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尾聲,女裝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全新的、簡約而「自然」的輪廓應運而生,原因有一部分是法國大革命之下的政治動盪,此外也與瑪莉‧安朵娃奈特和其他歐洲貴族階級人士(包括英國的德文郡公爵夫人喬琪安娜)所帶起的寬襯衣洋裝流行風尚有關。在這個脈絡之下,「自然」的涵義是指使用平紋薄棉布、一般棉布、府綢(poplin)、薄織麻布(batiste)與一般麻布 (linen)等輕盈且易洗滌(故容易保持衛生)的布料。在此同時,洋裝的披垂造型與圓柱狀結構靈感來自古典希臘和羅馬,以及上古時代的純白雕像。簡單的髮型,幾綹鬈髮垂在頰旁,這就完成了當時最時尚的模樣,與18世紀上流社會的上粉假髮與塗朱抹紅雙頰相去簡直不可以道里計。
穿禮服炫富!袍服體積展財力 18世紀華麗布袋裝歐洲王后、女官最愛
這類衣物最早也最傷風敗俗的穿法,出現在某些法國前貴族階級的大膽女士(被稱作「奇女子」〔Les Merveilleuses〕,與她們相對應的男性則被稱作「奇男子」(Les Incroyables〕)身上,她們身著寬鬆直筒連衣裙現身巴黎街頭,薄衣下曲線畢露,沒有任何束縛身體的內衣來打底;顏色鮮豔的長筒女襪更顯現衣物布料的透明,讓人什麼都一覽無遺。傳言說有的女人還會把洋裝弄濕來讓布料更加貼身,以薄透衣料與低敞領口來大方展示胸部;不過這種走極端的風潮只流行一陣子,且絕非是四海皆然的風尚。
你想不到的潮流症候群!厚底鞋頻釀死亡意外、嬉皮風竟會引火上身
拿破崙在1804年登基為法國皇帝後,「帝國式腰線」(empire line)一詞就在他掌權的督政府與所謂「法蘭西第一帝國」時代興起。拿破崙多次前往海外,尤其他的埃及遠征,引發了歐洲各地對異國織品與「東方風情」設計的興趣(並使得海外布料進口量大幅增加)。他的妻子約瑟芬(Joséphine)也與著名女裝設計師(couturier,或說是「時尚商人」)路易斯─希波里特‧勒華 (Louis-Hippolyte LeRoy)一同對當時流行造成可觀影響,並在巴黎再度取得裁縫之都地位時成為優雅的代名詞。新古典主義的圓柱形狀外衣擁有短的緊身上衣、小型膨袖或直筒袖、長而筆直的裙子,此時已是隨處可見的普遍衣著,舊制度時代的穿衣風格只在宮廷服飾裡被保留下來。到了1797年,女性在面見國王或其他隆重場合仍會穿著裙撐或裙箍,但也只限於此;就算在當時,裙箍上面的裙子也常是新風格的高腰剪裁,讓不同時代的流行構成奇異的混合體。
【時尚,原來如此】打敗拿破崙靠這雙「靴子」? 那些因戰爭而發明的服裝與配件
帝國式腰線的洋裝迅速風靡整個歐洲,在英國尤其大受歡迎,這裡流行線條較簡單的洋裝已經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情。一開始純白色與輕薄布料是時髦中的時髦,但帝國式腰線洋裝在大部分西方世界(包括緊跟著歐洲時尚腳步的美洲與澳大利亞)都不是固定不變,而是變得愈來愈重實,先是用上了印花布,後來又愈來愈常見較深色較厚實的布料。漸漸地,女性又重拾18世紀洋裝的一些核心時尚要素:厚絲綢與浮花布料、束縛性較強的束腰馬甲,以及過去二十年來未見的繁複化的裝飾,與新古典主義線條削瘦的簡化作風成對比。這類衣著在1814到15年之間、拿破崙遭到放逐的時候開始變得更常見,而在此之前好一陣子以來,那曾掀起帝國式腰線風潮並維持它持久不墜的革命亂局已失去它在時尚前線所扮演的角色。在這段政治與社會相對安定的時代裡,流行風潮變得更豪華,且如1826年一份出版物所言:「以沙漏形狀為尚,中間細窄,上下兩頭變寬。」可想而知,一旦沙漏型洋裝將時尚腰線帶回它天然的位置,人們自然就更想去突出纖腰之美;也就是說,束腰馬甲變得更緊,襯裙又出現 層層相疊的情況。這下子帝國式腰線洋裝相對而言所能提供的自由自在感受很快就從時尚界淡出。要打造出當時流行的身材,第一步就是穿上長度更長、內部以鯨鬚(鯨骨)來加固的新型束腰馬甲,馬甲中央用鋼製的插骨提供額外支撐力。進入1830年代之後,為了強調這種身材特色,裙子與衣物肩線的寬度都大幅增長;此外,女士會戴著大型罩帽(bonnet),底下梳著高聳誇張的髮型,這也能將觀者視線較為導引到身軀中央部位。當時浪漫運動(Romantic movement,約1815到40年)日益興起,強調夢幻、感性與壯美(sublime),相對於啟蒙運動主張的簡潔理性;女性洋裝需要增添不少巧思才能達到與這風氣相稱的效果。
復古還是前衛?!時尚之王Paul Poiret 捨棄束腹馬甲後的服裝設計竟讓人嚇到昏厥...
這個時代的頭飾相對來說頗為多變,小型罩帽與騎師帽(jockey cap)最早在約1800年出現,廣受所有年齡層的女性歡迎。一般女帽也依然有其市場,在 1810年代後半特別如此。前面提到的東方熱也造成影響,讓包頭巾(turban)流行了一陣子,時裝插畫中可見仕女以此搭配晚宴禮服。薩克森─梅寧根的阿德萊(Adelaide of Saxe-Meiningen),英王威廉四世(William IV)的妻子與王后(1818-49)熱愛這種打扮,這也讓包頭巾在英國更加風行。下圖這幅1837年的時裝插畫呈現一系列1830年代中後期最時髦的頭飾,薰衣草紫、黃色與綠色的罩帽是1830年代特別流行的寬緣風格,帽簷寬到讓穿戴者側身站立時臉龐完全被遮住。這個時期稍早之前出現了寬前沿罩帽(poke bonnet),其前簷隨時間變得愈來愈上揚以配合愈做愈高的時尚髮型,是這種寬緣風格發展到極致的象徵。這些圖例也呈現出俗稱「巴佛蕾」(bavolet)或 「幕」(curtain)的構造,這是一片連接在罩帽後方遮蓋頸部的布料,一直流行到1860年代中期,直到「芳瓊」(fanchon)這種風格出現為止。到了1830年代,這個原本充滿薄透織物與纖巧飾品的世界逐漸讓步予維多利亞時代早期女人身披的絲綢甲冑。經歷法國大革命的典範轉移,世界觀再次發生變化,接下來的數十年會是洋裝史上較為嚴肅保守的時代。
買書做公益: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邀請您透過此連結購書,由此所得的收入將全數捐贈給香園基金會。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