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南韓經驗有用?美學紮根與在地元素才是台灣文創通往世界的大道

從韓劇風潮開始席捲全世界,到2012年紅極一時的騎馬舞、甚至是至今風靡少女的BTS防彈少年團,在南韓政府十多年來集中資源,陸續振興遊戲、電影、電視、音樂等領域之下,彷彿打開了他們通向國際的大門,但這個模式可以完整複製到台灣?

台灣文創之路怎麼走?
社會學家暨作家李明璁認為,「台灣焦慮的想複製南韓經驗,但我們還該學習15年前的他們嗎?」他建議,觀察那些文化創傷之下的代謝和修復,可以找到更適合的路,就像是瑞典扶植多元文化和新創的做法:投注資源維持文化多樣性,發掘有才華的個體,有了旺盛的生產能量,才談得上輸出。

文化趨勢觀察家暨跨界策展人張鐵志則從文創事件,提出三個影響產業方向的重要因素。首先是「重返土地」的各種表述,從地方創生的崛起,青年回到故鄉找到一套生活模式,或者是重新爬梳歷史,以第一次直面二二八事件帶來的恐懼,《返校》這部電影就成功創下兩億的票房。

導演徐漢強專訪/上映三天全台累積6770萬票房! 《返校》為什麼這麼紅?它點醒你習以為常的自由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貼


第二是「多元價值的落實」,例如同婚法案的通過、Leo王得到金曲獎最佳男歌手;最後則是「設計與美學革命」,從國慶的Logo設計疊代,台灣文博會與台灣設計展的多元奔放,都證明了設計美學進入公眾視野,也深入公部門。文博會策展人劉真蓉說,文博會是一場尋找的運動,在文化動態裡匯聚人、事、物,「我只是擅長拉架構,再把大家都叫來一起執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eowangmorrison)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傳統與當代面對面
以文博會的「演變舞台」為例,劉真蓉希望對接傳統與當代,將台灣百年的文化凝聚縮時,在展期內輪番上演。其中布袋戲國寶陳錫煌和拍謝少年合作一場四十分鐘的演出,要為布袋戲和當代音樂找到結合的可能,「要追求創新,但也要尊重傳統,雙方必須彼此了解。」為此開了十幾次會議,做了五套節目腳本,精準到每五分鐘雙方要做的事情都要一清二楚,「現場安可時是一種很奇怪的感受,許多人留著眼淚,但是非常開心。」

在地文化On the Move!文博會動起來 釣蝦、辦桌看見台灣傳統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貼

公部門與設計力量結合
designsurfing主理人設計浪人也在「毛細台灣」論壇回顧了2019年文創事件,他認為公部門願意接納設計力量的現象愈趨明顯。早前花了七千多萬做了整裝的台鐵,成品卻不盡如意、飽受批評,但今年他們成立「美學顧問小組」,希望改善台鐵美學。

在看到改裝的版本後,「改變非常大,可以說在預算下做到最好的狀態。」雖然仍有小的瑕疵,例如吧檯設計極美,但後面卻擺放老舊的廣播機器,他在現場指出這個畫面衝突後,台鐵人員在兩天後傳了一個照片,給予廣播機器新的外觀、快速改善這個問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funtaoyuan)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另外台東設計中心也將於2020年陸續行動,預期能為公部門與設計力量合作帶來新的典範。然而在所有文化事件,《The Affairs》總編輯李取中覺得最重要的是新式國民身分證拍板定案,李取中補充,警察制服改版也是一例,這些都是民眾在生活中就會看到的設計,如果要說2019年美學素養和環境有所提升,這兩個事件可說是影響最大的。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貼

此外,尋找在地元素、美學紮根也是2019年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例如台味呈現與美感教育,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說,文策院的存在就是為了解決文化創業在產業端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幫助台灣創作者產業化,甚至能與國際文化產業接軌。在這個前提之下,「除了找到台灣自己認同的美學,該怎麼讓別的國家的人也能有認同?」

她提出品牌化的概念,比如法國誕生各種國際級的奢華品牌,即便這些牌子不是每一季推出新作品,都能得到每個人的喜愛,但依然可以取得一定的市場價值原因回歸到長期經營的品牌效益,成為作品和設計的優勢。這正是文策院不斷與台灣文創工作者溝通,且希望攜手突破的地方。

而品牌行銷已經出現更多新科技和呈現方式,足以為設計、品牌、文化創造更多話題,他期待接下來文策院能與創作者一起結合設計、美感、商業模式,找到更多產業可行的做法。

借鏡國際品牌經驗!5台灣服裝設計師向日本設計大師取經

幽默台味介入地方
回到高雄深耕街區經營的叁捌地方生活創辦人邱承漢,他心裡的台味就是生活,在日常的場域找線索,「在地生活可能很無聊,但透過與鄰居聊天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在廟口舉辦有如綜藝大集合的社區運動會看起來有點胡鬧,但這點幽默成為資源稀少與世代隔閡的突破口。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xsqueenie)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棧貳庫 KW2(@kw2tw)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意外促成台南正興街發展的正興幫發起人高耀威提到,許多國外做法,難以因應國情搬到台灣,在做地方介入時,他發現台灣街區的三大問題:垃圾、交通、過度高漲的房價。

以第三點來說,如果有趣的店家繳不出房租而搬離,就會讓街區變得蕭條,後來他發現,一樓租不起就租三樓,從店裡打通一條階梯直通隔壁三樓的閒置空間,在空間中做各種翻玩和體驗,「這天台計畫,一樓以店面服務客人,但三樓可以有不同台味介入的方式,或許能發展出正興街的兩種樣貌,在高房租的現狀下找到新的做法。」

設計與在地的互動關係
無氏製作負責人吳孝儒觀察,台灣這幾年有些設計師自發性針對公部門、國營事業製作設計稿,像是改變郵局的金融卡片、火車票面的設計,放在 Facebook 上引起大量的輿論,反過來促動公部門有了改進的動力。「但我們還是要理解,會有一群人覺得原本的設計更好看,該怎麼突破同溫層,讓更多人理解設計的力量?」

三頁文藝術總監顏伯駿則說,設計是能從生活中找到關聯、重新排列,進而形成美的事物。外界認為IKEA漂亮,台灣只有髒亂的雜貨店,「但孝儒重新歸納整理台灣的美,我們根本就擁有這些美好,只是沒有用對的方式呈現。」因此他在承接設計案,總希望得到更多的時間去對話、提問,確認人事關係、目標對象、專案架構,掌握所有既有的元素,從中找到邏輯,才能產出設計。

為何逛IKEA很不一樣?專家拆解讓你設計師魂上身的六大暗示

從文字到圖像,思想到創作
旅英設計師詹朴的工作不只是做衣服,還包含了說故事。每一季他都會為服裝發表設定主題故事,以文字記錄下來之後大肆搜羅相關書單,按照這個書單購買好幾份讀物,一一打包寄送給時裝秀相關的夥伴,如髮型設計、音樂設計、視覺設計等,「可能他們都沒有看完,但是可以初步了解這個品牌想說的事情。」他透過文字和閱讀建立品牌的世界觀,有可能的時代、發生的場域,雖然不一定能被消費者察覺,卻是他創作的必備養分。

誰偷走了時間?「怪奇盜賊」闖入ApuJan的異想世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貼

台灣美感教育紮根
IF OFFICE創意總監馮宇之前與美感細胞合作了體制外的提案「美感教科書」,引起不小回響,之後也有機會改造康軒版的國語首冊。他說,以前課本裡的插畫畫風不一,這次與插畫家合作一個連續性的故事,裡面還有互動橋段,希望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但受限於教育單位特別追求圖樣的正確性,例如動物的四肢、昆蟲的顏色,都必須依循自然生態裡真實的樣貌去執行,該如何在這樣的限制底下,保持插畫的想像力,會是在做美感教育專案的挑戰。對此,他抱持正向的心態,「雖然現在相對保守,但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不用走的太快,一點一點的改變,可以滴水穿石。」

究方社創意總監方序中也是「美感教科書」的設計一員。因為是體制外的實驗,那時他們希望多一點想像、用更實驗的方式,嘗試刺破教育的安全保護層。他挑了自己不擅長的數學課本來設計,「我就像是小朋友的學長,了解他們學習時的困難。」

換個角度思考設計!從色彩與現代美感揭開商品吸引人的秘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estheticell_textbook)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美的台灣味
那到底該怎麼樣找到台灣味?飲食工作者Ayo鼓勵大家多在台灣旅行,「台灣不大,但我們去的地方不多,認識也不夠。」他回想起以前小時候去花東認識原住民部落,有了認識的機會,才談得上發覺。

Soac則認為台灣味的定義始終不明確,但就像是一個正在逐步定調的過程,例如永心鳳茶等品牌,嘗試界定台灣味的美學。「日本味其實從照片的素雅感就能一眼辨識,但台灣味缺乏類似的視覺語言,只有相對抽象的描述,像是熱情跟狂野。」因此他期待接下來能從視覺開始,賦予台灣味一種食物的美學風格。

米其林愈來愈有台灣味,台菜老師傅快哭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貼

Text、Photo:BIOS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生活美學實踐家朱平︰一切從改變開始
1LDK有多大?從設計師視角深入東京選品店的美感故事
放眼台灣文創未來!這群「毛很多」的創作者原來是這麼想
茶藝與工藝間的距離!《茶 3.1415》訴說在地生活的文化路徑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