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遠赴敦煌臨摹壁畫
1941年四十多歲的張大千為何要遠赴黃沙漫漫的敦煌呢?我們不要忘了目前提到的張大千生平之背景並非一個太平之世。1937年開始了中日八年抗戰,而中國境內藝術界對於繪畫改革乃至新舊思維的爭論也不斷蔓延,追求西方技法的革新派,例如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相比於齊白石等傳統畫派,就形成了兩相對立的氛圍。

林風眠|水果靜物 50 x 50 cm;齊白石|蝦 67 x 33 cm。(圖/非池中藝術網)
張大千身處這場漩渦的中心以及兵荒馬亂的環境,不發表任何評論或立場,卻選擇了一條不但可以更提升自己繪畫格局,又足以影響整個畫壇的路—遠赴敦煌。如今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或許我們能輕易了解中國各時期的繪畫風格,然而在張大千那個年代,想目睹宋元的繪畫已極為困難,隋唐的人物畫以及繪畫色彩、線條更少有畫家真正看過,張大千在敦煌就有如發現了藝術寶庫般地興奮至極。因此,張大千耗費將近三年,冒著生命危險並忍受惡劣的沙漠環境,幾乎用盡所有家產甚至債台高築到差點拖垮了成都一家銀行,卻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最有規模、最有計畫、花費人力/時間/財力最多的敦煌壁畫臨摹。

台北故宮藏張大千番僧昂吉摹敦煌第二一七窟比丘立像、敦煌莫高窟第十四窟晚唐十一面觀音像。(圖/非池中藝術網)
張大千耗時將近三年的這批敦煌壁畫臨摹畫作,造成極大的轟動,甚至可以說形成了一次中國繪畫的「文藝復興」,不但真正奠定了張大千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也使得張大千往後的繪畫技法得以隨心所欲地上溯至宋元,乃至於隋唐的色彩與線條。張大千在敦煌臨摹的超過兩百多幅壁畫,有六十多幅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剩餘上百幅也捐給了四川博物館。如此本應為國家預算級的繪畫工程,最後卻由張大千一個人總結欠下的上萬兩黃金的債務,張大千事後也堅持不讓政府協助償還,而靠自己用了將近二十年來還清。可以說,張大千的敦煌臨摹所投入的鉅資並未直接帶來多少金錢上的回報,然而卻幫他打下了未來發展乃至國際地位的重要根基。
細看之後,我們細聽「與常玉相遇」
Abu Dhabi文化沙漠上開起藝術之花
沙烏地阿拉伯大型藝術中心2019開幕
藝速公路:阿布達比羅浮宮的互動畫廊
佳士得春拍三件破億拍品! 但水墨畫市場基期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