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成了八爪魚!數位時代下,時尚產業工作者無法擺脫的惡夢

(本文節錄自積木文化《Fashion Week臺上臺下:從搶秀票到After Party,時尚產業「哇」聲幕後的商機與心機》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參與時裝週超過15年,有幸看到時裝週如今進入到一種全然失控的狀態,其實也是一種難得的經驗。怎麼說呢?因為,原本應該專注各個專業、各司其職的工作者們,在手機與行動數據的快速發展下,已不得不「分心」,或是讓其他角色多掛在自己身上,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或是業界的影響力。

最明顯的首位被影響者,必然就是品牌創意掌門人──設計師了。基本上,設計師的主要任務,在於稱職地將創意工作打點好,多餘一點的周邊工作不外乎是:每場時裝秀結束時出來揮揮手致意、秀後接受採訪,頂多偶而為了品牌的擴張,飛到一些特殊活動的現場造勢。然而現在,設計師顯然已成了品牌行銷端的重量級專業「明星」,雖然無法硬性規定設計師們需全然配合(設計師常和藝術家一樣,有不少堅持的do & don’t),但是他們涉獵的範圍已經逐漸擴充,像是參加許多非自家品牌端的造勢活動或宴會、執行跨界合作⋯⋯等。在社群媒體強盛的今天,設計師還得經營自己的Instagram、Twitter或是Facebook,尤其時裝秀前後的發文,更儼然是衝高粉絲流量的最佳宣傳方式。試想,連美國總統川普都被外界諷刺他以Twitter治國(意指川普經常不透過幕僚系統,而以個人的Twitter帳號發表重要言論),設計師本人也不得不得像個網紅般,不再只是過往以設計專擅領軍的傳統樣貌,或是時裝秀後只要接受採訪曝光即可,該進行「分享」的事物可是多上許多。

差點氣走時尚惡魔?!時裝秀延誤被罵翻 Marc Jacobs上IG道歉:是我計畫不周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idden garden*

Alessandro Michele(@alessandro_michele)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能全然接受時代更迭,將自己的角色做變化的,多是屬於年輕世代、習慣網路世界的設計師;如Balmain的設計師Olivier Rousteing便是Instagram的重度使用者,我觀察他每天從一醒來到入睡前,總是不斷在自己的Instagram粉絲頁上分享著周遭的所見所聞,其中當然不乏和明星、名模好友們的互動,熱中經營下,粉絲數已高達540萬,驚人吧!影響力可一點都不輸給明星們。而他的高度影響力也讓之前Balmain與H&M的合作,掀起討論熱潮。但平心而論,將自己的生活點滴毫不保留地攤在眾人面前,並不是每位設計師都能適應的,所以多數資深設計師依舊保持半推半就的態度,或是由專人代為管理粉絲頁,可見粉絲專頁之於設計師的重要性,已經讓設計師扮演角色的多元性,再上一層。

感動落淚還是想呼設計師巴掌?你難以想像的總編看秀人生

除了設計師得有如八爪章魚般地拚命工作著,其實品牌的行銷公關人員也何嘗不是?以前的行銷公關人,多是在時裝週期間處理時裝秀的相關演出與採訪事宜即可;但是今天,當設計師的工作要項變得和時尚編輯們一樣複雜,品牌曝光需求在數位環境下被要求要多多益善,他們必須為時裝秀找出更多哏、製作更多的報導素材,才能在時裝週品牌消息滿天飛之際,衝出重圍,獲得高度的關注力。如何為一季時裝秀規劃出好點子,除了最簡單的邀約名人到場,如何讓所有媒體與社群媒體能在短時間內擴大新聞的發酵力,已經變成一道既辛苦、又難度頗高的功課。而品牌的行銷公關人,更經常得在睡眠時間之外,不斷地監控社群媒體上的變化,以獲得良好成效;對了,連代為管理那些不愛自己經營粉絲團的設計師的帳號,也成為品牌行銷公關的另一項任務。

沒有人想永久經營了?!時尚「神仙教父」痛批品牌淪金錢遊戲工具


既然設計師與行銷公關都已擴充了工作範圍,沒理由媒體們還能安然自在地過日子;事實上,媒體的痛苦指數,不但一點都不亞於前兩者,在時裝週期間的悲苦慘度,堪稱到達了最高級數。怎麼說呢?基本上,媒體們各自得依各家讀者屬性,在線上策動關於時裝秀的所有內容:秀前的現場裝置、名人蒞臨、時裝秀進行中的狀態、秀後的設計師或名人專訪、showroom的近距離賞析新一季作品、趕秀中隨手街拍名模或部落客們⋯⋯,在時裝週的每一天、每一場秀,該發的圖片、即時訊息、影片、專文⋯⋯,工作量大到每位到場採訪的編輯或記者,幾乎人人都疲憊不堪;而想要好好坐下來看一場秀,或好好地在設計師與模特兒們謝幕時拍手致意,都成了最奢侈與浪漫的願望。

想和《Vogue》創意總監顧問Grace Coddington共事?前任助理真心話揭密工作實況


媒體前端記者的苦不堪言,理所當然地也拉下同行的攝影師們一起「共襄盛舉」。其實,並非所有攝影師都加入「慘慘俱樂部」的一員,部分拍攝時裝秀的大牌攝影師尚能保持舊有的工作模式。而和前端記者一樣需要拚命找發稿素材的攝影師,有的不但要拍時裝秀,還要趁時裝秀開場前捕捉前來的大名人,或是秀後離開前在場外等著散場出來的名人、名模的身影⋯⋯,攝影師一天拍出大量的照片,然而能用上的微乎其微,但還是得用力賣力地按下快門,絲毫不能鬆懈;甚至更驚人的,部分區域的攝影師除了拍攝平面畫面,還兼任動態影音的拍攝,瘋狂吧!

社群平台帶來的反思 《Vogue》美國版時尚藝術總監Grace Coddington直言:「我討厭Instagram!」


前面四者,只是我從時裝週上所舉出焦點角色在環境劇變下的多工例證,其他相關聯的工作夥伴其實也都面臨同樣的情況。這是一種常態嗎?我想,在大環境尚未找出更有效解決目前全球獲利模式困境與發展之前,多工應該會是一種無法擺脫的惡夢(甚至此現象也在其他產業逐漸發酵)。即便如此,換個角度想,在無法擺脫之時,不妨抱著開放的心胸接受它,並且抱著多方學習與調整個人作業節奏的方式,你會發現,原來做事與思考的邏輯力可以有意想不到的爆發力,會有向上大跳一階的進化。事實上,會有如此的論調,是當我同步接受媒體平面與網路上沖下洗的新趨勢統籌洗禮後的感受;我的確更忙、的確一個人像是當三個人用,但是,我努力堅守自己想要的生活節奏,以及堅持學習該學習的,沒想到,我的大腦逐漸轉化出一套過去意想不到新運作邏輯,而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進化,因為刺激、因為困難、因為堅持,而逼出人的新能力吧!在此,似乎得推崇一下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套理論在當今數位的時尚舞臺上,正血淋淋地發生著。

網路發達的年代裡,時裝週能繼續嗎?


作者/廖秀哖
現任《Harper‘s BAZAAR》國際中文版總編輯,曾任《美麗佳人》雜誌服裝主編、《費加洛》雜誌時尚總監,蘋果日報副刊時尚組組長,擁有逾二十載的時尚媒體經驗。與臺灣時尚生態一同成長,走過瞬變媒體圈,褪盡絢爛外衣專注於時尚本質,擅於洞察媒體、時尚與藝術變遷,提供大眾經過沉澱與淬煉的厚實觀察。

買書做公益: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邀請您透過此連結購書,由此所得的收入將全數捐贈給香園基金會

【前輩我想問】流行到底是誰決定的?Harper’s_Bazaar總編輯來解惑1.jpg

(本文節錄自積木文化《Fashion Week臺上臺下:從搶秀票到After Party,時尚產業「哇」聲幕後的商機與心機》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創時裝週先例!不在乎與眾不同的9歲截肢小女模
華麗泡泡被戳破!當時裝秀不再有足夠預算撐場時
2020春夏四大時裝週買手觀點:街頭風退流行,精緻剪裁成趨勢
為200多件舊衣進行「分子料理」!設計師周裕穎:只要懂得創作,世界上沒有廢棄物
台灣時尚產業落後他國?《Harper’s BAZAAR》國際中文版總編輯廖秀哖點出癥結︰職人始終不被重視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