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腰間的藝術品!印籠-古代日本男子的「包包」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和服是日本文化的瑰寶,但沒有口袋的設計讓許多嘗試的現代人感到不便。

其實在江戶時代,各行各業的男性會隨身攜帶一種叫作「印籠」的腰間小包,
來收納像是印章、煙草、藥丸等個人物品,而這些美麗的工藝,直到今天仍
是收藏家競相追求的藝術品。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包包是每個人外出都不可避免的標配,不僅是為攜帶物品,也是為了彰顯個性。即使是不甚在意外表的男性,在挑選隨身的包袋時,或多或少都還是會考量功能性之外的設計與美感,希望伴隨自己在外行動的包包能至少符合自己的喜好,而在日本江戶時代,由於和服缺少口袋的設計,因此日本男性會在腰帶上配戴名為「印籠」(Inrō)的小型容器,來盛裝個人物品,同時展現個人的財富與品味。

什麼是印籠?

印籠,原意為收納印章之籠,原本是指收藏印章的小盒,但從江戶時代起逐漸演變為男性和服腰間上配戴的一種重要配件,屬於「提物」的一種,是當時男性重要的時尚單品。因為和服不設口袋,分格構造的印籠除了印章外,還可以收納如藥品、煙草、毛筆墨水等個人物品,可以說是功能美感兼備。

印籠的材質非常多樣化,多以木竹或金屬製成,其中又以漆藝印籠最為精緻。僅僅方寸之間,可呈現如家紋、動植物、景觀、人物等各式圖案,非常豐富多變。

Netsuke_drawing_rabbit_ed_it_1.jpg
19世紀鏡石圖蒔繪印籠。(圖/Bonhams)

誰會配戴印籠?

在江戶時代,凡是在意自身形象的富家子弟、達官貴人,以及武士階層均籠不離腰,而且會按時節及場合而配戴不同款式,來表達自身的地位與品味,同時展現匠人的驚人工藝。

印籠的構造

印籠由數個精巧的嵌套小盒組成,方便同時收納不同類型小物品。層層疊起的小盒子由被稱為「紐」的繩子固定在一起,繩子在印籠的兩側貫穿上下,底部繫一個花節,繩子順勢延伸而上,穿過用來收緊繩子的「緒締」(珠子),繩子的上端固定在「根付」上,根付可以穿過緊束的和服腰帶用於固定。

當緒締沿著印籠兩側的繩子滑到其頂部,便可束緊印籠避免小盒子散開;當需要打開印籠取放物品時,將緒締滑向靠根付的一側,繩索便會鬆開。

Netsuke_drawing_rabbit_ed_it_2_(1).jpg
配戴印籠的示意圖。(圖/Bonhams)

有「日本漆藝第一人」之稱的大師-柴田是真

提起漆藝印籠,就不得不提起被稱為「日本漆藝第一人」的大師柴田是真(Shibata Zeshin)。柴田是真生於1807年,卒於1891年,是日本江戶末期與明治初期最偉大的工藝師之一,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善於用漆藝模仿其他媒材。例如擬似墨條、墨餅質感的墨色印籠,邊緣還有故意刻上的碎裂痕跡,可見工藝師精湛的手藝。柴田是真於85歲逝世時,被日本政府稱為「帝室技藝員」,是極受尊重的工藝大師。

A_Black-lacquer_Three-case_Inro_By_Shibata_Zeshin_(1807-1891),_19th_Century_£_25,000_-_30,000_(2).jpg
柴田是真製作,擬似墨條的印籠。(圖/Bonhams)
A_Black-lacquer_Three-case_Inro_By_Shibata_Zeshin_(1807-1891),_19th_Century_£_25,000_-_30,000.jpg
柴田是真擬似墨條印籠背面。(圖/Bonhams)

漆藝使用的漆,出自亞洲漆樹的樹脂。樹脂有毒,含有高濃度的漆酚,會造成皮膚起泡及過敏性皮炎等強烈過敏反應。在收集漆時,工匠需從漆樹樹幹割下樹皮,讓樹脂慢慢滲出,再逐滴積累而成,而每株割開樹皮的漆樹都必須至少休息三天,才可以繼續採漆。

創作時,工藝師必須把珍貴的樹漆,耐心地重覆塗上,再利用其獨有的黏性,依照設計的圖樣加上金銀色粉,此工序被稱為「蒔繪」。印籠雖小,但從採漆以至完成一件漆藝印籠,必須讓頂尖匠人耗費一年甚至數年的時間,是一項繁複且具危險性的工作,現代如是,古代更甚,故而漆藝印籠珍貴非常。

A_Fine_and_Rare_Black-lacquer_Three-case_Saya_(Sheath)_Inro_by_Kanshosai_Toyo.jpg
19世紀薩摩紋付春畫蒔繪鞘印籠,外層刻有薩摩島津氏家紋,內藏的春畫描繪男女交歡情景,以「蒔繪」技法灑上金銀彩粉精繪而成,色彩有如油畫般鮮活生動。(圖/Bonhams)

《滄海拾遺: Edward Wrangham東瀛藝術遺珍》拍賣會

自19世紀起,印籠逐漸成為西方收藏家爭相追求的亞洲藝術精品,來自英國的Edward Wrangham就是歐洲對印籠最有研究的收藏家之一。

Edward Wrangham出身於英格蘭北部約克郡(Yorkshire)的世家,高祖父William Wilberforce為著名廢除奴隸運動的推手。其先後就讀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及劍橋大學(Cambridge),後來於1940年代成立著名登山組織Alpine Climbing Group,曾代表團體於1953年英國探險隊攻頂喜馬拉亞山聖母峰接受訪問。1957年,Edward Wrangham返鄉經營莊園,並致力參與英格蘭北部之環境保育工作,成功推動Kielder Water水庫的建造工程,並獲頒發大英帝國勳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Edward Wrangham藝術品味深受舅父William Winkworth及外祖父Stephen Winkworth薰陶。後者為英國知名亞洲藝術鑑賞家。Edward Wrangham兼好中、日藝術,尤其醉心日本印籠,對於製作、匠人身世以至相關工藝等各方面知識無一不好、無一不通。其研究成果曾於1972年在牛津市(Oxford)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舉辦英國首次印籠專項展覽,而他在1995年出版的《The Index of Inrō Artists》更是英語世界介紹日本漆器的經典書籍。

A_COMPLETE_SET_OF_TWELVE_CERAMIC_THREE-CASE_INRO_By_Ogata_Kenya_II_(1853-1923),_late_19th_century_£_10,000_-_12,000.jpg
19世紀後期花鳥十二月圖陶製印籠。(圖/Bonhams)

倫敦邦瀚斯(Bonhams)將於2021年7月19日呈獻《滄海拾遺: Edward Wrangham東瀛藝術遺珍》拍賣會,屆時將拍出230件日本雅器藝珍。Edward Wrangham於2009年辭世,其收藏於2010年至2015年期間分段釋出,此為拍賣系列最終章。

邦瀚斯日本藝術部總監及銷售主管葉淑英表示,「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西方熱衷收藏日本漆藝品及印籠者無數,當中唯獨Edward Wrangham脫穎而出,其慧眼識珍,雅好學術,所藏印籠千件,論工藝品質、原創性,乃至啟發性,無不精益求精,每件藏品都可管窺日本藝術的宏大絕美。此為Wrangham珍藏拍賣的最終章,是讓諸位日本藝術藏家展開印籠收藏的良機。」

A_Rare_Lacquered_Wood_Koro_(Incense_Burner)_in_the_Form_of_an_Elephant_Attributed_to_Ogawa_Haritsu_(Ritsuo,_1663-1747),_18th_Century_£_6,000_-_8,000.jpg
18世紀漆塗木製象形香爐。(圖/Bonhams)
A_Fine_Gold-lacquer_Suzuribako_(Box_for_Writing_Utensils)_With_en-suite_Cover.jpg
17、18世紀樓閣山水圖蒔繪硯箱。(圖/Bonhams)

資料來源:Bonhams、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email protected]

日本老店輔導轉型 鶯歌老舖化身「陶瓷國家隊」!
書有書包,錢有錢包,西瓜也有職人手工打造的西瓜包!
服飾與食器的職人對話!米其林餐廳愛用的日本玻璃工藝品牌
貝殼織入布料、雙胞胎蠶繭製成絲線…那些堪比藝術品的和服布料工藝
這個品牌可望成為亞洲愛馬仕?工藝至上的慢時尚如何在快速更迭的時尚界另闢蹊徑?
鑽研洋服20年卻對家鄉工藝一無所知!棄愛馬仕設計師光環 台日夫妻返鄉為和服職人續命
生魚片中的「王樣」鮪魚 竟是日本江戶時代居酒屋的下賤庶民食物? 《東京歷史迷走》用「場所」說日本歷史故事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