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設計

柏林縮時攝影師Joerg Daiber為2018布魯塞爾花毯節留下永恆的絢爛身影

原應在今年夏天盛大展開的比利時布魯塞爾花毯節,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而必須延期舉行。雖然今夏無緣一睹花毯節的艷麗風采,但幸好柏林縮時攝影師Joerg Daiber製作了上一屆2018年的花毯節縮時影片,畫面中如錦緞斑斕多彩、細密繁複的圖樣,以及圍繞著花毯的熙攘人潮,彷彿都讓我們置身當年的盛會,聽見鼎沸的人聲,嗅得百花的芬芳。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8/18

當藝術成為配件 名畫襪子讓大師作品化作你的個人風格!

1965年,聖羅蘭先生(Yves Saint Laurent)將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經典作品與洋裝結合,設計了大色塊幾何圖案的蒙德里安裙(Mondrian Dress),開啟了藝術與時尚結合的無限想像,到了21世紀,來自葡萄牙的品牌Curator Socks,將大師畫作的精髓延伸至平時看不見的襪品上,讓仰慕大師美學的人,能夠用小物件表達對藝術的喜愛。
By BeautiMode  |  2020/08/17

超級名模CHICken,大展巨星丰采

Ladies and Gentlemen, let’s welcome 名模 「CHICken」! 專業攝影師Matteo Tranchellini本就喜愛雞的型態,當農民Goerge邀請他參加義大利米蘭鳥舍展,他立刻和朋友Moreno Monti組隊,開啟這趟非凡的攝影之旅。那一天,他們愛上了這些天生名模無法忽視的美麗,拍出了令人驚嘆的CHICken系列。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8/17

海底的溫室、海底的花,澳洲海底博物館帶你見識海底的溫度與繁華

瑰麗絢爛、生機蓬勃的澳洲大堡礁是舉世聞名的觀光景點,在你今生必訪的旅遊清單中是否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呢?為了永續留存這美麗而夢幻的水底世界,藝術家Jason deCaires Taylor與海底博物館(MOUA)合作,藉科學之力鍛造出有溫度的裝置藝術。目前已完成的兩項作品分別是位於湯斯維爾(Townsville)沿海的發光雕塑「海洋警報」(Ocean Siren)以及水面下的大型藝術品「珊瑚溫室」(Coral Greenhouse)。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8/16

極簡主義街頭攝影師George Natsioulis,在都市叢林獵狩一記詩意霎那

1982年生於希臘的攝影師George Natsioulis,不諱言自己鏡頭下所攫捕的極簡主義視覺場景,乃是受到抽象畫影響。其作品往往關注明暗光影、輪廓形體、色彩及平衡的交互作用,藉此演繹如詩雋永的街頭攝影。Natsioulis的目光總會凝覷著一些隱微平凡的人們,像是單獨趨行在某個街口的城市居民,他們形隻影單的動態藉由精心佈局的結構和光影,驀忽間,角色嵌入既存畫面,成為蘊蓄張力來源的元素。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8/16

文青網美打卡新熱點!7萬枝色筆打造漸層色彩牆 鉛筆工廠變身想像力製造所

孩童時期的我們拿著畫筆塗鴉、放飛想像,也許長大後的我們鮮少使用文具,但每當拿起紙筆紀錄時,書寫的溫度仍存在一筆一畫中。 廣告裡那隻喊著「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的奶油獅可愛模樣,相信這是很多人對雄獅文具的印象。至今不斷創新求變,是這個1956年以鉛筆製造起家的台灣文具品牌,能深耕在地60多年的秘訣,從當時一推出便風靡的畫材組合「黑白派」,到學生時期美術課必備的蠟筆與王樣水彩,再到彩色筆筆蓋與奇異筆的發明,陪伴著許多人的成長時光。
By BeautiMode  |  2020/08/15

藝術家的戀物誌:Jazz Keillor把物攢積成畫

新銳藝術家Jazz Keillor目前居住在英屬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她近期的藝術實踐探索21世紀人類在各層面的累積、持有使用和儀式化物品,並且檢視這些行動如何對應到更廣泛的集體經驗。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8/14

書有書包,錢有錢包,西瓜也有職人手工打造的西瓜包!

1965年,名為土屋鞄製造所(Tsuchiya Kaban)的職人手製皮革品牌在東京成立,從製作日本小學生書包開始,數十年來以日本設計、嚴謹的職人手工精神,致力打造舒適、耐用的皮革製品,五十多年後,他們仍在皮革工藝上持續精進,藉由一絲不苟的工藝,打破過往手工皮革樸素的印象。
By BeautiMode  |  2020/08/13

觀眾不了解的電影工作者 電影劇照師李詩卉Salad:我在片場找到我的生存空間

在世界大大小小的影展及電影獎中,幕前幕後各範疇的獎項殊榮都有,卻從未有出現「最佳電影劇照師」這個獎項,到底劇照師是一份怎樣的工作?入行當年只有21歲,大學也未畢業的電影劇照師的李詩卉Sharon Salad,接拍的第一套電影就是無人不知的《桃姐》,自稱因個性比較沉默,容易習慣片場生活的 Salad,當初決定將攝影這門興趣變成職業,原來只是因為「沒有想太多」。
By Women In Work  |  2020/08/13

曾在歐洲風靡一時!隱藏在上等毛氈帽背後的海狸悲歌

不知道法國人為何對海狸毛皮的需求永不滿足。法國人需要海狸毛皮,不是像原住民那樣,為了拿牠富光澤的上層毛皮來替衣服襯裡或鑲邊。法國人想要的乃是下層絨毛,這是製作毛氈的原料。海狸毛具獨特的倒鉤特性,放在含有醋酸亞銅和加汞阿拉伯膠的毒湯裡燜煮時,很易於牢牢纏結(製帽匠以易精神錯亂而著稱,因為工作時吸入毒湯的氣體)。如此燜煮過的毛皮,一旦經過捶打、曬乾,就成為製造上等帽子的絕佳毛氈。
By 遠流出版  |  2020/08/13

【名畫的故事】從維梅爾的帽子看見荷蘭社會的男女交往新規矩

維梅爾想必有幾頂帽子。雖然沒有文獻提及,但是維梅爾那一代有他那種身分地位的荷蘭人出現在公開場合,絕不會光著一顆頭的。看看〈台夫特一景〉前景處的人,不管是男是女,人人都戴著帽子或包著頭巾。窮漢湊和著戴的寬邊帽名叫klapmuts,較有錢的男子為了向人炫耀,戴上〈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Officer and Laughing Girl)中的那種帽子。看到那位軍官在屋裡還戴著他那頂時髦的大帽子,根本不必大驚小怪。維梅爾筆下只有正在工作的男子沒戴帽子:音樂老師或科學家。追求女性的男人,絕對戴著帽子上場。男人進屋或向女人致意時要脫帽的習俗(今日已少有人記得的習俗),在當時還沒有。只有在君王面前,溫文有禮的歐洲男子才會脫下帽子,然而荷蘭人自豪毋須向任何君王鞠躬致意,鄙視那些奉行這規矩的人,因此荷蘭人時時戴著帽子。維梅爾在兩幅畫中將自己畫進畫裡,而那兩幅畫裡,他都戴著帽子。在〈老鴇〉(The Procuress)中,他屈居樂師這個小角色,戴著幾乎垂到一邊肩膀的華麗貝雷帽(譯按:扁圓的無簷帽)。十年後,在〈畫藝〉(The Art of Painting)中,他戴了更小得多的黑色貝雷帽,而即使在那時候,那都是這位藝術家有別於他人的獨特標記。
By 遠流出版  |  2020/08/12

從牙刷、紙筒到沙發!來自丹麥品牌Hay的日常生活驚喜再造

丹麥傢俱產品設計品牌Hay,在2002年成立並專注在現代生活與精緻工法的結合,打造當代的家具、生活用品和文具,讓Hay的平台容納了多元的選物範圍。這個與時俱進的品牌是由Rolf Hay與Matte Hay夫婦創立,與世界各地的設計師一同迸發出飽富創意的美感物件,從現實生活當中啟發,以創作出能夠自由流動於私人與公共空間的物件為目標,所以生產出的家具、燈具和飾品都可以用於多樣的環境,也符合了更多人的需求。從一支牙刷、一個紙筒到一座沙發,Hay提供我們日常生活中驚喜的再造。
By BeautiMode  |  20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