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工藝的歷史演進,可從唐朝茶酒器分家開始說起,接著由茶聖陸羽所撰寫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問世,延續至宋代發展極致的茶藝文化,對於選茗、擇水、烹茶、器具及品飲等方面更是講究。到了日本,茶道成為美的實踐,而台灣的茶藝則經歷許多國家與民族的融合。
百家爭鳴的台灣茶早已是在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24個節氣都能產茶,茶器工藝也與時俱進,有鑒於此,2019文博會華山1914文創園區工藝館,以《茶 3.1415》為題,將茶文化演變的時空路徑作為端點,論述生活中的工藝百態。
由策展人徐景亭,以及協同策展人吳孝儒、盧怡安共同規畫,「以茶為圓心,工藝為半徑,畫生活為圓周,看見文化的面貌。」呼應文博會主題「Culture On the Move-文化動動動」,將「傳統與創新的工藝混種」作為切入角度,帶領觀者看到茶葉製作、茶器製作、茶席安排、茶點選擇等各個面向。
在地文化On the Move!文博會動起來 釣蝦、辦桌看見台灣傳統
「文化是在一個動態之中發現一些軌跡,而不是過去或未來式。」身為《茶 3.1415》協同策展人的設計師吳孝儒表示,「展覽中有器物、有歷史、有文化、有史料,讓大眾了解台灣茶與工藝間的碰撞與關聯。」期望透過茶文化的視角,引導觀者在不同場域中,思考台灣工藝於當代日常的精神及價值,在不斷推演的時代變動中,發現工藝於生活中的文化路徑。
茶由草、人、木所組成,吳孝儒認為單純看茶這個字便很有趣,草指的是自然界的樹葉,人則代表文化,木意謂材料,茶的造字本身就具有這樣的意義。吳孝儒表示,「人的思想會影響茶葉的變化 器物的搭配也因人而異,很多人喝茶都是憑感覺,因此展覽不強制去規劃泡茶的樣子,不同的族群,自然會有他們的風貌,沒有絕對值。」
為台灣工藝師按讚!故宮參展文博會 揭露聯名服裝設計師周裕穎幕後故事
然而,還是有些人期望台灣茶能有一套科學根據做定義,就像國際間咖啡師一樣的建立標準,因此,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特與工藝師合作一整套茶具,以同一個器型做標準,材料可分為紫砂、陶或磁等,茶器上的釉藥也不一樣,燒製方式依電爐或柴燒等各種方式處理,因此製作出來的成品的毛細孔粗細自然也不同,之後再用這些壺去泡每一款茶做鑑定,依照數據建立標準,觀察茶葉與茶器間有趣的變異過程。
出訪使臣成亞洲文化推手!故宮《亞洲探險記》曝光17世紀東西交流秘辛
始於千年前神農氏嚐百草的茶,曾經發展為貴族文化儀式,甚至是禪修的身心合一,當然也成為商人的投資標的。雖然有過茶價比金高的時代,但現在用銅板價卻也能輕鬆喝到手搖茶。為延續文化演進的脈絡,《茶 3.1415》也邀請食物設計師,開放性思考品茗生活的未來樣貌,從茶的色與味、新工藝的特性、以及人的行為變化分析,建構出對於未來品茗文化演變的想像。
臺北時裝週品牌秀飆創意!茶香四溢挑逗感官 蒙面模特展前衛設計
台灣早期便開始外銷茶葉,出口以大稻埕為最大宗,展覽現場也將舊時古地圖與現今地圖交疊在一塊,可以看出現今存在的古蹟,並且利用VR技術,讓人如同走入時光隧道。象徵傳統與當代在現今不斷混種對接,產生全新的時代語言,生成工藝脈動進程中的重要軌跡。
《茶 3.1415》現場的榻榻米區也會進行10場論壇,14位包括懂茶、懂茶具、甚至懂設計的專家,一起來開放性討論茶藝與工藝之間的關係。從文化到場域之間的關係,而打造出的器物結合日常,以動態展示的方式呈現,彰顯出對於台灣當代美學的思考與價值定位。華山1914文創園區工藝館開放展出至2019年5月5日。
採訪攝影:BeautiMode 資料來源:台灣文博會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