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設計

重塑時尚身型的大師—Pierre Cardin皮爾•卡登

他為時尚帶來新的身型。白天,是直身寬肩短大衣配窄筒褲和靴子;晚上,他讓女人變成「珠寶盒女郎」,以一個褶襉、輕薄光滑的蝴蝶結或一道不對稱線條為幾何造型收邊。男裝就更不用說了,畢竟哪個男人不想穿上他的外套呢?從畫草圖到剪裁縫製,Pierre Cardin跟Azzedine Alaïa一樣,都是能用雙手做出一整件衣服的設計師。Jean-Paul Gaultier自詡為他的門生,也是唯一一位向他致敬的設計師。
By 原點出版  |  2020/04/15

凱撒與COVID-19:我來、我見,我戴上口罩

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曾言:「沒有比人生更難的藝術了。」在此新冠病毒(COVID-19)遍地蹂躪之時,全球面臨封城隔離、社交暫止,或是對物資缺乏的恐懼,更深覺塞内加這一句喟嘆的睿智。截至目前,歐洲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已因COVID-19奪去逾萬人生命,家鄉慘況看在義大利藝術家Federico Pestilli眼中更是心痛,雖然他本身已在羅馬隔離數周,但也不忘向國家昔日的光輝找尋慰藉。事實上這場藝術行動並非惡趣味,卻是隱含對人類命運的鼓舞並祈禱與自然共存。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4/15

從前從前…女性穿運動服會被逮捕?!這些「戶外女孩」的穿著,宛如一部性別解放史

什麼樣的展覽,從構想、策畫到成形,先後耗費了15年,甚至還找到網球明星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來助陣?由洛杉磯時尚設計商業學院博物館(Museum at the Fashion Institute of Design & Merchandising,FIDM Museum)所製作的《運動時尚:戶外女孩1800至1960》(Sporting Fashion: Outdoor Girls 1800 to 1960)特展,正是花了15年,從收集的近千件展品中,整理、回顧女性走出家庭,進入運動場域的歷史。
By BeautiMode  |  2020/04/15

在遼闊地景上的遺世小屋:Darya Shnykina以夢想構築寂靜風景插畫

來自俄羅斯莫斯科的插畫家Darya Shnykina,在看了介紹不同地表上各式小木屋模樣的書籍《Cabins》後,遂想像在山丘、森林、原野間,在起霧的清晨、嶄亮的夏晝、昏黃的月下或飄雪的夜裡,有棟獨立的永續住宅、高山小屋等模樣各異的理想家屋坐落其中,於是以畫筆形構了《Places I’d Love To Live In》系列插畫。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4/14

你所親吻的究竟是什麼呢?——克林姆

有時因此知道了畫家可能窮到連畫布都買不起,只好一布多用;有時跟隨了畫家人生的更迭,比如離去的愛人被改作淌血的傷口;有時則是被畫家真正的意圖襲擊,在畫中人物的華服底下驚見赤裸無比的性器——這裡講的就是克林姆(Klimt Gustav. 1862. 7. 14~ 1918. 2. 6) 。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4/13

畫給天上人間的哲學書 普桑Nicolas Poussin

提到法國古典繪畫,十七世紀的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6.15-1665.11.19)必然出現。這一位不論是畫作或是為人,皆是莊重嚴肅、風骨凜然的大師,其所樹立的宏偉典範,可以說藝術史上有數百年的畫家,都是凝視著他的身影去學習和成長。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4/12

全球防疫藝術設計!勤洗手水晶版、浮世繪口罩插畫、火柴人動畫短片等創作10+

勤洗手、勤消毒,非必要的話減少戶外趴趴走機會!過去兩個月來,幾乎人人聽聞新冠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便臉色驟變,眼看全球疫情不斷升溫,從四面八方而來不間斷訊息更是令人焦慮,然而在這個非常時期,不少藝術家、設計師,甚至藝術單位皆貢獻一己之力,藉用社群時代快速的傳播能力,宣導正確防疫觀念,也提供線上消遣娛樂。除了日前介紹過的防疫趣味影片、療癒小物、線上博物館外,本篇則帶你看看全球設計好手們,如何在艱困時刻發揮創意,一同並肩對抗萬惡病毒!
By La Vie行動家  |  2020/04/12

防疫名畫挑戰!「Tussen Kunst & Quarantaine」要你在家化身梵谷、維納斯誕生等畫中人物

在家隔離防疫悶得發慌?大概沒人預想得到,身處21世紀的我們,出門這件事竟變得危機重重,眼看新冠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持續猛烈衝擊,歐美各國紛紛展開「居家隔離」防疫措施。然而待在家中能做些什麼呢?為了讓每個人都可以落實居家防疫策略,不少品牌則趁著這緊急時刻祭出限時免費方案,提供各式居家娛樂,讓待在家中不顯無聊。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藝術迷Anneloes Officier則創建「Tussen Kunst & Quarantaine」(Between Art and Quarantaine)Instagram帳號,上演一場「在藝術與隔離之間」模仿名畫挑戰!
By La Vie行動家  |  2020/04/10

畢卡索的一句玩笑話,讓她一砲而紅!拒絕被貼上「超現實主義」標籤的藝術家歐本菡

歐本菡之所以在國際間打響名聲,都來自畢卡索的一句隨口評論。 1936年初,她和畢卡索及其伴侶朵拉瑪爾在巴黎的咖啡館喝咖啡。她碰巧戴了一只她自己設計的毛皮裡金屬手環,畢卡索對毛皮和金屬的奇特搭配很感興趣。他開玩笑說,任何東西都可以用毛皮包起來。歐本菡拿起杯碟說:「這也是嗎?」這個想法印在她腦海裡,離開咖啡館後,她直接去百貨公司買了茶杯、茶碟和茶匙,仔細用中國羚羊毛皮作內襯。這件令人不安的作品被簡單命名為《物件》(Object),1936年五月在巴黎哈東畫廊(Charles Ratton Gallery)超現實主義物件首展中展出。這一展覽引發轟動,被稱做「典型的超現實主義物件」。這件作品後來跨越英倫海峽,那年六月出現在倫敦國際超現實主義展中。後來由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注定要與達利的軟錶和杜象的便斗池,共同成為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圖像。
By 原點出版  |  2020/04/09

Kuso名畫、每日更新導覽……被迫閉館的博物館用這些Hashtag衝高人氣

社群網站是現代人的重要溝通媒介,而對於因冠狀病毒疫情而被迫閉館的博物館而言,也是最適合與一般大眾接觸的平台,在這個只能遠距與人接觸的時候,許多典藏機構運用名為#MuseumFromHome的標籤,分享諸如影片、直播,以及典藏品資訊,例如位於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在閉館次日,就藉由Twitter與Instagram分享了音樂人Conor Bourgal利用軟體合成的15分鐘音樂〈可攜帶式擁抱〉(A Portable Embrace),「在觀賞畫作或獨自在城市中行動時與你作伴。」此外,現代藝術博物館也邀請了大眾在其社群平台所分享的館藏照片下,以寫詩的方式表達作品帶來的主觀感受。
By BeautiMode  |  2020/04/08

Hubert de Givenchy 優雅的經典代名詞

他為銀幕上的奧黛麗.赫本所設計的服裝(《甜姊兒》、《第凡內早餐》、《謎中謎》、《偷龍轉鳳》)影響了1960至1970年代的時裝風格,一直到1990年代都還領導潮流。他的風格古典,卻能在造型和細節上創新,因而成為他的服裝特色,像他在1958年設計的漏斗領、1960年率先推出水貂皮襯裡的毛皮大衣、1966年纏裹身形的洋裝、1969年的胸罩新品、1970至71年的無袖洋裝,以及最先推出的褲裙式連身洋裝,都是他的經典設計。
By 原點出版  |  2020/04/07

學會怎麼「料理」眼前的每一道美景!日本知名攝影師公開「寫真食譜書」 讓你一看就上手

當我們出外旅遊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時,我們的感官會變得比平常更加地敏銳,一些平常從來不會去注意的「日常」事物,霎那間全都變成既新鮮又特別的「非日常」。 這個,就是旅行之所以讓我們的身心靈獲得充電與放鬆的原因之一。 透慣環境的轉換,我們的「五感」將重新獲得啟發。
By 尖端出版  |  20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