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在台灣的特殊專業學系當中,關於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保存的學系,應該可以算是少數會被關注的專業學系,而位於雲林的雲林科技大學裡的文化資產維護系,有一群專業且默默為台灣這個環境與文化去觀察與維護的教授與學生,在2018年的5月11日舉行了「時代文資」—第18屆山海觀文化資產研討會,從文化資產的價值當中,探索與討論。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0).jpg
第18屆山海觀文化資產研討會海報。(圖/非池中藝術網)

而此次研討會中也邀請到身兼兩種身分的湯柏鏗先生,於文化資產維護系所櫥窗展櫃,展出其相關藝術創作作品。湯柏鏗先生目前是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所在學深造的研究生,而另一個身分則是新銳藝術創作者。出生於香港,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美術系膠彩組,舉辦過多次個展與聯展,以及受邀到台灣各地藝術駐村經驗,且多次獲得大墩美展與宜蘭美展各項美展殊榮。以下是非池中藝術網與藝術家湯柏鏗的訪談內容。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2).jpg
藝術家湯柏鏗。(圖/非池中藝術網)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4).jpg
《如果我們還有時間》湯柏鏗膠彩展主視覺海報。(圖/藝術家湯柏鏗)

非池中(以下簡稱「非」):可以簡單介紹您在台灣接觸膠彩後,對於這項媒材感覺以及選用(紙質、箔、膠彩繪具)嗎?

湯柏鏗(以下簡稱「湯」):本來來台灣的時候,我其實也沒有很明確的說一定會往膠彩這媒材方面發展,可是到東海大學就讀美術系的時候,東海美術系的特色可以說是膠彩這項特殊媒材,我自己很少接觸過這類媒材,想說試試看這項媒材的呈現方式,後來發現這項媒材讓我引起很有共鳴的研究興趣,所以就毅然決然選擇膠彩這項媒材。

一檔探索古代顏料的展覽 挖掘百年手稿背後驚奇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5).jpg
藝術家湯柏鏗工作室膠彩顏料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7).jpg
藝術家湯柏鏗工作室膠彩礦物顏料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

在接觸與學習膠彩這項媒材中,會使用到一些礦物顏料,除了礦物顏料外,也可以對材料上的接觸更熟悉;在我的作品中也常出現箔的運用,箔這項媒材在某個程度上來說,可以代表很多的意象,例如:箔在某些創作當中的運用中可以表示「水」這樣的意義,它也可以比喻成一個不存在或是虛幻空間的意思,所以創作者也會有運用貼箔這個動作。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6).jpg
藝術家湯柏鏗《變異二》貼箔作品細部。(圖/非池中藝術網)

簡單來說,水干與礦物顏料兩者都是屬於膠彩媒材的一種,我自己會比較偏向於使用礦物顏料,可是如果真的有需要,我還是會使用水干顏料來做某些我需要的呈現效果。但在這兩者的取向選用在於,藝術創作者是你/妳,要如何呈現出作品的質感與質地,才來選擇水干或是礦物。而我選擇礦物顏料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的粗細顆粒度的呈現方式;水干的使用會偏向於一些礦物顏料之下的多色打底底層,或是使用在細部勾勒的描繪,因為描線與拉線的不容易,所以需要有細粒子顏料調配才畫的出來。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3).jpg
藝術家湯柏鏗工作室膠彩礦物顏料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1).jpg
藝術家湯柏鏗工作室膠彩礦物顏料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

非:這次以麻雀作為主題的靈感來源大多來自哪裡呢?

湯:此次麻雀這個主題不算是因為這次展覽而創作出來,而是麻雀主題從上一年就開始延續創作下來。我開始研究麻雀這個主題來自於,牠(麻雀)在某個程度上算是我對我父親的思念。我曾經記得在我小時候,雖然那時記憶還很模糊,我父親與我分享麻雀的故事,然而麻雀也在我們生活周遭是很常會遇見的動物,每當我看到牠,就像是一個連結我對於我父親的思念與投射意象。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6).jpg
湯柏鏗《習慣思念》。(圖/非池中藝術網)

雖然現在父親不在了,但每當我創作這麻雀系列的時候,從中我看到我對我父親的投射,而這些作品就是我會分享給我父親的事情,像我去了哪裡參觀考察、或是我做了些什麼...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5).jpg
湯柏鏗《最好的時光》。(圖/非池中藝術網)

非:發現您的作品中除了麻雀的主題以外,也會搭配文化建築物以及花朵部分,可以與我們分享當中的創作理念嗎?

湯:麻雀對我來說算是一種日常的投射,本來想多做一些四方形的(16cm x 16cm)尺寸的作品,這樣的系列呈現都是來自我的日常(事情或事物),雖然這些私人的日常創作在每件作品中用很簡單的呈現,或著是看起來不太起眼,但可以算是一個長時間的紀錄我每一天所發生的體驗與日記。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7).jpg
湯柏鏗《絲瓜》。(圖/非池中藝術網)

《習慣思念》這張作品是我在鹿港龍山寺工作與考察時所創作與記錄的,因為我目前還在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就讀研究所,所以這類去探勘與考察實習的日常也會被我帶入我的創作中。每幅建築物都是採取一個構建,去說明我的故事,可以算是我到這個地方的打卡紀錄,我說它是日記,但它並不是每一天都會發生的事,它們比較像是發生後的紀錄。

第13屆達喀爾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成為不容忽視的非洲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9).jpg
湯柏鏗《習慣思念》細部。(圖/非池中藝術網)

而有關花朵植木的創作中,也源自我以前居住在台中時,住家門口一出門每天都會看到幾棵櫻花樹、學校的鳳凰木…這樣的視覺經驗與觀察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變成我繪畫創作的日常。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20).jpg
湯柏鏗《鳳凰木》。(圖/非池中藝術網)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9).jpg
湯柏鏗《櫻》。(圖/非池中藝術網)

非:您認為現在深造於文化資產維護學系研究所中對您的創作來說有什麼樣的連結與影響?

湯:從東海大學至雲林科技大學的全新環境去學習,對我來說也算是一個非常陌生的領域,當然在我接觸了這些不熟悉的領域後,也讓我的創作有很多新的體驗,就像是文化資產維護系的學生來說,我們需要很常去參訪、工作與考察文化遺址相關地區,所以這四幅作品《習慣思念》、《遙遠》、《最好的時光》、《異途》都來自我在這個學習環境中的活動紀錄。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3).jpg
湯柏鏗《最好的時光》細部。(圖/非池中藝術網)

在全新的環境創作,自然而然也把我在這所學習的事物帶入到我畫面的構圖呈現。雖然作品畫面沒有很明確的告訴觀者這是哪裡的建築或遺址,但這類的日記都可以被歸類成我的生活日常。而這些建築物是台北的龍山寺、台北故宮、以及高雄中油五輕煉油廠。在《異途》這張作品裡,就是我去高雄中油五輕煉油廠所帶回來創作的靈感,這個構建叫作高空燃燒塔,煉油廠區給我很特別的感覺,讓我對於這樣的工業遺跡感到驚艷與佩服。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2).jpg
湯柏鏗《異途》。(圖/非池中藝術網)

非:有別於先前金魚系列的創作,從金魚到麻雀,對象物的描繪轉變能與我們分享嗎?

湯:我認為它並算不是一個轉變,算是一個創作旁支的系列發展。對我來說,金魚還是我最主要的創作主軸,只是我有一天突然聯想到我跟我父親之間的親情連結,所以才有麻雀的發想。我常常與大家分享就像我擁有一個水族館,飼養了許多金魚創作,而麻雀的出現,只是在水族館隔壁加蓋一個麻雀園的感覺。然而水族館還是照常營運,不會因為麻雀的出現所以消失。我也認為其實金魚與麻雀這兩者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唯一個關聯性在於我自己對創作本身的感應,這像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千呼萬喚始出來.王攀元 過盡千帆的繪畫藝術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8).jpg
湯柏鏗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jpg
湯柏鏗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

在我的創作當中,金魚佔據了99%我的情感與情緒的描繪,還有精神狀況的反應,也算是比較虛幻的感覺。但在麻雀系列來說,我帶入很多外在觀者能清楚了解的存在物,這些建築物也確確實實存在過,減少了很多虛幻的想像在畫面,算是一種記憶的紀錄點,更多的是我與現實世界作接軌的想法。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21).jpg
湯柏鏗《遙遠》。(圖/非池中藝術網)

非:接下來的創作中,您有什麼新的想法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湯:我想我的主軸還是在金魚方面,不過我想做一些大的突破例如尺幅方面的改善。在我未來的創作裡,金魚並不會消失,牠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心理層面的表達,牠(金魚)就是代表我。而我會依循心理層面的演變,形成不同的金魚系列。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18).jpg
湯柏鏗《變異二》現正於亞億藝術空間展出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

旁支系列的話(麻雀系列),不能完全保證不會有其他動物的觀察創作發生,因為人的生活時常都在體驗與改變,我希望在我想像力範圍中,建造一個廣大的動物園來經營這些我所喜愛的創作。

專訪新銳膠彩創作者與文化資產維護的學習者—湯柏鏗_(4).jpg
湯柏鏗《罌粟》。(圖/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家簡介│湯柏鏗

湯柏鏗1994年生於香港,2016年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膠彩組,現居於臺灣中部。曾舉辦過多次個展與聯展,亦以作品《變異》入選大墩美展及《呼吸》入選宜蘭美展等。內容多在探討人類行為與個人情感之間的關係,試圖借賦予作品某種生命象徵或是存在意義,藉此隱喻自身對於周遭環境的體會。

湯柏鏗個人網站|http://tongpakheng.wixsite.com/alfa/artwork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在公園遇見「鄰居」 用藝術創作讓城市加溫
鳥糞也能變黃金? 藝術家赴祕魯海島拍紀錄片
藝術產業交流的新展望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2019年元月重磅來襲!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