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左右台灣命運的史詩!看《斯卡羅》前,你可以知道的9件事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斯卡羅》是一部講述「羅妹號事件」的「台灣大河劇」,
公視之所以選擇這個主題,
是因為它不僅是台灣歷史的縮影,
更深刻地影響著這座島嶼往後兩世紀的命運。
而曹瑞原導演與劇組為了重現那個時代的靈魂,
對細節極為講究,
以至於演員回憶起拍攝過程直呼,
「太累了,但值得!」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一部片子不可能去承載所有歷史的真相,若能帶動觀眾先感到興趣,使得議題有機會被討論,讓被遺忘的歷史拼圖一片片補上,才是影視製作的價值。」談起拍攝《斯卡羅》(Seqalu:Formosa 1867)的心路歷程,曾執導過《一把青》、《孽子》的導演曹瑞原這麼說。

《斯卡羅》曹瑞原導演在片場指揮調度、凡事親力親為_公視提供.jpg
《斯卡羅》由曹瑞原導演執導,是公視製作團隊耗時3年籌備、135天的艱辛拍攝所製作的「台灣大河劇」。(圖/公共電視)

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公視戲劇《斯卡羅》,以歷史事件「羅妹號事件」(Rover Incident)為原型,描述客家、排灣族混血少女「蝶妹」與法裔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相識,並在這段過程中追尋身分認同的故事,故事發生於150年前的南台灣,但或許是因為多數觀眾甚少在影視作品中見過19世紀台灣的面貌,因此不論是故事場景、人物、語言,乃至文化景觀,對現代的台灣人而言,都顯得相當陌生,甚至有在觀看異國故事的感覺,因此難以體會羅妹號事件對台灣的歷史意義。

以下BeautiMode綜合整理了與《斯卡羅》有關的9件大小事,讓你在欣賞這部作品時,更能體會《斯卡羅》的歷史重量,以及它對台灣影視產業的意義。

1628495064587.jpg

1. 「羅妹號事件」是台灣命運的轉捩點

羅妹號事件發生於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恆春外海觸礁發生船難,倖存的14名船員搭救生艇漂流至瑯嶠(今恆春,原住民稱斯卡羅)上岸,被龜仔甪(Kuarut)社的排灣族人殺害,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因此向清廷抗議,要求懲罰兇手,不過清廷卻表示瑯嶠並未收入版圖,所以無法受理此事,建議美方自行處理,同年6月,美國發動福爾摩沙遠征(Formosa Expedition)。然而,美軍因不諳地理且屢遭斯卡羅戰士伏擊而大敗,海軍少校麥肯齊(Alexander Slidell MacKenzie)戰死後,美軍被迫撤退。


李仙得於是再度向清政府施壓,清政府在美方的壓力下,責令台灣地方官員劉明燈率兵500人進軍瑯嶠協助李仙得,並且於1867年10月抵達台南府,瑯嶠十八社聞清軍兵至車城之後,也集結部隊準備對抗。當地漢人與平埔族擔心被戰火波及,力勸雙方息事罷兵。美方李仙得同意採取外交手段,與十八社頭目卓杞篤(Tokitok)進行多次會談,最終雙方簽訂條約達成共識,史稱「南岬之盟」,所達成的內容為:卓杞篤所轄下瑯嶠十八社承諾,保護往後漂流到海岸的所有歐美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卓杞篤與李仙得簽訂的《南岬之盟》,是台灣脫離中國,進入國際政治的角力場的轉捩點,因為它象徵著美國承認台灣島內不受清廷管轄的原住民,是能夠簽訂外交條約的主體。


2. 美國領事李仙得也是「牡丹社事件」的重要人物

羅妹號事件7年後,1874年,琉球王國因船員遇船難且在牡丹社附近遭殺害,同時向清廷與日本兩國請求懲兇,清廷置之不理,而此時已辭去美國領事之位的李仙得正旅居日本,受日本政府邀請成為顧問,他向日本政府表示,清廷統治並不觸及原住民各社,因此日本可逕行以懲兇為由出兵台灣,最後李仙得帶領日本軍隊二度來台,史稱「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對台灣的命運,以及亞洲局勢都影響重大,它是日本明治政府首次成功的海外遠征,後來也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起點。此外,琉球王國也從此成為日本屬地。而對於台灣來說,此事令清廷意識到不能置台灣島上原住民控制的「番地」不管,因此派遣沈葆禎來台建立砲台、開山撫「番」,最終促成台灣建省。

而對屏東的排灣族人而言,牡丹社總頭目戰死導致當地貴族家系更動,早年為因應入侵者而組成的攻守同盟的制度被破壞,漢人開始大規模遷入。


《斯卡羅》法比歐飾演法裔美國領事李仙得,奉命來台灣調查「羅妹號事件」_公視提供.jpg
法比歐(Fabio Grangeo)飾演法裔美國領事李仙得,在《斯卡羅》中奉命來台灣調查「羅妹號事件」。(圖/公共電視)

3. 《斯卡羅》是高額製作的「台灣大河劇」

2017年9月,公共電視宣布將改編小說《傀儡花》為不下10集的電視劇,參照日本大河劇的形式,帶領台灣民眾認識自身故事。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補助下,以每集約新台幣1,550萬、共斥資1.55億的預算製作,是公視節目製作招標案史上罕見的高額。

公共電視董事長陳郁秀女士指出,她長期觀察日本大河劇,發現台灣許多觀眾因大河劇對日本歷史瞭若指掌,但對台灣的歷史卻不甚了解,所以希望能透過製作大河劇,讓大家更了解台灣。

「《南岬之盟》這個合約,現在還被收藏在美國國家圖書館,但這些事我們都不知道。」陳郁秀說,「我之所以選擇《斯卡羅》,是因為它是1867年發生的國際事件,而且促成了國際承認斯卡羅王國的統治,但這段歷史我們都不知道。而這段我們不知道的歷史,卻是台灣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要從這個點開始,認識台灣的歷史。」

陳郁秀表示,《斯卡羅》這部影集對台灣人而言,有三個價值,其一,故事中出現了非常多族群,包括排灣、卑南、閩南、客家,以及西洋人,顯示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第二,它可以讓大家認識,那時的台灣有斯卡羅王國這個政權;第三,這個是個有完整文獻記錄,將台灣置於國際舞台上重要歷史事件。

「因為這三點,即使這部影集收視率不太高,我仍然會覺得非常有價值。」陳郁秀說。

4. 《斯卡羅》原名叫《傀儡花》

《斯卡羅》改編自小說《傀儡花》,而《傀儡花》是台灣醫師兼小說家陳耀昌所撰的長篇歷史小說,故事以羅妹號事件為主題,描述排灣族斯卡羅頭目卓杞篤、法裔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簽訂《南岬之盟》的歷史事件,以結合正史和虛構角色的手法,描寫當時台灣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與西方國家等多個族群間的衝突、協調與發展。

原本影集將與小說同名,不過,由於「傀儡」一詞,被指為過去漢人對原住民族的蔑稱,劇組經考量後,決定啟動更名計畫,在徵集所有人意見,選出100多個備選名稱後,最終將影集定名為《斯卡羅》。

「斯卡羅」被認為是一個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統治貴族,由四大家族統轄瑯嶠地區各部落,日本人類學家描述為「排灣化的卑南族」,具有跨族群與跨文化的意涵。斯卡羅北起楓港溪,南至鵝鑾鼻的恆春半島,其脊骨是中央山脈尾稜,低降的山巒起伏,與海岸線交錯,古稱「瑯嶠下十八社」,是排灣族群世居之地。

《斯卡羅》重要角色之一「阿杰」(Bungekaic Garuljigulj,漢名潘文杰)第六代子孫Masaw Garuljigulj,擔任改名計畫的評審之一,他表示,希望藉由這個故事,讓大家知道知道屏東半島有斯卡羅這個族群的存在,也希望大家可以學習,互相尊重,透過這個更名計畫,他看到台灣真的是非常民主的國家。

5. 這是一個發生在恆春的故事

恆春舊稱「瑯嶠」,瑯嶠這是排灣族語的漢字音譯,最早見於荷蘭史料,早期文獻常稱的「瑯嶠下十八社」,是排灣族群世居之地,主要指四大社,豬朥束社,射麻里社,貓仔社,龍鑾社,以及四大社又統轄的十八社。

除了瑯嶠下十八社外,還有客家聚落保力、統領埔,閩人聚落柴城,以及主要由馬卡道族與閩南移民的後代,當時泛稱為「土生仔」組成的社寮。社寮位於保力溪出海口南岸,是一處天然海灣,也是瑯嶠地區的重要港口。

6. 從籌備到完工,《斯卡羅》前後花了3年時間完成

製作團隊為了還原154年前的臺灣樣貌,花費很大的力氣跟時間,從文史的一些蛛絲馬跡,去推敲、去尋找脈絡。

「如果掌握不住時代的氛圍,包括服裝、道具、場景,做出來的東西都是假的、都沒有靈魂。」曹瑞原導演表示。

《斯卡羅》在屏東、台南、新北、苗栗等地拍攝長達135天,殺青後又經歷近2年的後製期。曹瑞原導演分享,自己在殺青後,有長達3、4個月不敢看任何畫面,「因為任何一個畫面,都會把我帶回當時的那個情景中,後期開始剪接的時候,我會覺得滿孤單的,好像暗夜中,你後面有一群人跟著你走,走著走著走到三更半夜,發現後面都沒有人,只剩下你一個人在走。」

「這整部片是一種共振,是我們大家一起完成了這整部片子。」他說。

1628492731374.jpg
《斯卡羅》導演曹瑞原表示,135天的拍攝期間,至少有90天必須在凌晨5點多出班,恆春半島詭譎多變的天氣,讓他們很多時候只能耐心等待。(圖/公共電視)

7. 《斯卡羅》場景逼真宛如穿越時空

劇中所呈現的府城聚落、原住民部落,以及閩、客、平埔村莊,皆由美術指導許英光親手打造,「我為這部戲蓋的房子,應該超過100間。」他說,「因為如果搭的間數太少,就不能形成一個部落。」

「我們工作的時間永遠都不夠用。」許英光說,「首先是府城、豬朥束社、柴城、社寮、保力客家、龜仔甪,這些一個個部落,全都要從零開始。」許英光說。

許英光表示,規畫《斯卡羅》場景時,最困難的工作是考證,因為有相當多的資料是文字史料中找不到的。

「我們得去問一些老人家,當初這些東西是怎麼做。」許英光說,「很多物品車床做不出來,得用手工慢慢做出來,所以我們請了一批原住民朋友,把它的形狀、手感慢慢抓出來。」

飾演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是屏東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指導老師,在進入場景時,對於美術組高度還原當年的聚落,也感到相當震撼。

「在踏入部落的時候,我嚇了一跳。」查馬克法拉屋樂說,「因為在部落裡,工作人員反而變得格格不入。」

飾演「水仔」的吳慷仁則表示,場景的高度還原,對演員的表現影響非常大,「實景拍攝,加上每個人都髒兮兮、晒得像黑炭,就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8. 《斯卡羅》中至少出現4種語言

《斯卡羅》發生在150年前的台灣,當時族群混雜,加上故事描繪的是國際事件,因此角色間使用的語言格外多元。以女主角「蝶妹」為例,她是客家與排灣族混血,生活在以閩南語為主的府城,又因為擔任英國醫師萬巴德爵士(Sir Patrick Manson)的僕人,因此同時能說客家、排灣、閩南、英語四種語言。

《斯卡羅》法比歐(中)飾演法裔美國領事李仙得,要求黃健瑋(右一)飾演的台灣鎮總兵劉明燈一同前往琅
溫貞菱飾演的蝶妹(左二)因通曉四種語言,而擔任美國領事李仙得的通譯。(圖/公共電視)

「一開始我真的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原住民語實在太難學了。」飾演「水仔」的吳慷仁苦笑著表示。「水仔」這個角色在劇中被稱為「土生仔」,意即是閩南人與瑯嶠馬卡道平埔族原住民的混血後代,為了在數個族群之間討生活,因此也必須通曉各種語言。

《斯卡羅》吳慷仁為戲從頭苦練排灣族語_公視提供.jpg
為了詮釋「水仔」這個角色,吳慷仁必須從頭苦練排灣族語。(圖/公共電視)

就連代表美國政府來台的美國領事李仙得,族群背景其實也不如表面上那麼單純,因為他雖然是美國官員,但因為其法裔的背景,一直無法完全融入美國社會。

「其實我跟李仙得滿像,法國出生、美國長大,然後來亞洲。」飾演李仙得的法比歐(Fabio Grangeo)說,他表示,因為法裔美籍的身分,李仙得終其一生都在尋求認同,這也是他與劇中人物的共同之處。

9. 拍攝環境異常艱苦

除了複雜的語言令演員們感到格外具挑戰性之外,《斯卡羅》大量的野外拍攝,也讓許多人苦不堪言。

飾演龜仔甪部落首領「巴耶林」的九天民俗技藝團余竺儒表示,為了要適應赤足在野外拍攝,在準備期間他們必須在正中午光腳在柏油路上跑,才能讓自己的雙腳適應野外的環境。

「因為你必須要讓腳的耐熱、耐痛度夠高。」余竺儒說。

「很多拍攝地地上都是珊瑚礁,非常割腳。」吳慷仁說,「但是這讓我們看見原住民朋友奔馳在山林裡,就像是以前活在那裡的人一樣。」

「從影以來,沒有遇過哪個導演,要求那麼細膩,那麼高的。」飾演漢人最大聚落「柴城」領袖朱一丙的資深鄉土劇演員雷洪說,「太累了,但是值得!」

導演曹瑞原說,「台灣是一個世界少有的美麗島嶼,眾多文化在此交織,可惜我們還沒有讓每個文化都綻放他們的瑰麗與光芒。原住民對於土地、自然的虔敬,敬天畏神的智慧,非常值得大家學習,而《斯卡羅》的定名就是互相尊重的開始,也感謝祖靈保佑拍攝順利。」

《斯卡羅》由曹瑞原導演執導,與製作團隊耗時3年籌備,歷經135天的艱辛拍攝,將於8月14日首播_公視提供.jpg
《斯卡羅》有非常多片段必須在山林與原野、礁石海岸邊拍攝,對劇組與演員的心身是非常艱辛的考驗。(圖/公共電視)

《斯卡羅》全劇共12集,預定於2021年8月14日起,每週六晚間9點至11點在公視首播,每週連播2集;公視+、LINE TV 每週六晚間10點播出;8月15日起Netflix(台灣)、myVideo 每週日晚間6點一次上架2集;8月22日起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每週日晚間6點一次上架2集。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文化部台灣大百科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email protected]

8000萬打造的中華商場,公視不開放的關鍵是什麼?
聯合國總部破例為台灣人敞開大門,她竟然是通靈少女!
《一把青》導演曹瑞原領軍! 擔綱製作公視歷史劇《傀儡花》就怕找不到500位剃頭臨演
溫貞菱、劉修甫化身藝術家捕捉靈感!古又文Johan Ku神秘意境走入倫敦時裝週
回到「羅妹號事件」:《斯卡羅》揭開福爾摩沙的關鍵歷史 《一把青》曹瑞原執導,吳慷仁、温貞菱的完美演出
《威~連你也Podcast了!》EP1:從《通靈少女》到《斯卡羅》,關於台劇的理性與感性 ft. 斜槓藝術家陳郁秀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