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 Pessy Lee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17年中,在台北天母忠誠路、德行東路口上一棟約二十年建築上的頂層八樓及其天台,出現了一個新的藝術地標—「8樓藝術空間」。此處位於兩大路口建築之頂樓,有著當今國內藝文空間中極為少見優良而寬闊愜意的視野;也由於位處天母這具有些許老式異國情調的地理位置,有別於其他市區的藝文空間,多出一種悠閒放鬆的混種文化氛圍。

不同於多數國內傳統藝術人相對保守的作風,個性外向自信、擁有積極但謙和的社交能力,具備流利英、法、中、台語的多國語言優勢,李佩姒以其橫跨數大洲的藝術教育背景與宏觀的國際視野,儼然以一姐姿態活躍於八零、九零後之策展人、藝術家與其他藝術專業人士圈中。在VT Art 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伊通公園等國內重要藝術家發展活動的基地都陸續成熟、歷經十多年以上的斷層後,是否能夠期待8樓藝術空間接下這樣一個世代鏈接的重責大任呢?

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_Pessy_Lee_(4).jpg
照片第一排中為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圖/李佩姒)

簡介:

李佩姒

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

畢業於英國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Art, London, UK)織品設計

曾於法國巴黎天主教學院(ILCF, Institut Catholique de Paris)進修法文與藝術史、美國紐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參與室內設計課程。

展覽相關工作:

2015年1月、9月之《PopUp靈光乍現—當代藝術展》策劃與獨立策展人

現職為英文中國郵報(China Post)藝文記者。

(以下訪談內容經受訪談人同意後刊登)

一、請問Pessy是否可以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妳自己求學的歷程?

李:我在小時候就被父母親送去加拿大,唸到高中畢業後去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唸織品設計。唸完之後覺得不太夠,後來先後去了法國巴黎天主教學院選讀法文與藝術史,和美國紐約帕森設計學院進修室內設計課程。

二、求學期間覺得這幾個地方各給妳帶來什麼樣的不同的收穫呢?

李:我和台灣的朋友們聊過,我覺得英國大學教育的方法和亞洲大部分學校教育的方式很不一樣,在亞洲的學校大部分比較著重在教學的結果。但在倫敦大學期間,教授們對於學生的啟蒙著重在「過程的探索」,也就是啟發學生如何從無到有,建構起自己的一套體系,找資料、蒐尋的脈絡才是重點。尤其唸設計這一塊,用多元視角去看事情可以讓人用不同方式去觀察或理解事物本質,不管以後畢業是不是走這行,都會有能力生存下去。因此,過程才是目的,當場學習的結果他們不怎麼重視。

在英國因為覺得光唸設計不太夠,希望能接觸歐陸傳統的藝術領域,所以去了法國。在法國生活期間,我是跟修女住在一起,那邊最大的特色是,藝術很自然地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用特別去強調。因為本來就存在於那邊人的生活當中,沒有被特別區分出來。後來覺得紐約還是世界上藝術文化最豐富的地方,所以又去了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進修室內設計課程。那邊的課程就跟歐洲很不一樣,很講究實用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校教你如何將空間的可塑性發揮到最極致,而這套延伸性的方法,後來啟蒙了我對於策展的一套想法。

追求極致完美的造夢場 王建揚談理想創作空間

三、在什麼樣的契機下,創辦出這樣一個藝術空間?

李:我有一次去義大利米蘭,在當地朋友的介紹下,意外參訪到一個很特別的展覽空間,叫做Orlandi Gallery,創辦人叫做Rossana Orlandi,是位很敢表現自己、有獨特品味、很有魅力和有趣的女士。這個地方雖然號稱是畫廊(gallery),但你上網google看一下就知道,其實更像個住家花園,裡面根本就是完全天馬行空,有很多很神奇新鮮的東西,給人一種思想上完全解放、沒有任何限制(no boundaries)的感覺。我看到之後真的覺得太感動了,覺得怎麼會有這麼有精神性和生命力的地方,就決心在回台灣之後也要搞一個這樣的空間。但回來和朋友們一起找了很久,不是太貴就是空間本身不理想,後來在因緣際會下,剛好有一個長輩親戚有個儲藏室空出來,就決定跟他們商借,於是8樓藝術空間就這樣來了。

打造私人專屬太空艙 李承亮的移動生活況味

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_Pessy_Lee_(8).jpg
Orlandi Gallery展覽空間,左為創辦人Rossana Orlandi。(圖/李佩姒)

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_Pessy_Lee_(1).jpg

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_Pessy_Lee_(5).jpg
Orlandi Gallery展覽空間一景。(圖/李佩姒)

四、您專業領域和有興趣的領域是哪些?期望這個空間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李:說專業我當之有愧啦!不過我想我真的花了不少時間到處跑、到處看,眼界和想法前衛方面可能有點小優勢。在2015年,我曾經受朋友之託,以策展人身分策劃並執行了兩檔小型展覽:《PopUp靈光乍現—當代藝術展》。你問我是什麼大展覽也真的不是,不過當時從規劃到執行期間,我對於策展的實際操作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不是說擺擺東西、打打電話聯絡,或是照著藝術家或主辦單位要求做一些打雜的事情,而要設法將所學到的知識用於呈現出展覽內容的豐富性與社會性;展覽透過一位策展人來做一個主觀上的重新詮釋,而我要做的是要將一種理想中人、作品和空間等作為素材,構築出一種理解與觀看上的和諧感,這些就是我覺得我有能力且很有興趣做下去的地方。當時最原始的想法,其實是希望這樣一個展覽有其延伸性,會進化,從1.0、2.0、3.0這樣一直下去,因此8樓藝術空間就是基於這樣一個的目的而產生,有點朝永續經營的味道。

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_Pessy_Lee_(6).jpg
空間中藝術家創作一景。(圖/李佩姒)
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_Pessy_Lee_(9).jpg
空間中行為藝術排練。(圖/李佩姒)

五、8樓藝術空間曾經辦過什麼樣的活動?未來在展覽方面有什麼樣的規劃?

李:2017年曾經舉辦過德國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回顧之旅講座,以及德國「敏斯特雕塑計畫展」(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觀察分享會,兩場都很熱絡,來參加的朋友們反應都很好,也因此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大家對於這樣一個新空間也很捧場,我覺得很欣慰也很感謝。

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_Pessy_Lee_(7).jpg
藝術家參與活動討論場景。(圖/李佩姒)

我想這個空間是朝著美學或是藝術生活化推廣這樣一個理念去逐步辦進行,借助多樣性活動活絡藝術家、藝術愛好者、藝術專業人士等這些人間更緊密、更深入的互動來結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逐漸形成一個美學知識交流的環境。今後會頻繁地舉辦多元的講座、心得分享會,或是設計或藝術創作的展覽。理想中的狀態會是在一天之中,從藝術家或設計師講座延伸出藝術家作品展出、藝術家自己導覽、劇場式分享會或展演、相關電影欣賞、美式聚會party那樣一條龍、一系列的整天行程,就是要達到參與朋友間充分交流的目的。

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_Pessy_Lee_(3).jpg
參訪者討論情景。(圖/李佩姒)

六、台灣經濟大環境已經停滯許久,您怎麼看待這幾年國內藝術領域的現況與發展?和您所瞭解的國外狀況有何不同?

李:在國外,藝術被認定是文化的重要根基,也很自然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像國內把藝術當成某個階層或是某種特權階級的娛樂,變成「奢侈品化」。雖然不是全部,但在多數西方文明國家百姓的眼中,在「藝術」中生活成為一種「習慣性」、「理所當然」,和「藝術品」是不同的,不被視為一種特定商品,和是不是花錢去買一點關係也沒有。例如我看了很有感觸的卡塞爾文件展,德國人的文化中對於物件和脈絡本來就很重視,文件的保存和整理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且整理的有條不紊,文件作為證據,將事情脈絡都交代很清楚,就很具說服力。台灣的文化根基不夠深,做事也不夠嚴謹,自然文件展這類的也很難辦那麼好。另外,如紐約、倫敦、巴黎等國際大都會都有很多觀光客,國家自然也有能力也願意投入資源,在台灣辦什麼展覽就很難號召那麼多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此,我也只能在我能力範圍內,看看能做到那些改變,希望能一步一步好好做下去。

調皮卻不失嚴謹 李承道暢談創作軼事

國際化視野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新思維—專訪8樓藝術空間創辦人李佩姒_Pessy_Lee_(2).jpg
「8樓藝術空間」天台位置往下眺望景觀。(圖/李佩姒)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世界最古老藝術工作室在伊索比亞
描繪芸芸眾生 倪瑞宏仙閨收藏故事多
京都日式老屋時尚變身!三宅一生聯手無印良品御用設計師打造墨色簡約空間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