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凡是看過《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凡爾賽宮》(Versailles)等以歐美貴族生活為背景的時代劇,必然會注意到故事主人公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銀器,這些美麗的工藝品,除了平時慣用的刀叉、餐具外,多半收藏在指定的空間內,由管家、男僕們悉心照料,有些傳家之寶甚至只有在重要場合才會正式亮相,而對於熟悉西方文化的人來說,銀器的美學與工藝風格,所反應的除了工匠的工藝素養與美學品味,更是歐洲歷史的見證。
大器的巴洛克vs. 飄逸的洛可可
在西方藝術中,銀器並不是純藝術(Fine Art)的範疇,而是被歸類在裝飾藝術(Decorative Art)之下。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的定義,裝飾藝術(Decorative Art)與藝術最大的區別,是裝飾藝術的價值,主要來自器物本身的設計以及裝飾美感,而非如藝術般,全部由美學價值決定,只要有實用價值的物品,例如瓷器、玻璃、編織、珠寶、金工、傢俱、織品、服裝,都可以算是裝飾藝術,而這些工藝品風格的演變,不僅深受同時代美學風潮影響,也從側面反映出使用者的心態與偏好。
目前傳世的銀器,整體而言洛可可(Rococo)是最容易出現的風格,而要了解洛可可,就不能不提到在它之前出現的巴洛克(Baroque)。
巴洛克最早出現於17世紀的羅馬,隨後散布到歐洲各地,它主要是一種建築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是法國的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在建築的設計上,它非常強調營造宏大的權威感與戲劇性,而非含蓄的邏輯性,在銀器上,巴洛克的銀器主要以直線、塊面構成,充滿帝王、權威氣息。
巧克力、咖啡、茶壺有什麼區別?美觀與舒適兼具 小地方看出歐洲銀器的巧思
18世紀初興起的洛可可,正是為了反對戲劇性的巴洛克所帶來的壓迫感而興起的美學風格,這種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潢上。Rococo一詞,原本是由法語Rocaille和Coquilles合併而來,Rocaille是一種結合貝殼與石頭的室內裝飾,而Coquilles則是貝殼。
Booking.com
一般而言,洛可可風格的房間經常會採用粉紅、粉藍等輕柔的色調,展現在銀器上則是細緻的雕花,繁複的裝飾,以及向上飄揚的曲線。
法國洛可可|可愛背後的醜陋象徵主義
奢華的胡格諾 vs. 內斂樸實的英國風格
除了巴洛克、洛可可間的直接傳承,社會的動蕩也會直接影響銀器的風格。
十六世紀受到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創立新教的影響,1555年起,許多法國貴族與居住在都會區的工匠、市民階級,皈依瑞士神學家約翰喀爾文(Jean Calvin)的教派,這些新教信徒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教派(Huguenot),往後數十年間,天主教與新教雙方血腥衝突不斷,直到由新教改宗信仰天主教的國王亨利四世(Henry IV)於1598年頒布宗教寬容的《南特詔書》(Édit de Nantes)後,才逐漸平息。
但好景不長,1610年亨利四世遭刺殺身亡,新、舊教戰爭再起,許多法國人避難至鄰國與新大陸落地生根,1685年,路易十四頒布《楓丹白露詔書》(Édit de Fontainebleau),廢除《南特詔令》並宣布新教為非法,20萬名胡格諾教徒因此大舉外遷至英國、荷蘭、瑞士、普魯士與北美,而遷居至倫敦的胡格諾銀匠,將華麗的洛可可風格帶入銀器工藝相對內斂的英國。
在胡格諾工匠大舉遷居至英國前,英國的銀器風格相對較為保守、簡潔,因此來自歐陸的銀匠很快就得到上層階級的青睞,但這自然也招來英國本土工匠的不滿,本地工匠因此集結起來,希望政府能限制胡格諾教派工匠的工作時間。
與飄揚、愉悅、充滿裝飾的胡格諾銀器相比,英國銀匠生產的銀器簡約、洗鍊、整體呈光面、簡潔有力,即使有裝飾,多半也都集中在壺嘴、壺鈕,雖然乍看之下不如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銀器華麗,簡潔優雅的風格,卻仍然能自成一格,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獨特風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DT 2018 年 5月 月 8 日 上午 3:55 張貼
於 PDT 2018 年 5月 月 8 日 上午 3:55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於 PST 2020 年 1月 月 26 日 上午 5:22 張貼
於 PST 2020 年 1月 月 26 日 上午 5:22 張貼
採訪編輯:BeautiMode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