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 「單色也能這樣畫!」繪畫作品亮點(三)馬克.坦西 Mark Tansey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韓國單色畫(monochrome paintings,韓語直譯專有名詞的英語拼音為「Dansaekhwa」)已經在市場上流行了幾年。但由於畫作本質與同一藝術家作品間創作技術上的侷限性,系列作品雷同或近似者泛濫成災,至今收藏家們的熱情似乎難以為繼,即使不少位藝術家都有西方大畫廊背書代理推廣,但市場已開始有走緩趨勢也是不爭的事實。

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_「單色也能這樣畫!」繪畫作品亮點(三)馬克坦西_Mark_Tansey_(6).jpg
馬克.坦西《天真的視力檢查》(The Innocent Eye Test),1981,油彩畫布,198.1 x 304.8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Kenneth Lu(圖/flickr)

本系列第一篇曾經介紹了日本當代藝術家五木田智央(Gokita Tomoo),創作初期因為經濟狀況不充裕只用黑白兩色創作,卻意外奠定了他獨樹一格以純黑顏料之變化為核心的多系列衍生作品,而在近幾年間揚名藝壇。這次要介紹的這位,雖然在一般亞洲收藏界知名度還不算很高,但真正高階的頂級收藏家與機構單位,要是清單上沒有他的作品,那可真的算不上什麼大咖收藏家。

馬克.坦西,1949年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他青少年時期曾在舊金山藝術學院(SFA,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學習,也一直維持參觀藝術博物館的習慣。1969年起,坦西在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in Los Angeles)學習了三年。畢業後,擔任聖荷西州立大學美術館(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Gallery)的助理。1974年起四年間,坦西參加了紐約市非常著名的藝術學校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的研究生課程,其極為出眾的才華及能力在那時起,開始被藝術界發現並肯定。由於出生在一個藝術世家,童年時對於藝術史的耳賭目染,加上其學習生涯中長期得以沉浸於頂級藝術收藏的環境中,這些影響都成為後來坦西成為卓越藝術家的養分。

十位藝術家走過的十年時光

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_「單色也能這樣畫!」繪畫作品亮點(三)馬克坦西_Mark_Tansey_(2).jpg
馬克.坦西《推-拉》(Push-Pull),2003,油彩畫布,213 x 275公分 ©cea+(圖/flickr

坦西的創作發想方式非常獨特,據先前的報導和採訪,他繪畫主題的選定方式,是透過類似賭場輪盤的形式,自行發展出一套非常像是民間玩碟仙的轉輪工具,即他所稱的「色輪」(color wheel),在預先所想到的三排詞語上旋轉,最後由隨機轉到的組合來決定創作的主題。於美國知名藝術史學家艾德華.盧西史密斯(Edward Lucie Smith)於1999年版的《Art Today》一書中,他出人意料地沒有被放在繪畫藝術家篇,卻被定位在觀念藝術家的歸類中,箇中原因應該在於他在繪畫創作準備上的高度複雜性,將思想性觀念因素引入繪畫,藉此對藝術現象或者社會現象進行反思與質疑。

一直以來的系列作品中,除了透露出對挪用和模仿媒介風格的濃厚興趣外,他透過複雜的背景思考,將前述色輪所得出的詞彙,套入日常或歷史事件的描繪,產生出極端怪異荒誕,近似於攝影寫真的單色寫實畫面。

其繪畫作品背後所構成的觀念思想往往圍繞在一個蠻詭異循環論的主題:我們所面對的「現實」(reality)到底是哪一個現實?他作品的敘事性在於呈現出不同的現實間如何互相影響,或是表現出畫面背後意義上的對立與矛盾性,以及物理時空觀念上的極端不協調。換句話說,可以稱這是一種「靜態不和諧」──精緻嚴謹的畫面上,潛藏著聒噪不安且爭論不休的衝突性。

美藝術調查 82%受測者不知這幅畫作者是誰…

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_「單色也能這樣畫!」繪畫作品亮點(三)馬克坦西_Mark_Tansey_(1).jpg
馬克.坦西《大自然中的猩猩》(Nature’s Ape),1985,繪畫,195.6 × 167.6公分,Lévy Gorvy 畫廊代理。(圖/Art Basel

本次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有兩家畫廊分別帶來他的作品。一件是陳列於Lévy Gorvy 畫廊的《大自然中的猩猩》(Nature’s Ape, 1985);另外兩件來自高古軒,大幅的《面紗》(註:似應譯為《帷幕》比較貼切。Veil, 1987,油彩畫布,162.6 x 128.3公分)以及小尺寸的《獅身人面像的秘密素描(向Elihu Vedder致敬)》(Sketch for Secret of the Sphinx〔Homage to Elihu Vedder〕1984,油彩亞麻布,33 x 36.8公分)。

美術館撤畫 讓觀眾體驗「沒有移民的一週」

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_「單色也能這樣畫!」繪畫作品亮點(三)馬克坦西_Mark_Tansey_(5).jpg
馬克.坦西《面紗》(Veil),1987,油彩畫布,162.6 x 128.3公分,高古軒畫廊代理。(圖/詔藝)

其中最後一件作品發想自美國頗為傳奇的象徵主義畫家埃利胡.維達(Elihu Vedder)的詭異神祕名作《傾聽人面獅身像》(Listening to the Sphinx, 1863,又名《人面獅身像的發問者》,The Questioner of the Sphinx)。

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_「單色也能這樣畫!」繪畫作品亮點(三)馬克坦西_Mark_Tansey_(3).jpg
馬克.坦西《獅身人面像的秘密素描(向Elihu Vedder致敬)》(Sketch for Secret of the Sphinx〔Homage to Elihu Vedder〕),1984,油彩亞麻布,33 x 36.8公分,高古軒畫廊代理。(圖/詔藝)

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_「單色也能這樣畫!」繪畫作品亮點(三)馬克坦西_Mark_Tansey_(4).jpg
馬克.坦西《獅身人面像的秘密素描(向Elihu Vedder致敬)》畫作細部。(圖/詔藝)

除了承襲他一貫意有所指的組合外,技巧上他採用消去法的方式來創作,也使得其他當代藝術家難望其項背。在巴塞爾現場雖然沒辦法了解他的實際操作方式,但據其他文獻所言,他的作品必須消耗大量勞力:事前需準備相當多收集而來的視覺素材,包括照片和雜誌剪報、拼貼結合出未來畫作的草圖,然後透過應用石膏打底,在整個石膏表面塗抹一層單色顏料,再採用大量用於擦拭,刮擦的方法以暴露出下方白色表層的多種器具。最後經過一連串洗滌、刷塗和刮塗,最後營造出視覺上屬於「負面空間」的超高難度繪畫作品。這幾件大作中,《大自然中的猩猩》在開展當日很快就有了新歸宿。

據畫廊所稱,坦西一年大約只完成一件作品。雖然這樣的講法令人抱持著很大的懷疑,但不管如何,在這個多數藝術家往往貪多求快的投機世道裡,他的作品除了在古典與當代中求取技術與觀念上的完美衡平外,也特別異於歐洲繪畫體系,加入了不少美國風情畫傳統,以及美國現代繪畫藝術經典大師愛德華.霍伯(Edward Hopper)那種經得起時代考驗,詳實掌握光影與時間本質的沉靜隱晦敘事風格。

馬克.坦西,他高超地融合眾家集大成的作品,所傳達出超越時空的象徵寓言性,以及繪畫風格上的精緻呈現,可以說已經成就了繪畫世界中崇高而神聖的永恆經典範例。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壞狗狗! 蔡瑞恒身體創作藝術混種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作品導覽直播
訪藝術家鍾江澤,談電影《自畫像》跨界合作歷程
好準!從機車看出主人性格 旅日藝術家手繪個展 畫出台灣庶民文化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