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是嚴謹與創新並存的領域。 第49屆輔大織品系毛衣組的畢業展演,將這種雙重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22年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織品毛衣設計組畢業展演已圓滿落幕,一共展出20個服裝系列,總共101套精彩的毛衣作品,同學們透過服裝為媒介,將個人的經歷與感受,或是對社會議題、傳統文化獨特的見解,以及對未來的想像等等,展現出具個人風格特色的創作。
「首戰即終戰」疫情下一波三折的學習經歷
受到疫情影響,2022年畢業的輔大織品服裝學系第49屆毛衣組同學,在學習、創作的歷程下,面臨了重重考驗,由於毛衣生產需要使用工業化的縫製設備,無法到校令同學無法循序漸進的累積實作經驗,且參訪觀摩與企業實習也都被迫縮水和中止,但他們對設計的熱情絲毫沒有減少,反而藉由彼此合作,在創作路上成為彼此堅實的夥伴。
相較於前幾屆學長姊,本屆毛衣組學生的畢展作品,是他們在大學四年中首次的系列成套的作品,在此之前他們僅有兩件單品毛衣的實作經驗。因此師生們戲稱這次的畢展對他們的大學學習生涯而言是「首戰即是終戰」。
與自己對話,充實內涵迎戰世界
疫情的起伏,固然限制了學習的腳步,卻也令同學有更多時間與自己對話,他們將原應花在實做上的時間,轉為提煉自身的設計概念,設計理念打磨得更加完善。
即便疫情打亂了大家的節奏,設計師們依然使用亮眼色彩詮釋設計傳達樂觀與信心,從原料端的紗線開始策劃,營造針織獨有的組織設計以及創意版型,這些皆在設計師們精準的掌控與調配下,將毛衣的編織技巧運用的淋漓盡致,成就此次展出的精彩與絢爛。
優選:林玥妤《磁線The Magnetism》
以磁力作為出發點, 解構磁力線、磁場、鐵粉原本的形象。將本身難以用肉眼察覺的磁力可視化。
以中華傳統習俗冥婚為靈感發想,將生、死、喪、喜做為創作論點貫穿整個系列,設計中加入紙紮人的輪廓,舞台呈現更是充滿詭譎的氛圍。
佳作:莊舒晴《Under the Canvas》
靈感源自愛爾蘭藝術家Genieve Figgis的畫作。採用其作品中濃郁色彩和顏料流動性的特色,作為設計重點。
夢想進軍國際?實踐許鳳玉教授:了解自己,才能走向世界!
數位時代反而對年輕設計師不利?輔大織品學院院長:出頭的模式已全盤改變
佳作:吳懿玲《戀戀波動Love Wave》
將戀愛中不同階段的情緒所產生的振動,轉化為不同樣貌的波形,透過引返織造與數位印花,表達在愛情中從曖昧到熱戀的過程。
以莎士比亞名作《馬克白》(Macbeth)中,偏執扭曲的馬克白夫人為主要靈感來源,以羊毛縮絨創造硬挺布面、尖銳的線條。
特別獎:陳韋杉《花開富貴In The Mood for Blossoms》
象徵從少女轉變成獨立自主、反傳統的現代女性,服裝細節將中式傳統珠簾中盛開的牡丹花和珠簾做為主要的設計元素。
西方眼中的東方 「藍色柳樹」再省思話語權
旗袍源於男性長衫?ChicPow旗袍兒顛覆刻板印象 為台灣女性製作運動袍服
特別獎:蔡祐珍《印象.海》
將夢境裡的畫面呈現出來,色彩柔美且迷濛,宛如置身於莫內的印象海裡。
其餘值得注意的新秀作品
林儀津《群英匯 The Gallants》 將傳統布袋戲結合現代時裝,配件製作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蕭荷《浮世繪·海浪》 人生變幻莫測、浮游不定。就像浮世繪中的社會百態、海浪的瞬息萬變和浮游藻類的無根漂泊。
吳晁瑞《The Navras》
靈感源自電影『駭客任務』,將脫離虛像的情境運用不對稱與流狀的輪廓線條,表現出當代虛實快速交替的反思。
林玥妤、陳韋杉入選臺北時裝週「潛力設計新秀」
值得注意的是,獲得優選的林玥妤,以及特別獎的陳韋杉,在由文化部與教育部共同辦理的「臺北時裝週-校際展演」中,同樣通過評審層層篩選,成為名「潛力設計新秀」的成員,並且獲得參加臺北時裝週SS23「Young Talent」以及New Breed新生態品牌秀的機會,未來的發展格外令人期待。
Text、Photo:輔仁大學織品學系毛衣組
用服裝捕捉夢境!輔大織品系畢展《未織數》編織台灣時尚潛力 時尚不止是創意和手藝!留學顧問點出台灣學生出國最缺「這項特質」 時尚設計師Alber Elbaz再對學生開講:別急著成為兩人品牌的創意總監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