫他們把皮膚抹黑,讓他們看起來像當時生活在山林裡的原住民。」姚君說。
《斯卡羅》改編自小說《傀儡花》,全劇共12集,預定於2021年8月14日起,每週六晚間9點至11點在公視首播,每週連播2集;公視+、LINE TV 每週六晚間10點播出;8月15日起Netflix(台灣)、myVideo 每週日晚間6點一次上架2集;8月22日起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每週日晚間6點一次上架2集。
採訪編輯:BeautiMode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