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不只是材料開發?時尚品牌的永續迷思

by BeautiMode 2021/06/02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永續材料開發固然重要,但若不考量結構性的因素,以及翻轉目前時尚品牌的主流商業模式,
不論開始再多新材質,對於解釋時尚產業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都只是杯水車薪。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永續」無疑是近年來時尚界最熱門的詞彚,根據全球時尚調查平台Lyst的報告,光是在2019年與永續相關的關鍵字,搜尋頻率就成長了75%,且針對特定永續材質,例如Econyl再生尼龍、有機棉項目的搜尋頻率,也在逐漸攀升。而這樣的潮流,自然沒有逃過時尚品牌的雷達,紛紛推出諸如舊衣回收專案,以及有機、永續材質的產品系列,讓自己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符合永續標準的品牌,但即使如此,許多產業界專家仍然指出,不論表面上的措施為何,時尚品牌作為營利企業,最終的目標仍是要盡可能售出最多的商品。

「商業模式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不可能永續的。」專攻零廢棄設計的Parsons設計學院副教授Timo Rissanen表示,「所以我們的挑戰是要把地球臨界論(planetary boundaries)概念融入個別企業之中,如果我們知道餅的大小本來就有限,那麼我們該如何決定,哪個品牌該分到多少餅?目前所有的企業,都假定這塊餅應該全歸他們所有,或是假定這塊餅是無限大的。」

蘑菇、烏賊、仙人掌!那些你意想不到的永續時尚材質


地球臨界論,是以瑞典環境學者Johan Rockström為道,由28位科學家於2009年提出的概念,他們認為在維持地球正常運作的9大領域中,已經有4個領域超過地球的負荷,其餘5大領域將在近年內就逼近臨界值。

超過負荷的四個領域分別是氣候變遷、生物圈完整性的變化(如生物多樣性消失或滅絕)、生物地球化學物質的流動(如氮與磷的大地循環)與土地利用的變遷(如森林砍伐)。

其餘5個領域則是平流層臭氧的消耗、海洋的酸化、土地利用的變遷(例如森林砍伐)、淡水與水文的改變、大氣中氣溶膠的負荷(如懸浮微粒釋放到大氣,影響氣候變遷和健康)、創新物料的採用(例如有機污染物,放射性物質,納米材料和微塑料)。


以快時尚品牌為例,Timo Rissanen指出,即使產品中採用了部份被視為永續材質的原料,如H&M以鳳梨纖維Piñatex製成的服裝系列,由於其產量極為龐大,使用永續材質並不能夠改變過度生產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永續的意義

由於追求成長的商業模式,與永續的概念在本質上即無法相融,因此即使時尚品牌不遺餘力地追求「永續化」,Slow Factory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Céline Semaan仍認為,在檢視各品牌的永續策略與措施時,重要的是觀察他們測量品牌是否符合永續概念的指標為何

「他們的測量指標是什麼?他們認為的永續是什麼?」Céline Semaan問。

Céline Semaan指出,許多品牌在談論永續時,所指其實是自身企業的永續經營,而不是環境的永續,但環境的永續才是人們在討論永續時應該考量的重點。

「這個詞的定義應該是:生態系統、資源與人力的永續。它們都要依賴這個因為沒有安全感而過度生產的大眾體系之下。」Céline Semaan說。

Céline Semaan認為,要解決過度生產且過度消耗有限資源的現象,時尚品牌必須放慢腳步,但由於「生產量變少,就表示支持企業運作的資金變少,利潤也會下降」,因此只要這個體系還在,主流時尚界就不可能真的慢下來。

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Hackwith Design House,是一個致力於慢時尚,幾乎所有產品都獨立生產的品牌,非常理解不追求量產的永續商業模式,在經營上有多麼不易,「它的花費昂貴很多,但我們相信能夠親自監督生產,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營運長Erin Husted說,「如果利潤更高,我們可以成長得更快,但只要我們堅持永續、符合倫理的作法就不可能。我們必須更有耐心。」

「我們主要的目標,是說服其他人完全慢下來,如果我們無法完全做到,至少能慢到足以減少廢棄物。」Céline Semaan說。

成長的代價

即使是從創立之初就是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品牌,在企業面臨擴張時,仍然必須面對許多挑戰,來自洛杉磯的永續時尚品牌Reformation永續長暨營運副總Kathleen Talbot表示,在尋找合作製造商時,他們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確保合作廠商能夠達到100%碳、水與廢棄物中和的標準。此外,Reformation還會精確追蹤每項產品生產的耗水量、碳排放以及其他廢棄物排放量,雖然這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與時間,Kathleen Talbot認為,在成長的同時確保符合永續標準,在未來將變得越來越容易。

「11年前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其實是很孤單的。」Kathleen Talbot說,「我們的工廠與合作廠商都覺得我們瘋了,我們問了一百萬個問題,想達到自己的標準,他們其他的客戶都沒有這樣。我們被拒絕了很多次,直到現在有時還會被拒絕,但至少看見許多機會,產業內部的推動以及願意永續化的態度,讓我們要擴大規模變得比較容易。」

擴大規模的兩難

然而,不論品牌本身如何留意要在各個層面均符合永續標準,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產品生產線變得複雜,品牌必須付出的監督成本也會增加,形成永續時尚的兩難局面,在初期,盡力符合永續原則的品牌,要面臨成本高昂、難以成長的困境,而在克服了初期的困難,有餘力擴大規模後,還要持續面對無法維持原則的風險。

要克服這樣的困境,Timo Rissanen認為,產業界可以參考將獲利投入人道工作的非營利品牌Origin Africa,或Eileen Fisher這種由員工廣泛持股的非主流商業模式,發展以社區為基礎、非營利的分享平台。

Timo Rissanen的見解,令人聯想到歐美近年來備受矚目且蓬勃發展的時裝租賃平台;但不論新模式的時尚品牌、分享平台如何發展,傳統品牌要擺脫追求獲利成長的模式,勢必要經過大規模的變革。

變革的動力:處罰與獎勵

雖然消費者與倡議者可以透過支持永續經營的品牌來發揮影響力,但專家普遍認為,沒有產業界的全面配合,想要有可觀的進展幾乎不可能,因此也有人認為,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必須藉由定訂法規、創造誘因的方式,來推動產業界的變革。

例如英國政府於2015年10月通過《現代奴役法案》(Modern Slavery Act 2015),要求所有在英國設有辦事處、分公司、分行或子公司的企業,每年應公布「奴役與人口交易聲明」,揭露企業在營運和供應鏈中採取了哪些避免奴役與人口交易的措施,或揭露企業未有對應措施,以及法國國會在2021年4月通過的《氣候法》(Loi climat)修正案,要求品牌在產品上添加「碳排放分數」標籤,告知消費者產品的原料生產、產品製作、包裝與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促使品牌與廠商採取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措施。

至於在提供獎勵與誘因上,Céline Semaan認為,可以透過在經濟上提供利多來達到目的,例如政府可以補貼針對時尚永續的研究與發展,而針對特定形態的汙染,則可以藉由課稅的方式來令產業界減少排放。例如加拿大卑斯省(British Columbia,又稱英屬哥倫比亞),早在2008年就開徵每噸30加幣的碳稅,以及英國環境審計委員會(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在2019年的《修正時尚》(Fixing Fashion)報告中建議,應該利用課稅的方法,「為再利用、維修與回收提供誘因。」

資料來源:BBC、Huffpost、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被回收再製的衣服,接下來呢?關於永續時尚的另類思考
棉化寒麻、環境藝術 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是「共識」
建築永續、青年離開都市……荷蘭趨勢專家揭後疫情時代4大趨勢
牡蠣殼服裝、寶特瓶紗線、零水泥建材!探索本土永續未來的樣貌……
從縫線到拉鏈皆可回收!從便利商店打開循環通路-本土品牌Fyne的永續策略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