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學生的夢想,經常是想去國外辦時裝秀,乍聽之下就很困難。」許鳳玉教授說, 「臺北時裝週的學生展演,等於為學生提供可達成的目標,讓他們可以從眼前一步步做起。」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21秋冬臺北時裝週,因為在疫情壟罩全球的情況下是少數仍得以正常走秀、開放觀眾入場的時尚活動而備受矚目,為了培養本土時尚新血,本次臺北時裝週,在主題秀、品牌秀之外,還另外規畫了學生展演,開放臺灣各服裝設計系所申請參與,最後選出嶺東科技大學流行設計學系、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以及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四校,由超過120位學生發表超過240件設計作品,評審團也將於秀後選出多位佳作,並開放觀眾上網投票,整體評比最高的前三名設計師進行重點培養,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院院長許鳳玉教授指出,臺北時裝週加入學生展演,對有心創立品牌的學生而言,其實非常具鼓舞的作用,「因為它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
許鳳玉教授表示,臺北時裝週自2018年開始舉辦後,不僅大幅增加國人對臺灣品牌的認識,更是提高了臺灣設計的地位,「讓學生也不再只是崇尚國際大牌,反而比較會去關注臺灣的設計師。」她說,「同樣地,國內的廠商,也開始在意起國內的設計師,而不再是遙望遠方的設計。」
誰說年輕人只懂小確幸? 臺北時裝週學生展演反思時代洪流
「一個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的設計師,可以很輕易地到各國去工作,場域的多元性遠高於臺灣。」許鳳玉說,「而臺灣的年輕人,則必須先付出成本出國,爭取留在當地的機會,持續經營才有可能與世界競爭。」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新品牌必須在特定場域發表、經營夠長的時間,才能逐漸獲得買家的信任並且獲得訂單,這是時尚產業不成文的慣例,而這對多數臺灣設計師來說,意味著進軍國際必須投入高昂的成本,才能爭取與他人公平競爭的機會,此外,臺灣設計師品牌在國際市場,還必須克服建立品牌特殊性與氣候、文化差異等障礙。
「一般來說,國際買家即使喜歡一個品牌,也會至少觀察六季,確定品牌的風格、設計DNA能夠延續,而且品質固定,才會考慮下單。」許鳳玉說,「還有就是,我們在進入國外市場時,服裝的季節性夠不夠強?冬衣夠不夠保暖?因為臺灣的天氣,最冷也只是國外的早春而已。」
不僅是氣候差異,服裝文化的不同也令許多臺灣品牌所製作的服裝,無法完全符合西方市場的衣著習慣,許鳳玉教授表示,臺灣由於缺乏「正裝」文化,加上四季如春的氣候,因此多數人穿衣追求的是舒適性,而沒有針對不同場合而衍生出分明的服裝要求。
「大概除了原住民以外,臺灣傳統上依據場合而生的『衣文化』都已經不存在了。」許鳳玉說,「相較之下,國外因為場合分明,四季也分明,所以對服裝的需求就不只是講求舒適而已。」
不過,許鳳玉教授指出,雖然臺灣有不同於他國的衣著習慣,但這並不代表臺灣的設計師無法藉由重新設計,將在地文化帶入全球時尚的場域,「重要的是設計師如何了解自身,並且應用自己的文化底蘊。」許鳳玉說,「雖然歷史脈絡不再了,設計師還是可以藉由將傳統重新詮釋,將它全球化、時尚化,成為其他國家的人也能欣賞、認同的文化與美學元素。」
而從時尚教育的角度來看,許鳳玉認為在大學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發揮創意,鼓勵他們盡可能地把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服裝,因為此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刺激想像力,而非過於講求服裝的實穿性。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更了解自己。」許鳳玉說,「在學習階段盡量天馬行空,回到業界後再用減法,讓設計重回成衣。」
從鼓勵學生了解自己的立場出發,許鳳玉教授認為,任何有心成為時尚設計師的學生,除了必備的基本功外,更應該盡可能體驗生活,發掘能夠令自己產生認同、感動,想要進一步探索的事物,因為「時尚是貼近生活的產業。」她說,「要能用設計來說服、感動,與他人溝通,自己必須要先對生活有所感動。」
除了要盡可能從生活中尋找令自己認同、感動的事物之外,許鳳玉教授也鼓勵有心成為時裝設計師的年輕學子,在學習與追夢,乃至於成功創業後,都要能夠勇於接受批評與建議。
「除了了解自己外,還要能勇於面對批評。」許鳳玉說,「能夠有見地得接受各種批評,眼界就可以逐漸打開。」
採訪編輯:BeautiMode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