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八世紀初開始,中國風格大量運用於西方鐘錶造型工藝中,卡地亞(Cartier)1922年至1931年生產的13款以中國神話瑞獸、神話人物為主題的系列時鐘便是其中的經典代表。
上班族的第一件珠寶!卡地亞、寶格麗、Tiffany這樣買最實在
為呈現東西方藝術交流中的互鑑,睽違10年,卡地亞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再度攜手合作,在午門展廳展出《有界之外:卡地亞・北京故宮工藝與修復特展》,跨越時間和技藝的界限,體現北京故宮與卡地亞對文化的尊重與包容,對激發藝術靈感淵源的不懈探索。
展覽集結800餘件藝術作品,最早的展品可追溯至明代。分別來自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澳洲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卡達國家博物館(Qatar National Museum)、瑞士拉夏德芳國際鐘錶博物館(International Museum of Horology)等。
修文物也修人品!《我在故宮修文物》看見文物修復師體現「擇一事,終一生」的職人堅持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9 年 6月 月 5 日 上午 2:56 張貼
於 PDT 2019 年 6月 月 5 日 上午 2:56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9 年 6月 月 3 日 上午 6:27 張貼
於 PDT 2019 年 6月 月 3 日 上午 6:27 張貼
《有界之外:卡地亞・北京故宮工藝與修復特展》可說是北京故宮與卡地亞近年來合作成果的展示。起始於北京故宮鐘錶修復團隊在與卡地亞進行合作交流時的真實感悟,雙方對鐘錶技藝的切磋探索中,回溯時間和歷史的脈絡,激發出彼此對傳統的領悟,也讓雙方的合作不斷突破本來的界限。
展覽共分靈感中國、風範見證、時間技藝三大主軸,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與卡地亞所代表的近代跨越國界創作結合,立體展現雙方聯合修復成果。透過展覽,希望能夠啟發觀眾在欣賞中西方珍寶藝術的同時,領略珍寶藝術所富有的美感,感受技藝與工匠精神的積澱,關注展品背後中西交融的歷史和意義。
靈感中國
在北京故宮研究專家的眼中,卡地亞胸針上雙龍戲珠的紋飾可以從中國古建築、家居、工藝裝飾中找到源頭,而卡地亞橋牌盒四角裝飾的凸圓形珊瑚意像也和北京皇城四角樓一脈相承。逆跳指針鯉魚時鐘的海水江崖式造型靈感源於中國龍袍裝飾紋樣,寓意「江山永固」,而指針的裝飾小龍則契合了中國民間祝福高升的吉祥語「鯉魚躍龍門」動態形象,時間與永恆,鯉魚、海水到龍的昇華,卡地亞對異域文化的精準理解和超凡創造力,成就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風範見證
風範見證則是以對卡地亞自創立之初到裝飾藝術巔峰的風格演變歷程進行了梳理,透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材質、不同風格等多種角度全面呈現了卡地亞自創立之初便堅定 不移的先鋒創新精神,詮釋了卡地亞珠寶所具備的極高辨識度的歷史淵源。
宛如中西造型藝術的交鋒,無論是法蘭西帝國時期的冠冕,還是清代宮廷服飾中的皇權象徵,都是裝飾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在權力的頂端體現著個人意志和國家榮耀的傳承。來自故宮的三件展品堪稱重中之重:朝珠、乾隆皇帝龍袍、大清嗣天子寶,皆是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皇權的代表,與展廳中卡地亞的皇室珠寶交相輝映。
美國建築師化身帝王修復師!Annabelle Selldorf修復紫禁城內乾隆花園 以幾近失傳的明清工藝一揭宮廷面紗
時間技藝
卡地亞善於捕捉以往鐘錶歷史中瞬間出現的特殊技術或獨特設計,並驅動技術創新,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那些卡地亞鐘錶中頗為引人注目的神秘鐘、滾鐘、重力鐘,在鐘錶史上都能找到他們早期的身影。此次展出的卡地亞重力滾鐘,沿著特定角度坡面勻速向下滑動,歷時8天從頂端到達底部,這種鐘錶沒有發條,不用上弦,是工業革命和近代科技催生出的創新技術。
同時,故宮亦從禁苑走向現代,昔日清宮造辦處做鐘處肩負的製作和修復職責依然傳承有序,北京故宮與卡地亞合作開展的鐘錶科技修復正走在國際前沿。自2014年起,北京故宮確定了六件待修復古鐘錶,由科技部門與卡地亞製表工坊共同修復機芯,隨後雙方在2015年正式簽訂了修復合作協議。2017年,這六件鐘錶經過聯合修復獲得重生,由導演李少紅製作,反映雙方合作歷程的專題紀錄片《喚醒時間的技藝》也會在這一展區播放。
比安海瑟薇更搶眼!女版《瞞天過海》讓卡地亞絕版項鍊風華重現
《有界之外:卡地亞・北京故宮工藝與修復特展》展出時間自即日起於至2019年7月31日止,展期為兩個月。
Text、Photo:Cartier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