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時裝週停看聽及文化部的下一步

本專欄提供多方意見交流,反映作者觀點
BeautiMode站在中立公平的立場,歡迎各界專業工作者發聲


作者 莊國琳
臺灣宜蘭人,跨領域工作者。從小在單親媽媽的裁縫機底下長大,曾協助臺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Johan Ku)及陳劭彥(SHAO YEN)登上國際時尚舞台。近期則輔助周裕穎(Just in XX)常玉系列至紐約時裝週之國際行銷策略方向,及旅英服裝設計師黃薇(Jamie Wei Huang) SS19倫敦時裝週企業募款、媒體宣傳與商業推廣。媒合李維錚(Jenn Lee)與倫敦Dyelog Showroom合作及品牌發展定位諮詢、協助郭瑋(INF)AW 21紐約時裝週及台北時裝週之創意發想、微電影拍攝及整合行銷方向。

踏入時尚圈之前,在藝術界打滾多年。在琉璃工房工作期間深受執行長張毅說過的一句話:「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影響,對文化保存與推廣存著使命感。在大趨勢畫廊工作時,協助當代藝術家如李再鈐、莊普、吳天章、陳界仁等相關展覽策劃及作品銷售推廣,對藝術的廣度、深度以及藝術市場有更全面的了解。

具有商學、媒體研究及藝術設計的學術背景。曾與攝影前輩謝震隆、翁庭華學習傳統攝影及暗房,喜歡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懷念小時候在戲棚下觀看野台布袋戲及歌仔戲並且吃著把噗的童年。英國留學期間為欣賞英超聯賽(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樂部球場擔任清潔人員。

專長:藝術與時尚策展、時尚藝術經紀、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領域合作、品牌管理與整合行銷、傳統及當代攝影。


臺北時裝週從一開始蹣跚學步、業界質疑的濃濃文化味,文化凌駕時尚之上,形象定位在國際上發生了方向上的錯誤,尤其開幕秀的表演方式,什麼是「時尚文化」,什麼又是「文化時尚」,兩者誰才是主角,搞不清,令眾多資深時裝產業工作者憂心。之後長期在台灣策劃時裝活動且具國際時尚媒體背景的「赫斯特集團」及「樺舍集團」接連接手,負責標案計劃執行,為文化部導入正規的國際時裝週模式及產業該有的時尚氛圍,引進集團的國際及國內人脈資源,並學習國外時裝週以設計師為主,讓他們成為真正主角,臺北時裝週整體專業時尚形象才開始扭轉過來,在眾人不看好、保守勢力不支持情況下,今年正式進入第四年。

持續進步中的臺北時裝週
今年臺北時裝週有幾個突破,最大突破是跟上國際一年兩季活動,受惠於政府疫情控制得當,得以進行實體秀,開幕秀以永續時尚呈現,值得肯定,去除之前大費周章辦開幕晚會與晚宴削弱不必要的資金及人力浪費,經費及資源更集中在時裝週最重要的品牌發表會及設計師與國際買家的連線。

另一值得肯定的突破,就是學習倫敦及紐約時裝週,讓大學時裝設計科系進到日程活動,並學習國外開放設計師於主場地外辦秀。得標單位用心和Bellavita寶麗廣塲合作開設「TPEFW臺北時裝週選品店」,值得嘉許。大家可能沒注意到的,主辦單位轉播畫面掌控水平提昇許多,整體活動的時尚專業度及形象成長不少。


臺北時裝週仍是小嬰兒,品牌秀不多,國際化程度亦不足,只有台灣設計師,且主要仍靠文化部經費支持,發展至今整合了經濟部、客委會、原民會、教育部、交通部及台北市文化局等相關資源。台北101大樓,去年在外牆,點燈打字,刊登「潮臺北的方向」、「走自信的台步」、「Re:Play玩時尚」,可惜,沒能再執行,若每年臺北時裝週活動期間在台北101大樓點燈打字,打上哪一季的臺北時裝週Taipei Fashion Week即可,會是最理想宣傳模式。

今年更讓四個大學院校加入,自來水博物館也成為秀場之一,並辦快閃活動,快閃活動在官方的YouTube宣傳及徵件,是以品牌秀為名,有點不是那麼恰當,因為表演方式只能說是公關宣傳活動。

時裝週目的是城市行銷及品牌推廣,台北市長柯文哲都會到場支持,都是好現象。政府一開始策略是先聚集國內共識及政府跨部門單位重視及民間支持,再逐步向往推廣,方向是正確的。


然而,未來臺北時裝週不但肩負著串連時尚產業上中下游的重任,最終也需要與國際接軌,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讓有關單位在決策與執行前思考:

1. 文宣素材與國際接軌
臺北時裝週官方臉書每則訊息公佈的英文翻譯,時有,時無,細節沒到位,如永續開幕秀的影片後中文字幕,有英文翻譯,會更好。

臺北時裝週活動名稱之前有些英文翻譯不那麼精準,像配合標規進行之直譯方式,建議用國外時裝週習慣使用字語,才是產業適用國際用語。國外時裝週品牌秀比較常使用Catwalk、Runway,台灣用Fashion show,也可以,但比較像新聞字眼、不是主辦方常用的詞,台灣去年用Brand show,這是在國外時裝週幾乎看不太到的詞。數位展演去年翻成Digital Exhibition,國外多用Digital Presentation,Exhibition和Presentation是兩種完全不同形式。

由於疫情控制得當,臺北時裝週成為全球時裝週少數舉辦實體秀的單位,包含重量級時尚商業雜誌《BoF》(Business of Fashion)報導,雖然篇幅不大,但有其意義,《i-D Magazine》、《Fashion Week Online》也有報導,算是很好的國際曝光,另外若能有機會找來像BBC等一些駐台記者報導,會更好。

2. 加強後台(Backstage)妝髮及造型的媒體及影像介紹
英國時裝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簡稱BFC)定義的時尚產業,美妝品牌及美髮品牌其實也是產業的核心之一。國外時裝週幾乎都會有國外的時尚媒體專文介紹設計師的妝髮、造型趨勢,甚至到後台主動採訪主彩妝師(Key Makeup artist)及主髮型師(Key Hair stylist),臺北時裝週這方面的報導其實非常少。推動「美妝」及「美髮」品牌,拉抬美妝及美髮的產業工作者,其實也是國外時裝週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看到今年設計師品牌讓幕後工作團隊上台謝幕,包含美妝、美髮,都是值得肯定的作法。

台灣有很多本土美妝及美髮品牌,可以找來合作,首爾時裝週就有計劃結合韓國本土美妝商品,設計們也可以主動找美妝及美髮品牌談贊助合作,包含經費贊助及商品贊助,甚至是妝髪團隊的贊助,這在國外是常看到的合作方式,前台的Goodie Bag禮物袋,也是缺乏經費的設計師們可以找經費支持的方向。

3. 畢業生限定,提早歷練產業運作模式
這次校際聯合展有的學校是畢業生、有些學校不是,建議臺北時裝週以畢業生參加為主。在國外,畢業生經過學校完整訓練及校外實習,才讓他們有機會登上時裝週舞台,提早歷練產業運作模式。

國際精品集團及時尚媒體有一個認知,就是新秀天馬行空有時候常會是新的商業創意及品牌行銷新模式,學生新的點子,有時可能是大品牌永遠想不出的想法。畢業生秀有時甚至比品牌秀更具爆點及關注度,但臺灣媒體的關注度卻極低,學生常被教育一定要具商業性,因為日後是要賣商品,往往被侷限制,有點可惜,大家忘記了服裝設計師的類型很多種,商業型設計師只是其中一種類型。

倫敦時裝週期間,英國時裝協會(BFC)都會邀請全球的時尚記者、買家和國際精品的人力資源部招聘人員至現場參觀,為想創業或是想進品牌工作的同學們,做不同的規劃安排,英國西敏寺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大學部畢業生的作品甚至會被帶去巴黎展示。

像這樣的畢業生秀,若是能在服裝展示時,在螢幕背板上搭配顯示設計者的姓名,媒體、造型師還有買家,甚至品牌人力資源部的人,就可以依作品找到他們想合作的對象。像陳劭彥上到倫敦時裝週的畢業作品Waver,就是被國外知名雜誌《Dazed & Confused》及《Another》雜誌看上商借拍照,進而引起女神卡卡(Lady Gaga)的造型師商借及冰島天后碧玉(Björk)指名合作量身訂製成為唱片服裝。

臺北時裝週在明年的大學生校際聯合展演應改為「畢業生秀」而非「學生秀」,畢業生可以找家長參觀,文化部應學習倫敦找買家、媒體、品牌人資主管甚至藝人參觀。希望未來「畢業生秀」可以成為臺北時裝週每年三月的重頭戲。

4. 獻花勿流於僵化制式

綜觀國外四大時裝週,除了Vivienne Westwood、早年的Blumarine和Blugirl等品牌,似乎很少會看到有人在設計師謝幕時獻花,然而,這樣的景象在亞洲卻屢屢出現,不論是東京時裝週、中國國際時裝週,或是在2017年10月後就停辦的新加坡時裝週,都可以看到這類獻花的景象,而在臺北時裝週也不例外。

獻花固然是一種心意的展現,但據了解,台灣某些模特兒經紀公司參與的品牌秀,幾乎每年都會安排椿腳上台向設計師獻花,似乎怕謝幕沒有花,不夠熱絡,導致活動不夠感人,也使得臺北時裝週幾乎有一半的品牌秀,都有了獻花的環節,幾乎演變成僵化且可預料的流程形式,即便設計師已主動要求「不要獻花」,但出場謝幕時,依舊看到模特兒經紀公司事先安排的樁腳,捧著大把花束,仍然堅持把花送到設計師面前。

很多國外設計師謝幕時,出來揮揮手就快閃下台了,保持一些神秘感,像夏姿的王陳彩霞、竇騰璜、張李玉菁、李倍等人,同樣習慣以簡單揮手的方式謝幕,這也是當今國外設計師流行的謝幕形式。私下也問了文化部顧問多田良二他對台灣時裝界很喜歡獻花的看法,他笑笑婉轉表示:「這是臺灣的習慣。」


5. 中央與地方再分工
目前是由文化部辦理臺北時裝週的品牌秀及Trade Show,台北市文化局辦Next Gen,Next Gen是仿效倫敦時裝週的New Gen。但在倫敦,New Gen活動是每一季都舉辧,台北市文化局是一年一次,對品牌發展其實有限制,建議之後的Next Gen轉由文化部舉辦,而且每年二季都有活動,但不建議辦秀,而是採用Presentation的形式,由於新秀品牌愈來愈多,臺北時裝週目前定義是品牌成立五年內叫做新銳品牌,英國New Gen制定新秀是品牌成立為三年內,才能叫新秀。


東京時裝週的新銳設計師有兩種區分法,一種是指品牌創立七年內(業績金額約日幣一千到七千萬規模)、另一種指的是學生。而韓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FDK(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Korea)運作首爾時裝週的方式,是向設計師索取大約6,000、4,000和3,000美元的參展費,具體取決於從事時裝設計師工作的年限。年限分為三類:品牌成立20年以上,品牌成立10-20年之間和品牌成立10年以下。如同首爾市政府資助的展覽一樣,新秀和經驗不足的設計師,完全無需支付任何費用。

至於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臺北時裝週標案,可轉型辦理「臺北時裝週節Taipei Fashion Week Festival」。倫敦時裝週節的前身是Fashion Weekend(時尚週末),目前全球有倫敦及上海二個時裝週在策劃時裝週節,上海時裝週也是學習倫敦時裝週,在週末策劃動態秀,時裝週節動態秀也是從入選的品牌中挑幾個品牌再辦一次。之前台灣設計師黃薇Jamie Wei Huang曾經入選時尚週末及時裝週節的活動。時裝週節的目標客群是開放給無法進場看秀的民眾,設計師可以賣過季的衣服,策劃小論壇及藝人的音樂表演等,並收門票。

為何會建議台北市政府的標案改為策劃臺北時裝週節?一來是希望時裝設計師品牌輔導都由文化部進行,二來是因為文化部策劃的活動「不能太商業化」,會被質疑圖利廠商。

台北市有「文化局」及「商業處」,商業處主管百貨商場,若由台北市文化局策劃「臺北時裝週節」,一來台北市可以主導更多的店家參與臺北時裝週的活動,二來可以擴大市民參與臺北時裝週活動的機會,擴大商機,真正達到城市行銷及擴大民間參與臺北時裝週的商業活動目的。

時裝週是城市行銷的活動,國外會規劃一些相關的店家商業活動,例如推出時裝週Only的套餐。台北市商業處也可以學習倫敦及巴黎時裝週,和市內特色店家,包含餐廳、買手店、百貨等,合作時裝週特色套餐及限時折扣等活動、甚至在店家主動提供時裝週導覽地圖(Fashion Week Guide),讓觀光客有更多的活動指南。


6. 善用捷運宣傳場域
其實時裝週就是在進行城市行銷,英國更強調倫敦每個角落都可以是時裝週的舞台,反觀臺北時裝週舉辦時,台北捷運投入資源並不多,有點可惜,或許因為中央與地方是不同政黨執政緣故,似乎台北市文化局有舉辦臺北時裝週的活動,台北捷運局就會有一些廣告看板的支持,但若單只有文化部舉辦的臺北時裝週活動,捷運的廣告看版就比較少,此外不管是台北市文化局或是文化部舉辦的臺北時裝週活動,台北捷運的電視廣告播放的機率更是少。其實臺北時裝週有時候會拍攝形象影片,台北捷運局應加強播放才對,因為這是最好的城市行銷宣傳。

反觀英國充份利用倫敦地鐵,他們知道地鐵是國內外觀光客人流最多的地方,疫情前,倫敦時裝週期間,各類廣告也幾乎會在重要地鐵站露出,此外,BFC還策劃照相亭服務(為客人拍照,現場可領取實體照片,也可透過Facebook分享),甚至在倫敦主要購物街牛津街(Oxford Street)上,可看到品牌在倫敦時裝週發表的造型製作成的時尚旗幟,甚至結合時裝攝影師David LaChapelle的展覽。


7. 開辦商業及品牌知識專業課程
安娜溫圖(Anna Wintour)曾說過:「她沒有看過閉門造車的設計師會成功,成功的設計師都有一位商業夥伴。」這句話點出全球設計師的問題及通病,台灣設計師幾乎都是單打獨鬥,主觀意識很強,但多數缺乏商業及企業管理知識,很少看到台灣設計師身邊有商業背景的人和他們一起創業打拚,成為創業夥伴。

設計師常會誤以為好作品自然就會賣,好設計就是王道,常忘了消費者才是王不王道的決定者,若好作品自然就會賣,那為何蘋果電腦及LVMH集團還需要行銷團隊呢?

年輕的台灣設計師行銷方式特別愛用臉書進行,記得看過國外的一篇商業報導有句話說;「在你臉書按讚的人,絕大部份通常不是你的客人。」台灣很多設計師很在意按讚人數,拚命發表一些和品牌無關的訊息,有時設計師發表了攻擊別人私領域的言論,觸犯了法律也不知情。設計師不是網紅,但很多設計師卻把自己當網紅在經營,網紅容易泡沫化,把這些時間省下來多學一些行銷及經營的專業知識,多專注在品牌商品開發才是務實之道及長遠之計,會辦秀、有話題,會宣傳有聲量不代表會做生意,有名不代表一切,名氣往往是一把雙面刃,品牌三十年後還存不存在才是重點。

台灣政府及民間若想推動永續發展,應該注重永續時尚教育發展推廣。另外BFC也常和倫敦時尚學院合作開設計師品牌相關訓練課程,例如品牌行銷、財務會計,相關課程,是針對新銳設計師開立的免費在職訓練進修課程。

台灣新銳設計師要有品牌經營及市場戰略的觀念,先在自己的國家做B2C的生意,在國外做B2B的生意,先好好顧好自己土生土長的那塊市場,先讓國人認識,進而挺這個本土品牌,畢竟世界有那麼多大小品牌,一來你有子彈繼續經營下去,二來國外的買家也會有信心,因為看到這位設計師在他的母國生意做得那麼好,進而進貨。國外生意就交給專業買手店(Select Shop),方式可以是賣斷或是談獨家代理。

一些台灣旅外年輕設計師有點可惜,太注重國外市場開拓,忽略及不重視本地市場深耕及經營,市場策略其實有時候就是「選擇在小池塘做大魚,還是大池塘做小魚」的商業思維而已,倫敦有許多中央聖馬汀、倫敦時尚學院、英國皇家學院的時尚設計系畢業生,會設計、有創意也很有名的設計新銳很多,但,多數仍缺乏品牌商業存活機制,即使英國時裝協會BFC強力在輔導,但能存活在市場的新品牌並不多,國際競爭如此慘烈可想而知。設計師在創業前應思考你有沒有做生意的本領,而非一時興趣圖個好名聲,就急著投入創業,英國很鼓勵年輕人創業,但更在意如何讓這些年輕人思考,自己是否有本事創業。

8. 多元主題活動
目前臺北時裝週和Bellavita寶麗廣場合作選品快閃店,這種方式其實在倫敦很常見,甚至倫敦時裝週也會將百貨的活動列入Event Schedule(主題活動日程),臺北時裝週可以學習倫敦及上海時裝週,除主要的品牌秀日程,再拉出Event主題活動日程,讓百貨業者、電影院、Select Shop、紡織業者、公關公司、學校單位、博物館及美術館、畫廊或藝術空間、模特兒公司,甚至沒有入選品牌秀的設計師等等,可以自行辦主題活動,這個目的就是在進行城市行銷,但仍然要提出企劃給臺北時裝週的主辦單位審查,審查通過才能放進臺北時裝週Event Schedule。

此外建議未來可更進一步學習倫敦時裝週結合電商特賣活動,像英國時裝協會BFC曾策劃London Fashion Week Only的線上活動,並曾和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甚至eBay合作線上限時限量的設計師時裝週特賣會。


國外時裝週有時候會策劃時尚影展,像倫敦時裝週之前便曾策劃倫敦時尚影展,向全球設計師徵件,陳劭彥便曾入選,文化部其實也可以策劃時尚影展,可與光點、松菸誠品電影院,甚至其它常播藝術電影的影城合作,倫敦時裝週也曾露天播放、免費讓更多人欣賞時尚影片、也可以藉此和國外設計師進行連結的機會,增加臺北時裝週國際聲量。

經費若足夠,也可策劃國際時尚展,臺北時裝週可以邀請不同駐台辦事處策劃該國家的主題館,第一次可以是五個或十個國家的靜態時尚藝術裝置展,進行策展,這會讓臺北在亞洲成為第一個策劃相關活動的時裝週,更重要是可以達到另類的民間外交。

9. 創意競技,整個城市都是時尚伸展台
今年臺北時裝週跟上國際,首度開放主場地之外辦秀,學習國外各個角落都可能是時裝發表舞台。其實像有些國外設計師會選擇自己的母校辦秀,台灣的年輕設計師也可以學習。台北賓館也是一個很好的戶外活動空間,之後或許也可以開放給設計師辦活動。松菸主場地,建議或許可以在戶外轉播,可吸引無法入場但想進場的觀眾以及過路客。

臺北時裝週文化部及得標單位最主要的任務,是把資源整合到位,把軟硬體搭建好及宣傳做好最重要,其他就交給設計師自己玩創意。對於今年臺北時裝週品牌秀觀後感,文化部時尚顧問多田良二先生私下表示,「整體進步蠻多的」,設計師能量愈來愈好。

個人覺得除了夏姿在自來水博物館的秀場空間氛圍及表現手法很國際之外,申子芹(Seivson)的秀最令人驚艷,以「最後的晚餐會」概念,是聖經圖像中最常見的畫面,描寫耶穌與12門徒一起用餐。其實很多人都借用過這個故事,像中國藝術家曾梵志2001年也創作過《最後的晚餐》。

申子芹不是辦什麼大秀,衣服套數不多,有點類似在T台上辦Presentation 模特兒動作很慢,音樂也很慢,甚至詭異,場景設計(Set Design)規劃及影片拍攝非常有想法,呈現方式有點類似行為藝術表演,這點很像倫敦新銳設計師做法,不流俗且有深度想法的秀場表演規劃,這種品牌發表方式,是經費不多的新銳設計師可以學習的模式。但比較建議學習倫敦,在日程表上要說明清楚,T台走秀,就應該是規劃走秀,Presentation,就應該是標明Presentation,目前臺北時裝週的品牌表演形式,有點不清不楚。

在這次臺北時裝週有人討論哪些設計師有什麼前輩的風格味道,秀的發表方式有誰用過,作品設計類似誰的結構元素。在資訊大爆炸時代,當代藝術、表演藝術、裝置藝術、電影、流行音樂、攝影、時裝秀、各式設計展及博物館展覽等活動在YouTube、Twitter、Facebook、IG、入口網站大量被報導及分享,你我都會無形中被大量植入被迫吸收這些資訊,何況更需要大量吸收資訊的服裝設計師。

常看J.W. Anderson作品的人其實會發現他的設計容易受前輩設計師影響,設計元素、版型甚至結構相似,國外媒體也常質疑他好像又抄襲誰的作品,或是又向誰致敬,但卻無礙他在國際時尚界的高度評價,英國時裝協會BFC仍然持續讓J.W. Anderson在倫敦時裝週發表,這不是鼓勵年輕人走捷徑,因為這就是年輕設計師成長之必經過程。若新世代年輕設計師出現類似的情況,不少國外時裝評論家說,不用太過苛責,甚至加以攻擊與批判,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每個設計師都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很難避免,若是初犯,提醒他們一下,不要因為一、兩件作品類似,就否定他們的才華及努力,市場可能會少掉未來的明星,因為有時候他們自己也不清楚已經誤用了別人的元素。


10. 文化部下一步,成立國家級「時裝品牌中介組織」
臺北時裝週真正殘酷考驗還沒有到,包含還沒有對參展設計師收費、不補助國外買家及國際時尚媒體來台機票及食宿後、他們願不願意主動來台、如何定位臺北時裝週等。四大時裝週都是以品牌組成之中介組織主導時裝週舉辦,而臺北時裝週仍以標案進行,標案也造成某些程度的分裂及檯面下的主導權爭奪戰,更引起非產業及非時尚專業人士,跳進來搖旗吶喊,搶當領頭羊,圈內人只是心照不宣。

歷年來,不同得標單位對國際時裝週認知及專業背景不同,擅長項目並不相同,舉辦出的性質、訴求,活動呈現氛圍及專業度更不相同。政府標案有時候會形成一種特殊現象,會寫標案企劃,不代表真正懂產業及長期關心產業,很多長期在產業工作單位,不見得願意和政府打交道,覺得政府難溝通、教不會,不懂又想裝懂,結案又超級麻煩,也就造成一些業界專業單位,政府官員及評審委員其實並不認識,也不知道。

長期靠標案為生的單位,他們很知道標案計劃的書寫方式、用字遣詞如何引吸引評審目光。標案提案時,很清楚政府希望聽到什麼用語及字眼、標案計劃書圖表要放大,才能明顯,多做圖表,展場設計圖要精美,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先做漂亮的形式再說。一些非產業單位,透過大量簽產業工作者合作意向書(MOU)共同投標,有時一些標案會演變成外行領導內行,沒有經驗的人在引領有經驗的人。

其實文創產業很多標案,最後幾乎變相在「比MOU誰簽得多,誰的計劃書厚」,愈多MOU,似乎想向政府表示「產業都力挺你」,表示投標公司有能力整合產業上中下游,然而許多簽MOU的單位或產業工作者,只要有人找他們,都象徵性地簽,畢竟台灣很小,不想得罪對方,萬一他們得標,怕日後被找麻煩,更妙的是,很多簽了MOU的單位或產業工作者,從頭到尾都沒有實際投入活動當中,這和政治人物簽一堆國外廠商合作MOU,唬攏選民、騙選票,但最後都沒有實際合作,有什麼不同?簽MOU原本是種證明及善意,避免空口說白話,但最後常淪為讓一些不具產業專業背景的人鑽漏洞,靠簽一堆產業工作者的MOU來壯大自己的聲勢,讓標案投標者看起來是背後有極具專業的團隊在支持。很多長期在產業工作的資深工作者表示,標案簽MOU最後演變成一種假象,因為在業界工作久了,很多人幾乎彼此都認識,甚至是好朋友,有簽和沒簽,根本就沒有意義,簽了一堆MOU,意義究竟在哪裡。

有些標案公司更四處拜會各單位或產業工作者,並且合照,然後把合照照片放在計劃書裡,很多受訪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莫名其妙成為標案公司的計劃書一部份。業界資深工作者私下表示;「根本沒有必要為了標案臨時抱佛腳,四處拜會各單位或業界工作者,內行人都知道,只有不熟產業及未曾真正長期關心時尚產業的非產業工作者才會如此補救,目的往往只是做給一些不懂產業情況的標案評審委員看而已,拜會的工作,在沒有標案及沒有時裝週前,我們老早就在做了,這種作法有時讓人覺得有點做作。」

有些標案公司甚至聯手上次投標落選的公司,並宣稱這叫團結產業,有點令人匪夷所思,聯合不同的標案公司一起投標,有時候都被產業資深工作者質疑是「變相圍標」,這些問題難道政府看不到?標案公司聯手標案公司,究竟是團結產業,還是私下協商進行利益分配,產業自有評斷,業界資深工作者更常質疑,標案公司可以代表產業的真正聲音嗎?

很多標案公司長期在政府單位內部打交道,有些評審評委員幾乎都是認識許久的人,所謂「見面三分情」,其實這都不是好現象。另外很多時候政府標規及政府的想法,不一定契合民間及產業的真正需求,有些則是要符合政策需求,甚至為了得到立委諸公們日後在經費上支持,不得不做一些妥協,加上標規有一些商業上限制,時裝週不能進行企業冠名,經費來源就會受到很大限制。

文化部的下一步,應是成立國家級「時裝品牌中介組織」,取代標案推動臺北時裝週的執行,切勿重蹈覆轍,再把球丟回給紡拓會。環視國際,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韓國都是如此,都是品牌中介組織引領下一代,由品牌帶領品牌發展。之後會有另一篇專文,特別介紹國外時裝週及時裝產業的中介組織執行方式,台灣應該跟上國際,由時裝品牌中介組織主導臺北時裝週,甚至臺灣時尚設計品牌產業未來整體發展方向。

責任編輯:Ivana Yang
照片來源:臺北時裝週、Global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友誼都是「打」出來的?時裝週攝影區的另類生態
彩妝、美髮知多少?台灣長期被忽視的另一時尚核心!
憂喜參半的臺北時裝週: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
明日之星看這裡!臺北時裝週學生新秀亮相 下半年再登時裝週舞臺
臺北時裝週已進入穩固期!文化部李連權次長:它是臺灣時尚的正能量
砸重金升級硬體、打造沉浸式首航派對!2020臺北時裝週有了這些改變,那明年呢?
《威~連你也Podcast了!》EP3:他不是「半瓶水」,他連一滴水都沒有!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如何捲動臺北時裝週的正能量?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