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過,為何女人可以穿褲子,但男生卻很少願意穿裙子? 這背後原因或許比表面上更為複雜。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過去100年來,時尚最大的變化就是女性逐漸走出社會框架的束縛,從原本只能穿裙裝,漸漸開始能夠穿男性褲裝,但時至今日,即使性別平等的觀念已被廣泛接受,但男性服裝卻仍然僅限於褲裝,甚少接受被視為屬於女性的服裝元素,不過即使如此,許多時裝設計師在創作時,仍會有意無意地模糊性別界限,創造出突破社會框架的作品,啟發了更多時尚愛好者與創作者。
2019年,策展人Michelle Finamore在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規畫了名為《跨性別時尚》(Gender Bending Fashion)的展覽,展示過去100年來,包括聖羅蘭先生(Yves Saint Laurent)、Christian Siriano、Rick Owens、Comme des Garçons設計師川久保玲(Rei Kawakubo),與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等設計師試圖突破社會無形限制的作品。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
>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在展示服裝時,Michelle Finamore並沒有讓服裝依照創作年代區分,而是將來自不同時期的時尚瞬間彼此對照,讓人們可以在除去時代背景的情況下,觀察服裝本身的特性,並藉此展現不同時代服裝設計中不經意重覆的規律:肩線分明的深色套裝多半屬於男性,而色彩豐富、寬鬆的服裝則多半屬於女性;而到了現代,兩者之間的已不再那麼地界限分明,預示未來的時尚,或許能夠走向兩者混雜的嶄新局面。
男性與女性服裝鮮明的風格對比,其實是相當近代的發展。在19世紀來臨前,歐洲貴族男性習慣穿著色彩繽紛、充滿花邊、荷葉邊的服裝 而且平時習慣配戴假髮示人。但19世紀之後,富裕的男性開始流行穿著以精緻剪裁來展現莊重的黑、灰、藍色系服裝,過去那種藉由花俏的裝飾來展示地位的風潮一去不復返,這樣的穿衣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人們覺得色彩與花紋是不重要的小事,是女性才會在意的事。」Michelle Finamore說,「所以這些元素就被歸類為女性化元素。」
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女性逐漸走出家庭、投入職場,女性開始在服裝中加入被視為屬於男性的元素,例如西服剪裁、深色設計,來彰顯自身的能力與權利。到了1980年代,Giorgio Armani設計出了中性色彩濃厚與剪裁精良的「權力套裝Power Suit」,打破過往世俗既定的陽剛與陰柔界定標準,更是至今引領男女裝邁向中性風格的重要設計之一。如今,傳統上只為男性製作高級西服的英國薩佛街(Savile Row),也開始有為女性製作西服的店家,女性穿著男性服裝已不再是新鮮事。
然而,即使女性已全盤接受了男性的穿著,男性服裝受到女性服飾的影響卻微乎其微。
「西裝已深植西方文化,現在連非西方文化也是。」Michelle Finamore說,「男人就是不想放棄它。」
這種由女性單方面接受男性服裝的現象,成為《跨性別時尚》探索的主題,女性開始將服裝改造成近似男性服飾的風潮,始於19世紀末期,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女性為了騎腳踏車或參與打獵,而開始穿著活動方便的褲裝與長靴。
時至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女性接受男裝的速度,為了替補上戰場的男性,大量女性承接了農場、工廠的工作,為了工作方便,她們開始穿著連身工作服。此後時尚的發展方向,仍是女裝單方面接收男裝的元素,這也解釋了為何女裝設計較男裝,不論在輪廓、裝飾、還是色彩、剪裁上,都更富變化。
不過,這並不代表男裝一直以來都不接受色彩與裝飾。Michelle Finamore表示,在1960、70年代,男性時尚曾出現過短暫的孔雀革命(Peacock Revolution),這是一波由男性時尚《君子雜誌》(Esquire)所帶動的潮流,顧名思義是指男性時尚重回色彩與炫耀。此外,大衛鮑伊(David Bowie)花枝招展的造型,也啟發了許多不願拘泥於無趣男裝的設計師。
Michelle Finamore指出,1960與1970年代的男裝,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革,是因為當時的青年男性不願受傳統性別角色的拘束,可惜的是,時至1980年代,男裝嘗試色彩與裝飾風潮就逐漸消退,直到2010年之後再度興起,但即使如此,男性對女裝元素的接受幅度仍然不大。
「我們還沒有看見男性大規模地穿上繽紛的顏色,也還沒看過男人穿裙子。」Michelle Finamore說。
儘管如此,Michelle Finamore仍然認為,未來的時尚潮流將逐漸走向無性別,因為目前年輕世代的男性雖然尚未嘗試更多女性化的服裝設計,但卻不願再穿西裝,而且工作場所的服裝要求也愈發寬鬆,逐漸走向休閒化。
「現今沒有任何服裝,比牛仔褲搭配T恤更無性別了。」Michelle Finamore說。
資料來源: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Fast Company、Dezeen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