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台灣是我的出生地,一直到九歲才離開。記憶中,台灣像天堂一般,如童話世界一樣美好。」—立石鐵臣
立石鐵臣1905年生於台北,父親立石義雄先後任臺灣總督府財務局事務官、臺灣瓦斯株式會社董事,在9歲時,隨著父親調職回到日本。他在幼時體弱多病,與同齡的孩子相比,顯露更多對繪畫的興趣,1921年入川端畫學校學習,曾師事岸田劉生、梅園龍三郎等藝術家,作品入選國畫會展、槐樹社展等展覽,此時的創作多以油畫為主。
那些年,孕育了這些台灣藝術家!
立石鐵臣1933年回到臺灣進行寫生,此後往返、旅居台灣18年,也在此結識妻子、組織家庭。他曾受臺北帝國大學委託,為生物病蟲害防治繪製昆蟲與植物的細密畫;創辦並加入「台陽美術協會」;與西川滿、金關丈夫、池田敏雄等學者、文學家合作,加入《民俗臺灣》的編輯工作,以及為《媽祖》、《臺灣文學集》、《文藝臺灣》等書刊擔任裝幀設計。
隨著書刊的民俗採集工作展開,立石鐵臣創作許多版畫插圖,紀錄了台灣民俗的面貌。例如,利用石臼做年糕的婦女、編織斗笠的少女、街邊彈唱的民樂手、鹿港彎曲的巷道…,黑白分明的圖像經過他的簡化,給人速寫般的質樸感。雜誌封面也從也常民用品、民俗節慶當中擷取元素,別具用心。
關美館展覽《我的軌跡》 雕塑家張子隆談創作精神
1945年日本戰敗,許多在台灣居住的日本人面臨了遣返國的命運。立石鐵臣以技術人才的身份受到國民政府留用,任東都書籍編輯、臺北師範學校美術教師。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他和家人在年底回到了日本。
回到日本後,立石鐵臣過得並不順遂。曾有一段時間需仰賴妻子的針線活貼補家計;立石鐵臣則以繪製書籍封面和插畫等工作維生。他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大型油畫上,以特殊的方式鋪排動植物,孤寂、難解,似乎每一樣事物都是特殊的符號,帶有超現實主義般的幻想特質。
充滿巧思的雙向漢字設計!日本賽艇海報「挑戰」顛倒反轉成「勝利」
立石鐵臣並未忘記在台灣的過去,1962年出版《台灣畫冊》,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回憶旅居台灣的見聞與生活。其中一頁以「吾愛台灣!」為題,描繪了渡船離別台灣的情景。日本人在船上揮舞雙手,與逐漸遠去土地道別,碼頭邊擠滿了台灣友人,吟唱日本歌曲《螢之光》為他們送行。在短文結尾,立石鐵臣重複強調了兩次「吾愛台灣」,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近年來,立石鐵臣的創作越來越受文化界矚目。
2016年,由郭亮吟、藤田修平共同創作的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在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上映,獲得觀眾票選獎的佳績。除回溯立石鐵臣的生平與創作,也訪問了他的妻子與兒子,過去的相處有親情溫暖、也有衝突,從家庭的角度,提供另一種認識藝術家的視角。
同年在東京日本府中美術館開辦的「立石鐵臣展—歌頌美麗的台灣故鄉」展覽,從早期的學生時代習作、於台灣創作的雜誌插圖、生物防治細密畫,乃至晚期回到日本創作的油畫,做了回顧性的整理,也讓更多日本觀眾重新認識這位藝術家的故事。
立石鐵臣,(b)1905.3.11~(d)1980.4.9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