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飲食文化版圖中,越南料理以其獨特魅力脫穎而出,其大量使用新鮮蔬菜、少油、低麩質的飲食結構,不僅風味清爽,更讓越南成為世界肥胖聯盟報告中,肥胖率3.3%最低的國家。座落於台北的《越越·新越南料理》,正是在此背景下,企圖打破越南料理只是街邊小吃的刻板印象,將其推向精緻餐飲的殿堂,為台灣食客重新詮釋越南美食的豐富可能。
餐桌上的家族記憶:從眷村到法式東岸的文化交織
《越越》的故事,源於創辦人Vin和Van兩兄弟的成長記憶。身為難民二代,他們在越柬寮的多元文化眷村中長大,外婆烹製的家鄉菜餚,成為烙印在心中的情感連結。而後在加拿大東岸法系文化的薰陶,則啟發了他們將傳統與創新融合的餐飲視野。回到台灣後,他們發現本地的越南料理多停留在小吃印象,因此萌生創業初心,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家庭、好友及商務人士自在共聚,感受精緻越式餐飲體驗的文化場域。
經典與創新的味覺辯證:菜單上的風味故事
由同樣具備跨國背景的越南裔主廚Amy聯手創辦人共同研發的菜單,在「經典傳承,創新詮釋」的理念下,展現了越南料理的多元風貌,並巧妙地融入了每道菜的靈魂與故事。
靈魂之湯與街頭經典 越南河粉的靈魂在於「湯底」,《越越》的湯底以牛骨、白蘿蔔、洋蔥與多種中藥材,堅持慢火熬煮一整天,淬鍊出滋味甘醇的精華。這份堅持體現在「經典牛肉河粉」與小巧精緻的「現沖一口Phở」中,重現了最純粹的越南風味。街頭經典「河內烤肉串拼盤」,選用雞腿肉與豬梅花以秘製香料醃漬燒烤,搭配生菜與特製的百香魚露,風味獨特。而源自法式可麗餅在越南演變的「鮮蝦煎班燒」,將蝦肉、豬肉、綠豆仁與豆芽以薄餅包裹香煎,層次鮮明。
米紙的無限可能與跨文化融合 最具代表性的米紙,在《越越》的餐桌上展現出多樣風貌。除了清爽的「鳳梨魚柳生春捲」,更有以米紙為基底,鋪上肉末、鳳梨等配料慢火烤製而成的「越越米紙Pizza」,口感Q彈酥脆。充滿創意的「米紙雲朵蝦」,是將鮮蝦裹上蝦漿後,再以米紙油炸,使其澎漲成如雲朵般輕盈的姿態,搭配微辣的是拉差美乃滋,視覺與味覺同樣驚喜。
在創意料理中,「Lúc Lắc番茄牛粒」結合了越南經典與地中海風格,以番茄、紅椒炙烤成醬汁,並融入了Shakshuka(北非蛋)的概念。「焦香椰汁瓦鍋豬」則從中式紅燒肉汲取靈感,以焦糖、椰汁和魚露一同燉煮,鹹甜平衡、香氣四溢。
一杯咖啡的歷史與在地連結 河內的「蛋咖啡」承載著一段歷史故事:在越戰時期因牛奶稀缺,當地人便以煉乳和生雞蛋黃打發,取代卡布奇諾的綿密奶泡。《越越》復刻了這份經典,嚴選越南「中原高地咖啡豆」,覆上以生食級蛋黃與煉乳製成的綿密卡士達,入口香濃滑順,甘苦與甜潤交織。《越越》也將台灣在地食材巧妙融入料理中。「馬告胡椒魚」選用帶有檸檬清香的原住民香料馬告,搭配現流鱸魚蒸烤而成。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魚露,更是嚴選承襲台灣八十年古法的在地品牌,以南方澳鯖魚自然發酵,萃取出純淨鮮美的「液體鹽」,提鮮卻不搶味。
一場當代法越的浪漫邂逅
《越越》的空間設計,將越南文化、法式古典與自然語彙交織於一室。一踏入餐廳,即可見象徵越南的「荷葉池」。以泥作砌出的流線感半包廂區,靈感來自越南老街的騎樓立面,搭配藤編與大理石桌,喚起法屬越南時期的咖啡館場景。
窗邊的用餐區以拱形窗與圓弧天花板呼應法式古典及文藝復興元素,並搭配越式籐編吊燈與法式棕櫚葉吊扇,營造悠閒氛圍。此外,空間中也點綴著越南當代插畫家Xuan Loc Xuan的作品,其畫作常以貓與自然為主題。這巧妙呼應了越南獨特的文化符號:在越南的十二生肖中,貓取代了兔子,使其成為全球唯一慶祝「貓年」的國家。
品牌名稱「越越」蘊含著「越越欲試、越來越好」的雙關寓意,象徵其持續精進的精神。《越越·新越南料理》透過美食、空間與文化故事的完美融合,為台灣的餐飲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嶄新氣象。
資料來源:越越
服飾與食器的職人對話!米其林餐廳愛用的日本玻璃工藝品牌 將永續餐桌延伸到空間!用在地廢材打造的南台灣唯一米其林綠星餐廳 2025臺灣米其林名單出爐!3家升二星、8家新一星,你的愛店上榜了嗎? 不到一年就摘星!米其林一星餐廳鮨 嘉仁,江戶前壽司精神在台北的極致綻放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