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產業光鮮背後的壓力、霸凌與歧視

(本文經《LADYMAX》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時尚產業光鮮背後的壓力、霸凌與歧視_(1).jpg
受訪者無奈地表示,至今沒有聽到時尚或零售產業中積極的職業生涯故事。(圖/LADYMAX)

外界認為時尚產業充滿幻想,但隱藏在產業背後的陰影卻是巨大的。

時尚網站《Fashionista》與《A Fashionable Pause》日前合作開展了一個有關時尚產業霸凌的調查計畫,匿名調查640名從事公關、編輯、零售以及設計的業界人士,收集了有關欺凌、壓力過大和不能平衡生活與工作的數據,旨在揭露時尚產業現狀並刺激變革,調查結果顯示,時尚產業的霸凌問題依然十分嚴峻。

調查首先揭露了業內最嚴重的霸凌問題。在該調查中,霸凌被定義為危害健康的虐待、威脅、羞辱或恐嚇;干擾、破壞或阻止完成工作等行為。超過60%的受訪者表示霸凌行為的發生是他們工作環境的常態。8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被同事霸凌過。

時尚產業變壞了嗎?

時尚產業光鮮背後的壓力、霸凌與歧視_(2).jpg
這份產業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時尚產業的霸凌問題依然十分嚴峻。(圖/LADYMAX)

在霸凌的形式方面,72%的受訪者聲稱其上司會將公開羞辱作為一種懲罰形式。60%的人則表示被上司用諸如「還有幾十個人在等著你的位置,如果你不想要它,就趕緊走人」的話術進行威脅。還有7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在工作時被大吼並辱駡。

更有一名受訪者給調查小組寫了匿名信,描述了其同事在推特上匿名網路霸凌、故意將別人排除在公司派對或會議、辱駡等行為。整個產業中,員工不被尊重成為常事。另有受訪者講述極端事例,稱其同事被同一家大型公司解雇並重新雇用共三次,這清楚地表明,員工是可任意處理和替換的,「我們根本一文不值。」

Met Gala根本《辣妹過招》翻版?!時尚界人士:懷念不用看Anna Wintour臉色的日子

時尚產業光鮮背後的壓力、霸凌與歧視_(3).jpg
超過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霸凌是工作環境中的常態。(圖/LADYMAX)

來自上司的欺凌還包括無理的要求或成為代罪羔羊等。其中82%的受訪者表示其主管經常提出一些不現實的要求。51%則表示常被上司差使做與工作無關的私事。另有76%的參與者表示曾被上司當作替罪羊,這導致員工普遍對上司的信任度較低,有87%的人不放心跟其主管共同探討問題。

時尚產業光鮮背後的壓力、霸凌與歧視_(4).jpg
80.91%的受訪者表示曾受到同事霸凌。(圖/LADYMAX)

除了被上司或同事欺凌外,過量工作和其不成正比的薪資是產業環境不健康的另一個關鍵點。調查顯示,半數的受訪者每週工作超過50小時,大部分從業者無法很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每週無薪加班超過10小時。76%的受訪者表示在其工作環境中經常能感受到「這不是可以去吃飯或上廁所的時候」。另外,有83%的受訪者表示即使他們在休假主管也期望能夠透過短信或電子郵件聯繫到他們。另有受訪者抱怨,時尚產業報酬過低、工作過度且沒有任何福利。

從「醜陋的小怪獸」到《Vogue》總編輯 黛安娜佛里蘭:想過得好,就親手拿定主意創造出來!

時尚產業光鮮背後的壓力、霸凌與歧視_(5).jpg
有約34%的受訪者每週無薪加班超過10小時。(圖/LADYMAX)

與此同時,永遠光鮮亮麗的時尚產業要求從業者也要光彩照人、美麗奪目,但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工資並不能支持他在外表裝扮上的需求。超過62%的受訪者表示大環境要求他們穿著超過支付能力的服飾。

「看臉」也成為職場常態。幾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曾受到過關於其在工作時穿著打扮或相貌上的負面回饋。一名工作人員在受訪時提到,自己曾被某著名出版集團主編評價,她雖然很聰明,但長相看上去對於紙媒產業來說太「兇惡」,所以要求其認真化妝,否則就只能在數位部門工作,因為在那裡只需要看上去「有創意」就好。這位主編還因為「看上去和雜誌氣場不符,既不夠瘦也不夠美」的理由拒絕提供一位員工升職的機會。

針對身材的挑剔與偏見不僅在雜誌產業存在,在零售產業也屢現不鮮。一位「大尺碼」女性受訪者表示,同事們常常抱怨和嘲笑說所有的胖子都很懶惰,不懂為什麼胖子可以忍受自己。還有一個經理表示,她認為所有門市都不該有胖子,因為他們應該為自己有這樣的身材而羞愧。而所有的這些話都是當著這位受訪者的面所說。

對於種族和宗教的歧視更是時尚圈的老生常談。例如拒絕穆斯林職員穿著節日時的特定穿著,還有一位受訪者提及其同事經常搞混三個完全不相像的黑人員工名字,或拿她們開玩笑,但諷刺的是,辦公室有八位淺棕色皮膚的女性,其中幾位還長得很像,卻從來沒被弄混過。

打破種族藩籬!《時尚教父的福音》見證《Vogue》前編輯顧問André Leon Talley的崛起與沒落

除了種族歧視,在這個女性居多的產業中,對女性不尊重的行為也並不少見。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說,「我想要在每天10小時的工作後回家休息,但是我曾因為拒絕參加與公司男性投資人(年齡與我父親相當)的聚會而被公開批評。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就是公司用來吸引投資人的道具。」

比工作氛圍惡劣更嚴重的是,從業者認為自己在產業的前景並不光明。超過85%的受訪者表示在人脈關係上沒有信心。有79%的受訪者表示其需要「付出代價」才能在產業有更好的機會。更有約84%的受訪者則表示考慮離開時尚產業。而在半數曾在其他產業工作過的受訪者中,有77.5%認為以前的產業環境比現在更健康。一位受訪者無奈地表示,至今沒有聽到時尚或零售產業中積極的職業生涯故事。

從「醜陋的小怪獸」到《Vogue》總編輯 黛安娜佛里蘭:想過得好,就親手拿定主意創造出來!

事實上,美國有許多真人秀節目,如《決戰時裝伸展台》(Project Runway)、《超級名模生死鬥》(America"s Next Top Model),裡面選手的勾心鬥角、針鋒相對以及導師的毒舌點評常被大眾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這其中是戲劇成分居多還是真實情況的體現難以考究,但時尚產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是有目共睹的。

值得關注的是,不僅僅是較低層級的職場人士在時尚產業遭受焦慮與壓力,身居高位的雇員同樣飽受產業環境困擾。曾在英國版《Vogue》工作25年的資深時裝總監Lucinda Chambers在離職時,就曾向英國獨立時裝雜誌《Vestoj》大吐苦水,談及她被新任主編Edward Enninful解雇的事情細節,以及她在Marni和《Vogue》工作時的產業內幕,更抨擊了產業內的普遍焦慮,稱「時尚界就是一群焦慮的人。」

Anna Wintour談快速發展的媒體與時尚 「人才陷入時間不夠的惡性循環裡。」


時尚產業光鮮背後的壓力、霸凌與歧視_(6).jpg
前任英國版《Vogue》時裝總監Lucinda Chambers。(圖/LADYMAX)

在這篇名為《我還能拿到秀票嗎?》(Will I Get A Ticket?)的文章中,她表示自己突然被新任主編解雇,人事部、與她共事25年的同事、董事長,甚至是出版人都不知道這件事,「他們做出這個決定只用了3分鐘」。她續指,快時尚讓人們對LVMH等大集團提高了期望,商業開始逼迫設計師讓每個創意人士都像商人一樣思考,永遠想要更快,想要更多。一年8至16個系列的設計使設計師壓力巨大,很容易出現酗酒,依賴藥物或是精神崩潰的現象。當今的時尚也對失敗缺乏容忍,每個人都可能隨時出局。

誰「殺死」了Raf Simons

她還透露自己被解雇後落差感極大。「大部分離開Vogue的人都會感到落差,事實證明你個人的價值從來沒有高過公司的價值。」但她認為,她不會再為這些事情所焦慮了。從Lucinda Chambers的採訪中可以看出,焦慮情緒遍及全產業。

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任由以上問題在產業滋生、肆虐,甚至成為一種「文化」,那最終站上高位的人將會是那些在霸凌、歧視、不斷加班的環境中肆意妄為、或認為上述行為是正確的人。

儘管該時尚產業霸凌現象報告的樣本量不大,但它依然對產業具有警示作用。作為從業者,每個人都有義務為健康的產業環境作出努力,而時尚媒體的責任則是激發討論。正如,《Vestoj》雜誌早前表示,這樣的討論會讓時尚媒體更加「有力和有用」。

(本文經《LADYMAX》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John Galliano爆炸性發言:「若繼續待在Dior,我大概會死掉。」
Balenciaga模特兒試鏡遭霸凌事件餘波蕩漾 被指控者出面澄清絕無此事
「種族歧視」風波未平,Prada表示:將成立一個專注於文化多元化問題的諮詢委員會
時尚惡魔內心世界大解密!73個關於VOGUE總編輯安娜溫圖Anna Wintour的時尚秘密
一生都在挑戰時尚圈的殘酷與現實!《Vogue》前編輯顧問André Leon Talley:我靠自己爬上來,也會獨自走下坡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