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水下的永生幽靈:日本藝術家Luna Ikuta運用生物技術,創造無色罌粟花田

如果經典的罌粟花香水來自於人工建構,而其鮮麗的橘紅,若以人工去除之後,它還能保有什麼樣的特質?日本藝術家Luna Ikuta於其系列作品《來世》(afterlife),即將罌粟花的顏色去除,並使之以透明的姿態在水生花園中得到永恆生命。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5/19

情緒焦躁或不穩定?透過藝術創作 一筆一畫的繪畫 治癒受傷的心、調整混亂思緒

相信各位對宮崎駿所製作的動畫《魔女宅急便》絕不陌生,記得魔女琪琪離開家鄉,前往城市展開獨立生活,當她因為失去魔法而感到失意時,遇見了畫家烏露絲拉的經歷嗎?烏露絲拉一邊畫著琪琪的素描,一邊與她聊到深夜,兩人互相得到啟發也感到被治癒了,充滿能量的繼續面對未知世界。繪畫其實也算是一種藝術治療,面對生活的難題時,不妨拿起畫筆,盡情繪出心中所想,從而改善壞心情。
By Women In Work  |  2020/05/19

被家事滅頂的無臉女:攝影師Patty Carroll戲謔女性實境系列

攝影師Patty Carroll拍下的一系列攝影作品,即為被家庭壓力灌頂的典型女性:穿高跟鞋的職業婦女一邊做飯、一邊在講電話,但最後卻湮滅在散亂的廚房裡,頭還卡在烤箱中;另一張是被拖把和抹布擊中,倒在海綿和清潔噴霧海中的女性;兩位呈現坐姿的女人,分別被窗簾和一大堆鮮果掩蓋。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5/17

文化孕育的地方,就有青鳥!猶如收藏博物館的書店

如果書店是提供書籍的地方,那麼青鳥則是一座收藏的博物館。它明確,不氾濫堆積,必要的展示書本與生活的價值。 華山的青鳥書店,擁有小而手感的精緻,從階梯上去二樓平台後,看見的是一個隱約的入口。擺了零星幾本書的小書架在玄關迎接,像是一片輕盈的手摺紙飛機的標誌,也在門口等待著閱讀的訪客,探險者們慢慢走進書店,順著牆轉個彎就不經意地滑進了書攤,70公分的高度剛剛好,適合輕輕彎腰與書本對話。書本的分類從不是順著電腦裡的關鍵字自動分類,也不是一般書店內陳列的選書牆,那些排滿了一路到天花板的巨大宣傳、大聲喧嘩的推銷新書,反而是以生活串聯起好奇心,讓我們依著話題的延伸,在桌子上順暢排列,像是一路從客廳不經意走到了廚房一般順暢,被文字們引導到喜愛的書籍前方,配合屋頂上方與座位區旁的三角窗,轉身就可看見窗外熙來攘往的人群,我們在喧囂裡的安靜角落翻開書頁。
By BeautiMode  |  2020/05/16

以寫實繪畫探索身分認同 盧昉跨越時空的藝術旅程

在當代藝術百家爭鳴、求新求變的大環境之中,繪畫很自然地走向了新的可能性。對於當代寫實藝術的創作者盧昉(1977-)而言,精緻細膩的形式與反應生活的內容該如何銜接,也永遠都是有趣而重要的課題。盧昉的創作奠基於寫實油畫,並以個人經驗與社會觀察,創作讓人目不暇給的作品,廣受各界的肯定認同。而其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除了本身藝術深度及原創性的表現亮眼以外,更是來自於幕後的重要推手-多納藝術(台北)長期的經紀與代理。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20/05/15

這個世界怎麼了?讓《一分鐘雕塑》帶你玩味荒謬的藝術

《一分鐘雕塑》(One Minute Sculptures)是奧地利藝術家歐文沃姆(Erwin Wurm)在1988年發想的藝術計畫,通常包含一個人和一件日常物品,在短時間內(不限定一分鐘)擺出怪異、有趣的動作呈現極致的「不合理」,像是鉛筆拿來當耳塞、椅子掛在頭上等。跟持久型的傳統雕塑不同,他的作品時效短,常以攝影紀錄,因此讓雕塑魅力能更直接的傳遍全球。
By BeautiMode  |  20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