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無為:徐冰與繪畫之非感知的生命

將漢字理解為具有多重含義的、多重潛在可能性的形象,對人們理解徐冰關於漢字的美學而言至關重要。我們可以以徐冰在2001年首次展覽於塞克勒國家美術館(Sackler Gallery)的作品《鳥飛了》(The Living Word)為例。地板上放著一條長長的白板,上面有數行中國漢字,以傳統卷軸的方式來呈現。
By 典藏藝術網  |  2018/10/17

發現你我都忽略的美!丹麥攝影師記錄台灣浪漫風情

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你熱愛你居住的這塊島嶼嗎?也許在世俗的怨懟和現實壓力的窠臼下,太多太多的阻礙矇蔽了你我當初欣賞美好事物的初衷,在忙碌和迷惘的包袱下,倏忽即逝的亮麗成了過往雲煙,但對於來自丹麥(Denmark)的攝影師馬岑(Henrik Matzen)來說,台灣是他旅行中覺得最美好的國度,他不僅記錄下無數美好風景,更視台灣為第二故鄉。
By 遠見雜誌  |  2018/10/17

他們短暫卻精彩的藝術人生!跨時空探索《埃貢席勒-尚米榭巴斯奇亞》特展

藝術不僅跨越時間與空間,也讓20世紀初奧地利畫家埃貢席勒(Egon Schiele),與20世紀末的紐約塗鴉藝術家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有了交集。2018年秋季,路易威登基金會(Louis Vuitton Foundation)在巴黎舉辦《埃貢席勒-尚米榭巴斯奇亞》(Egon Schiele-Jean-Michel Basquiat)特展,探索這兩位命運相似卻素昧平生的藝術家,其中的精神連結。
By BeautiMode  |  2018/10/16

成都最美書店再+1!四川興隆湖書店打造「從天飄落的書」湖畔靜謐書香空間

將興隆湖周邊靜謐清幽的環境考量進設計中,慕達建築以「上帝不小心掉落到人間的一本書 」為設計背景,建築外型取自書的形象,盼望來到此地的閱覽者能夠真正地走進空間並與之對話。
By La Vie行動家  |  2018/10/15

意識—真實與幻象的知識之果

法國批評家羅蘭巴特在法蘭西學院就職演講中,曾針對寫作的精神境界進行描述。此書寫精神境界,對文藝批評者有其貼切處。但對藝壇而言,評論文字常代表知識權勢,而多出來的智慧與趣味,反而使藝評不及藝術史和美學的堂奧地位。相對的,藝評在學界的遊俠般性格,也使其擁有更介入藝壇的騷動能量。
By 典藏藝術網  |  2018/10/15

流入東瀛百年 15億台幣蘇軾 「木石圖」11月上拍

身為唐宋八大家亦是書法四大家的蘇軾(蘇東坡)(1037-1101年),其存世作品可謂鳳毛麟角,其中曾存於歷史紀錄、卻已消失百年的《木石圖》(或稱《枯木怪石圖》),日前重現江湖、將於今年11月領銜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目前估價上看4億港幣(約15.66億台幣),引起各方關注。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