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一個黑暗的地方」《凝視瑪莉娜2》見證Marina Abramović返鄉和解旅程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ć,
是個令人難以理解的藝術家,
她別樹一格的創作,
看似怪誕,卻又深入人心,
令人觀者感到無比親密,
抽離、卻又異常深刻,
而這一切的創作所為何來,
或許只能從她的早年經歷說起……

當一個4歲的小女孩,在樹林裡第一次見到蛇,她是怎麼知道,這是一隻危險的動物,應該要感到害怕呢?

對於這個問題,已年過七旬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清楚地記得,那是因為她祖母的驚叫。

「那是我第一次感到害怕。」她說,「但讓我感到害怕的,是我祖母的叫聲,而不是那隻蛇。」

乍看之下,有「行為藝術教母」之稱的Marina Abramović,是個令人費解的藝術家,許多評論家認為她的作品,是在探討表演者與觀者之間的關係,或藉由行為探索各種情緒、概念,以及事物的象徵意涵,但這些創作背後的根源,卻總是令人難以捉摸,因為她所做的一切,都不如表面上那麼簡單

Marina_Abramović_-_The_Artist_Is_Present_-_Viennale_2012.jpg
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ć。(圖/聯影電影)

一位自我放逐的藝術家

「我來自於南斯拉夫,一個黑暗的地方。」Marina Abramović說。

Marina Abramović於1946年出生於南斯拉夫狄托(Josip Broz Tito)政權下的貝爾格勒(Beligrad),父母均為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高級官員,對子女的教育極為嚴苛;為了逃離故鄉壓迫、保守的環境,以及母親暴君般的管教,Marina Abramović自1970年代起就離開,此後旅居世界各地。

早在離開貝爾格勒前,她就因驚世駭俗的行為藝術而聲名遠播,為了探索身體與心智極限,她將自己置於生死邊緣,例如與骷髏同睡,或將鞭子、手槍交給觀眾請他們任意發揮、讓愛人將弓拉滿,把箭對準她的心臟等,另類大膽的作風令即使不喜歡她的人,也會對她萌生敬意。

934410334.jpg

為藝術,把自己化為物件

出於對原生家庭與成長環境的反叛,迫切渴望自由的Marina Abramović早在1970年代初,就開啟了她的行為藝術創作。

1973年,她在愛丁堡藝術節(Th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首度發表行為藝術作品《Rhythm 10》。展演時Marina Abramović跪坐在白紙上,身邊放著許把刀,以及兩台收音機,在收音機開始播放音樂後,她便持刀以最快的速度,用力依序刺向手指之間的空隙,每當她不小心刺到手指,就會換一把刀繼續演出。

《Rhythm 5》則是Marina Abramović首次在表演中失去意識的作品,1974年她在貝爾格勒搭建了兩個巨大的五芒星,象徵某種神秘的力量,因為這個符號不只代表共產黨,也與古老的神秘學、宗教有關;在演出時,Marina Abramović將五芒星的外框點燃,模仿巫術儀式剪下自己的指甲和頭髮投入火中,最後走進燃燒的五芒星中,在內部呈「大」字型躺下,但旋即因缺氧而陷入昏迷,直到旁人察覺不對將她救出。

Marina Abramović最知名,或許也是最受爭議的演出,是1974年在那不勒斯莫拉工作室(Studio Morra)展演的《Rhythm 0》,她在桌上擺滿72種物件:口紅、刀片、香水、花朵、手槍等,她宣稱自己只是個「物件」,允許觀眾在6小時內任意擺布她,並聲明會負起所有法律責任。

演出一開始,觀眾不敢輕舉妄動,只是做些無傷大雅的事,但時至深夜,有個人用剪刀剪開她的衣服,觀眾開始大膽地在她的身體上「創作」,有人讓她拿著物品,有人用口紅在她身上寫字、把圖釘刺進她的身體,有人往她頭上澆水,甚至有人用刀片割破她的脖子,吸吮她流出的血,但最可怕的,是那個讓她拿起手槍指著自己,並且用手指去扣扳機的男人,此事一出,歡眾一片嘩然,接著眾人扭打著把手槍拋出窗外,男人也被趕出畫廊,但展演仍然繼續,直到藝廊經理人叫停。

步行千里,見證愛情的破裂

而Marina Abramović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或許是她與曾交往12年的德國藝術家烏雷(Ulay)於1988年從萬里長城兩端起步,歷時3個月在中間相會的壯舉《The Lovers:The Great Wall》。不過,這個看似浪漫的行為藝術創作,卻是兩人愛情的結束。


Marina Abramović與Ulay早在1980年代初,就聽說長城是太空人在月球上唯一見到的人造建築,而構思了這場旅程,策畫此行之時,兩人愛得火熱,但到了真的成行時,兩人的關係早已瀕臨破裂,原本他們計畫在長城中點相遇那刻結婚,但到真的相見時,兩人卻選擇分手,此後12年不再相見。

2010年,Marina Abramović在紐約現代美術館 (MoMA)舉辦為期3個月,每天坐在同一張椅子上,一動不動與觀眾對視的表演《Marina Abramović:藝術家在現場》(Marina Abramović:The Artist Is Present), 此展覽超過85萬人次眾,許多觀眾在與Marina Abramović對視時無可名狀地潸然淚下,而到了最後 Ulay也來到了展演現場,分手多年後再次相見,令兩人淚如雨下。

在一次又一次的遠離中,我們找到了自己:《凝視瑪莉娜2》

《凝視瑪莉娜2》(Homecoming-Marina Abramović and Her Children)是一部回顧Marina Abramović人生的紀錄片,講述她自1970年代離家,直到她於2015年返回家鄉設立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學院(Marina Abramović Institute)的故事,影片主要分為兩個敘事主軸交錯呈現,其一是關於Marina Abramović和她的生命故事,其二是學院創立後,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藉由再詮釋Marina Abramović的創作,突破身體與心理的極限,找到自我的旅程。

《凝視瑪莉娜2》回顧Marina Abramović的童年經歷,以及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學院內,與世隔離,宛如修道院盤純淨的藝術體驗。不管創作有多狂野、令人震懾,Marina Abramović私底下始終都是那個幽默、平易近人、渴望親情與愛情的女人。

紀錄片以豐富的鏡位變更與剪輯,搭配絕妙的悠揚配樂,將瑪莉娜的創作及人生,以觸動人心的手法,呈現在觀眾面前,對Marina Abramović來說,她的作品就像是她的孩子,將藝術品推向世界,就相當於讓孩子成長,這也是紀錄片以此為名的原因。


藝術家透過此片回顧了自己與祖國,父母和自己身體之間的動盪關係,並回顧了她如何跨越國家之間以及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邊界。她的作品也在電影畫面中如實呈現,此外電影也出現了年輕表演者詮釋她的表演,如雨後春筍一樣,這些年輕表演者就像她的孩子一樣,他們繼承了「母親」的遺產。

《凝視瑪莉娜2》是一部關於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ć生平的紀錄片。紀錄片由米爾伊科維奇(Boris Miljković)執導的,概述了藝術家一生的作品,揭露了她在南斯拉夫家鄉貝爾格勒的童年,以及長大成人後的創作,和年老時創立學院的心路歷程,揭開行為藝術表演教母的神祕面紗。《凝視瑪莉娜2》由聯影電影引進,於2021年8月20日起在台北、桃園、高雄等各大縣市戲院上映。

Text、Photo:聯影電影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站上舞台:行為藝術是什麼?
不一樣的旅行 藝術家凝視日常風景
服裝設計是種行為藝術 但創意早在30年前就用光?
時尚是藝術嗎?Karl Lagerfeld:安迪沃荷證明兩者可以共存
adidas x 行動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聯名短片 團結就是力量
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c心靈修復建議:在史上最糟的一年,擁抱身邊的那棵樹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