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充滿不可預期:登機延誤、迷路、下錯車站、點錯菜,還有最惱人的——拿到行李箱時發現凹了一大塊,讓人難免崩潰。
但如果行李箱一開始就撞凹了呢?
這款在出發前就自帶凹痕的行李箱,是義大利設計師Francesco Pavia的創意。他創立了Crash Baggage,想用幽默減少人們對行李的焦慮,讓旅程變得更輕鬆自在。
Francesco從17歲起就跟著經營行李箱事業的父親走遍世界,在機場看見無數旅人因行李受損而焦躁,激發出他的靈感:與其怕它被撞,不如乾脆一開始就撞凹它。這也成為這個義大利威尼斯潮流行李箱品牌的核心精神——Handle Without Care(何必小心輕放)。
這不只是設計,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不再擔心損壞,學會輕鬆面對未知,讓行李箱的每一道刮痕,都成為你走過世界的證據。
Crash Baggage的設計,並非從電腦螢幕開始,而是源自一次直覺且本能的手工撞擊實驗——這成了整個風格的核心起點。
Francesco回憶,當初他在家親手製作第一個原型,用電烙鐵加熱使塑膠局部軟化,再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鐵鎚、鞋子、刮刀,甚至各種難以名狀的生活小物,刮出痕跡、捶出凹陷。「我只是用手邊能拿到的東西試試看會發生什麼,」Francesco笑說:「我甚至不小心把地板弄燒焦了,這也成了創作痕跡之一。」這場即興的撞擊實驗只做了一次,就決定了一切。「那個撞擊設計只發生了一次。就是那一瞬間。」但這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完成手工原型後,設計團隊將它轉進電腦建模,反覆調整凹痕的角度與深淺,確保每一道痕跡既真實又美觀,也符合量產的工藝標準。這些凹痕並非隨意而為,而是針對行李箱最易受損的角落與側邊,仔細推敲而來。Francesco希望這些痕跡看起來就像是用了許多次,甚至是剛下飛機的模樣,「我們不是為了撞而撞,而是根據現實,做出合乎邏輯的不完美。」
「我們讓凹痕有不同形狀,有的圓潤,有的方正,甚至玩弄行李箱表面的條紋結構,打造多樣化的視覺與觸感體驗。」這讓Crash Baggage不僅是行李箱,更是獨一無二的設計藝術品。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crashbaggage
A post shared by @crashbaggage
設計看似隨性,實則兼具邏輯與結構思考。Francesco解釋,部分靈感來自工業設計中的「結構強化線條」。他曾想:「如果這些強化結構本來為抗撞而設計,那我能否反向設計,把線條也撞壞?」於是有了Stripe條紋系列,刻意破壞理應筆直的工程線,創造看似反其道而行、卻依然堅固耐用的視覺張力。
同時,他們巧妙將部分凹陷融入實用功能,如底部凹痕成為隱藏握把,讓使用者更方便提取行李。這讓凹痕不再是缺陷,而成為行李箱的個性與故事。Francesco說,他們喜歡設計與功能自然融合,而非刻意堆疊,讓每件產品兼具美感與實用。
他形容這些凹痕是經過設計計算的「不完美」,讓人從焦慮中解放,更專注旅途本身。這是一場從生活出發、充滿手感與偶然的設計革命,重新定義了那些過去想避免的「損傷」,原來正是故事的開始。
Crash Baggage與台灣的故事始於2019年。當時,Francesco Pavia應老友邀請來台簡報,「順道來看看,也開始接觸這裡的通路商。」幾次往返後,他遇見了現任台灣代理——恆隆行,這也是Crash Baggage在台南開設全台第一家旗艦店的關鍵夥伴。
旗艦店座落於誠品生活台南一樓,空間設計由義大利設計團隊操刀打造,展櫃巧妙融入威尼斯傳統花磚元素,搭配品牌標誌性的凹痕、金屬和撞色設計,營造出兼具視覺衝擊與功能性的體驗,讓人彷彿置身候機室。
Francesco說:「我們一直在尋找真正懂品牌的夥伴,他們的理念讓我非常安心,尤其在保護消費者這點上,我很有共鳴。」
台南成為旗艦店選址,並非偶然。「他們提到台南時,我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這裡有文化、有故事,很適合我們這個關於生活態度的品牌。」在Francesco眼中,與快節奏的大城市相比,台南更像是品牌精神的投射——珍惜時間、包容痕跡。
儘管品牌自2013年創立至今超過十年,許多初次接觸Crash Baggage的人仍對「凹痕行李箱」感到好奇甚至誤解。Francesco笑說:「有幾次機場地勤還要求我們簽文件,確認箱子本來就是這樣,避免被投訴損壞。這些反應讓我蠻享受的,很有趣。」
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年長女性顧客對他說:「你讓我覺得自己年輕了許多。」這樣的回饋讓他感動不已,「這不只是產品,更是一種情感連結,非常浪漫。」
當被問到Crash Baggage的使用者輪廓時,Francesco不以年齡、職業來分類,而是以「心態」作為界定標準。他說:「我們的使用者,是那些樂於探索、勇於表達自己的人。他們會因為行李箱的模樣感到驕傲,那代表了一種態度,一種表達他們『與眾不同』的方式。」
Francesco一直相信「簡單的東西才最打動人」,亞洲市場讓他重新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他說:「亞洲人對情緒的接收與表達,比歐洲人更直接、更真實。很多在歐洲早已習以為常的簡單小事,我反而在這裡重新找回了驚喜感。」在他眼中,Crash Baggage並不只是設計產品,更是與生活態度產生共鳴的媒介。
而這樣的使用者心態,也呼應了Francesco對生活與創作的看法——隨性中帶著樂觀,在不完美中看見自由。
由於父親經營行李箱事業,Francesco從小家裡就不缺樣品,他笑說:「我從沒買過行李箱。」即使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他依舊保有「隨手拿一咖就走」的率性,這些年他偏好使用自家長型Trunk加大收納系列,顏色也總是隨心所欲——上一趟是綠色,這趟是紅色,也許下一趟會選紫色限量版。
他不喜歡為旅行和生活預設太多劇本,「我不太計畫什麼,但我總能找到路。」他笑說,自己總是只看「滿杯的那一半」,正向思考不是選項,而是一種生存方式。「我從不浪費時間在負面想法上,因為我相信總會有解方。」
這樣的信念也貫穿他的創業歷程。疫情期間全球停擺,他並未陷入焦慮,反而透過線上群組和視訊,重新連結朋友,思考生活與工作的本質。「我們太習慣忙碌,反而忘了停下來思考。而那段時間讓我慢下來,去看清什麼讓我感覺好,什麼其實已不再適合。」那段時間他不但結交到很多新朋友,同時也設立了威尼斯總部、招募新團隊,為品牌展開新一輪的成長。「只要方向對,機會總會出現。與其抱怨,不如行動。」
這樣的態度也延伸到他對「計畫」的看法。他不喜歡事無巨細的安排,更偏好「最後一刻的計畫」——為未知保留空間、擁抱即興與彈性。「最後一刻也是一種計畫,它只是更自由,多了一點驚喜。」他舉例,有時為了趕車,我們可能錯過途中那個最美的轉角風景;放慢步調、少安排一點,反而更可能捕捉到原本不會發現的美好。「如果你計畫太多,只會看到你預想中的東西;但留點空間,就可能遇見沒想過的驚喜。」
對Francesco而言,一咖行李箱不只是收納工具,而是風格與生活哲學的延伸。他最愛那些貼滿機場標籤、佈滿刮痕的行李箱,「越用越漂亮,越舊越有故事——那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證明。」
這些使用痕跡,正是Crash Baggage所擁抱的設計語言:使用本身,就是風格的一部分。「每個小瑕疵,都是你旅程的記號、你的記憶。」
從出廠那一刻起,它就開始屬於你,並陪你走向那些未知又難忘的目的地。
除了行李箱,Crash Baggage將獨特的凹痕設計延伸至包款系列,打造輕便又充滿個性的旅行配件。其中,台灣消費者最愛的,是風格鮮明的Iconic 2.0硬撞擊後背包。
Francesco認為,這款將行李箱縮小成隨身包的設計,不僅象徵雙手自由,也代表更靈活、輕裝上陣的旅行方式,尤其適合城市穿梭與機動旅行。「越來越多人選擇後背包出門,因為它帶來更多冒險與自由。」
他強調,設計不只是功能的附屬品,更是態度與情感的傳遞。「這些包包不只是裝東西,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
除了行李箱,Crash Baggage曾打造一輛「預先撞凹的汽車」作為行銷話題,但Francesco認為,這更像是一場藝術實驗,而非未來要量產的藍圖。他笑說:「我自己開一台撞凹車或許沒問題,但作為商品推廣,還是得更克制地思考界線。」
相較之下,他更傾向從設計車用行李箱等方向切入,延伸品牌精神。「你不一定要去撞凹一台保時捷,或許只要裝上一個符合Crash Baggage 精神的車頂行李箱(roof box),就能多一點趣味與辨識度。」
這是一種50/50的哲學:一半保留對原始造型的尊重,一半加入實驗與風格的挑戰——讓Crash Baggage的「破壞性設計」在藝術與實用、安全與顛覆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當被問到是否有夢想合作的品牌或藝術家,Francesco並沒有立刻說出具體名字。對他而言,合作的關鍵不是名氣或市場,而是「是否來自真實的價值共鳴」。
「我想我會喜歡合作,前提是彼此的價值觀要一致,」他說,「如果對方的態度、精神與我們契合,我很願意坐下來談。」他認為合作不是行銷手段,而是一場精神上的連結與創意實驗,「只要能激發出對的火花,我們就有可能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
比起商業品牌,他更嚮往與藝術家合作。因為藝術總能挑戰框架、擴張思維,「我們玩的是想法,是創意。這個世界需要更多藝術,來讓我們的腦袋走得更深、也更自由。」他相信,在日常的秩序之外,藝術所帶來的「無邊界生活感」是一種必要的補償,也是一種平衡。
他語氣誠懇又隨性:「當有感覺時就出發,計畫不是重點。」只要遇上對的人、對的時機,他總願意啟動合作,「只要價值觀是對的,只要它混亂得剛剛好、合理得剛剛好——那,為什麼不呢?」
當大多品牌爭相推出看似「綠色」的短壽材料,Francesco選擇慢慢來,他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顯得格外務實。他的核心邏輯很簡單:「永續的第一步,是不要丟。是修,是換零件,是減少浪費。」
他坦言,雖然永續材料是設計產業的趨勢,但他更在意的,是產品是否夠堅固、夠耐用,「材料要夠堅固,否則你會一直換,那就不是永續。」畢竟,唯有堅固,才能讓使用者不需要擔心行李是否會損壞,這才是真正的「安心感」。
「大家都在討論新材料,但對我來說,第一步的永續應該是『修得了』。」他說道,「能夠更換零件,而不是直接丟棄整個產品;能夠簡化製程、減少浪費,這些都是永續的一部分。」他認為「維修」本身就是一種永續,與其換掉整顆行李箱,不如讓它用得更久、更舊、更有故事。
他說,「我們不能只是為了環保而環保,材質要夠強韌,才能讓人真正放心使用。這樣的永續才有意義。」
對Francesco來說,永續不是塑膠不壞,而是「用久不壞」。
目前,Crash Baggage已逐步在產品中導入回收材質。例如品牌的包款系列已全數採用再生材質,而行李箱內部的布料與襯裡也正逐步過渡為回收材質。至於外殼所使用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本身就具有一定比例的「製程內回收」成分,在切割製造過程中就能再利用。這種物料的特性——既堅固又具延展性,也讓Francesco對它情有獨鍾。他將它與鋁相比擬:「鋁很有彈性,我們把聚碳酸酯視為像鋁一樣柔韌的材質。」
「當然,我們也持續關注新材質的發展,但在技術尚未成熟前,我寧可等待,而不是冒然推出效果不確定的永續方案。」他認為,永續設計的核心,不在於迎合風潮,而是打造一個可持續、可修復、少製程的「使用循環」,正如他所說的:「我不會急,但我會準備好。」
Crash Baggage看似敢玩敢顛覆,但對AI的態度卻意外審慎。Francesco坦言自己還在觀望,他不排斥,但保有戒心。
「我想了很久,其實我有點害怕AI。」他沉思片刻後說,「它發展太快了,而人們的思考卻越來越少。」他擔心過度依賴會讓人失去閱讀、思考與創造的能力。
他強調科技應該是輔助而非主導,目前尚未在創作中使用AI。「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讓它決定一切。」他說,「我正在建立我自己的標準,然後不越線。」
他更相信人腦與手感的設計直覺,就像當年他用雙手去創造出每一道凹痕一樣。他相信設計來自人,而非程式。真正驅動創造的,不是工具,而是那個仍願意思考、願意親手留下痕跡的你。
Crash Baggage一直像是一場「逆轉劇情」——它不是單純為了吸睛搞怪,而是用幽默重新設計我們面對不確定的方式,也是一種活著的態度。
你不需要是正能量爆棚的人,也能擁有這樣一個提醒你轉念的工具;你不必凡事完美,也能帶著一只先撞凹的行李箱,提醒自己:生活可以有痕跡,心情可以有空隙。
如果設計可以幫助人笑一下、鬆一口氣,那它就不只是造型,而是一種姿態。所謂不完美,不只是美學語言,更是一種關於旅行、人生與設計的幽默哲學:勇敢、自在,帶點痕跡地上路。
「你無法控制每段旅程的混亂,但可以選擇如何回應它。」這是Crash Baggage想說的——幽默,不是裝可愛,而是對混亂生活的一種優雅反擊。
行李箱會撞凹,但你的態度,可以讓它變成風格。
採訪:BeautiMode 資料來源:恆隆行
不信不可能!阿湯哥的無限可能人生 燒給先人的禮物竟還有 「售後服務」?顛覆傳統認知的Skea天堂紙紮 根本校園版《Project Runway》?第一個從安特衛普走出的台灣服裝設計師 Alexander McQueen、Loro Piana都想要他!未畢業就相繼接獲海外工作機會 專訪Loro Piana針織設計獎首位台灣得主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